周麗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庇谟勒蠋熤赋觯?“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闭n文中的大量范句、范段、范文給學生提供了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及時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練習,有效地將組織運用語言和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運用閱讀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寫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闭Z文教材是學生最頻繁最直接接觸的語文材料。挖掘教材的習作資源,巧妙地構筑習作訓練場,學生必大有文章可為。因此,在教學中,我把課內(nèi)小練筆的訓練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落實,找準課內(nèi)小練筆的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看到一片新天地,獲得一種新認識,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下面小編談談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的實踐與體會。
一、訓練點之一:文本空白處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戛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余音繚繞之感,這種“余音”正是作者“言雖盡而意無窮”的地方。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種 “余音”挖掘出來,把課文中情節(jié)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文章內(nèi)容更具體、完整。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從“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春意盎然。由此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假如推開園門,滿園會是怎樣的春色呢?請你描述一下滿園的春色。學生習作如下:院子里百花爭艷,火紅的杏花,潔白的李花,金黃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藥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繽紛,把院子里裝扮得充滿生機;院子里生機盎然。杏樹高高地舉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來臨。春梅迎風綻放,飄出濃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張開笑臉,對著天空高歌。還有許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著香甜的美夢。這樣既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訓練點之二:文本動情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動情點”,以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一旦文本的情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情感磁場”。在教學《黃山奇松》這一課時,要體會迎客松的飽經(jīng)風霜和生命力頑強,“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長過程中的多少艱辛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前搜集的材料體會一下。學生習作如下:我生長在巖石縫中,忍受風吹日曬,沒有泥土,緊靠一丁點空氣或腐敗花草的營養(yǎng)過活等。下無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巖裂縫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飽受風吹日曬;從堅硬的巖石中、從雨后的空氣中、從腐爛的花草樹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營養(yǎng);尺把高的小樹就已經(jīng)生長了幾十年;我更是經(jīng)歷了800多個寒來暑往。
教學中,老師對這段文字沒有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轉換角色,與文本對話。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迎客松就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所以讀 “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時,體會到文本帶給他們的震撼,實現(xiàn)文本與心靈的碰撞。讓學生在思考中感悟,在對話中釋放,從而使學生獲得閱讀時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并將它訴諸筆端。
三、訓練點之三:文本精彩典型處
兒童都有天生的模仿才能。仿寫是訓練小學生寫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在小學生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這一過程中起橋梁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們就不應該錯失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仿寫可以針對全篇進行,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片斷練習,可以是句式表達、開頭結尾、過渡照。
閱讀課中比如在閱讀課讀《社戲》這篇文章時,有一段看社戲途中精彩的景物描寫,借此引導學生分析學習作者動用各種感官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是怎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再讓學生對比閱讀歸航途中的景物描寫,讓學生明白寫景不是干巴巴地寫景,或無病呻吟,而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理解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然后讓學生嘗試寫作《校園秋景》,因為秋天有兩種情愫,既有收獲的喜悅又有凋零的蕭瑟。要求學生寫景時選擇一種情感來表現(xiàn),然后評講,效果較好?,F(xiàn)在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會在文章中懂得運用適當?shù)木拔锩鑼懀瑨仐壛嗽鹊母砂桶偷臄⑹?,明白仿寫時,首先要找準具有鮮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四、訓練點之四:文本思辨爭議處
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時,主人公談遷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時該何去何從成為學生爭論的焦點。在學生爭論后訴諸筆端,這樣談遷精神便躍然紙上。
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特點,挖掘其內(nèi)心復雜的心理,多視角剖析和描畫是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強化個性化表達的突破口。
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依托文本,尋找隨文練筆的落點,適時適度地進行課堂練筆,這樣既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獨特作用,更對學生言語生命的成長發(fā)揮持續(xù)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讓學生的認知、情感、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整體構建,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進入“禪房花木深,奇峰報曉春”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