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會
?
借助材料教學創(chuàng)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陳天會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蘆中中學 四川 綿陽 621000)
在髙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較低,因此需要教師善于利用歷史材料來增強高中歷史教學的吸引力。材料教學是一種專門針對材料題、攻克材料題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采用此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感知能力、知識牢固程度。在高中歷史課中,教師可在新課教學中實施材料教學,激發(fā)學生對歷史材料閱讀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材料閱讀量。
材料教學;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在高中歷史課中運用材料教學適應了時代快節(jié)奏的要求,同時也將無數豐富多彩的材料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他們輕松地感悟到了歷史的沉淀與曼妙。
材料教學是貫穿整個歷史課程的,因此在新課講授時,教師便可以通過材料教學,盡可能多地向學生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材料,用富有“營養(yǎng)”的歷史史實填充學生的心靈空虛。例如在講授《二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一課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日本天皇簽訂的投降書中的部分內容:“帝國所以向英美兩國宣戰(zhàn),實亦為希求帝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志?!敝挥姓嬲斫饬送督禃膶嵸|意義,學生才能進一步分析出日本對我國造成的巨大傷害,從而產生愛國主義情懷。這種容易激發(fā)情感的材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素材。在歷史課中,巧妙實施材料教學,才能將歷史知識與真實的素材緊密聯(lián)系起來。
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的高考也越來越傾向于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因此歷史有效教學從評價的角度看,就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于課堂的重難點盡可能的運用史料去突破。如“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學生很難理解“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教師可以選用這樣一段材料說明:1843-1844年,根據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五處通商口岸相繼開放,大量洋貨涌入中國市場。1845年,福州官員上奏朝廷,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中國棉布卻一片慘淡景象,“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消減大半”。許多東南沿海以紡織為業(yè)的地區(qū),也受到了洋貨的巨大沖擊,多地“已無棉可紡,無布可織”。盡管這種現象還不是很嚴重,也只是出現在局部地區(qū),但它卻標志著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從這則材料中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同時也能概括出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即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分離,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被打破。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利用學生的心理選擇歷史材料,提髙學生的學習效率,吸引學生學習,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善用歷史材料設置懸念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在講課時不要一下子將全部的知識都給講完,而是應設置一些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加教學的趣味性。第二,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材料與案例設置懸念,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對材料感興趣,進而轉移到對知內容感興趣上。以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為例,在學習本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人手,講呂不韋與秦始皇贏政的關系、贏政暴斃之謎、荊軻刺秦王等,使學生對秦代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性,有效地進行知識講解。
借助史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互動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良好的互動中體驗和感悟歷史的價值所在,促使學生實現史論結合的學習意識。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普森就曾經這樣說過:真實的歷史教學,應該是要將重心放在如何認識歷史上,即在探究、反映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增加見識。例如,在分析“有些人宣揚帝國主義的侵略是為了推進被侵略國家的現代化”時,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史料,進行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即將非洲、拉美國家以及中國等國家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對比總結,將一些相關的數據繪制成表,然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和思考,進而促使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帝國主義的侵略是迫害與壓榨,獨立自主才能夠讓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得到真正的發(fā)展和進步。又如,在學習近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向學生播放一些與之有關的圖片或是短視頻,引用克萊武的一句話作為史料教學的內容:“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腳下,強大的國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開了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我一共拿了二十萬鎊,直到現在我還在奇怪,為什么我這么客氣?!比缓筮x學生起來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扮演中感受這“自白”中的無恥,讓學生得以在具體情境及史料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殖民主義的慘無人道。
高中生閱讀及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與其材料閱讀量是成正比的,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學校不能設立專門的閱讀課來拓展高中生的歷史知識面。而后讓學生將有既定印象的材料投入到歷史演變的長河中去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與感悟。譬如在教師開始《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教學前,可以下載《國際歌》的相關視頻,然后在課堂上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引出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大美”。在教學《中國國土統(tǒng)一》一課時,教師可利用網絡上的一些音樂和視頻,組織學生學習愛國志士———聞一多先生的著作《七子之歌》,讓學生體會當祖國遭到分裂時舉國上下的撕心裂肺之痛。網絡上的許多歷史資料經過挑選,可引入歷史教學,它們可讓歷史課堂既賦真實感又含有歷史鮮活感。
在以往的歷史高考試卷中,材料解析題是出題者比較青睞的一種題型。為了使得學生在解答此類題目時能夠得心應手,應充分發(fā)揮材料教學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要將材料教學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只有重視材料教學,有意識地提升高中生對材料的敏銳程度,并對其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才能真正帶領學生領略到歷史的風采。
[1]陳峻峰.設計教學主題,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高中歷史課的主題模式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6,(15):77.
[2]蔡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students have low interest in history courses, so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history materials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which is aimed at material problem and conquer material problem. Teachers can improve students 'perception ability and knowled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the teacher can implement the material teaching in the new course teachi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reading interest, increases the student material reading quantity.
material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An efficient classroom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0.199
G633
A
1672-9129(2017)10-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