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人生的幸福和成就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當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乎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因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有學校、家庭、社會、同伴等諸多因素。但以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為背景的社會變遷中,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社會變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
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是青少年個體生理、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期。良好的心理發(fā)展,將是一個人終身心理健康的基礎。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個性特征、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抗挫能力等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都是以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基礎的。是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不斷變遷,社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也致使每一個家庭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影響著每一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案例綜述
193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米德納波爾小城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對由母狼撫育的女孩,大的約七八歲,取名卡瑪拉;小的約兩歲,取名阿瑪拉。她們被送進了孤兒院。剛被發(fā)現(xiàn)時,她們的行動更像是狼,四肢行走,晝伏夜出,吃東西放在地上用牙撕咬,不會說話,叫起來聲音如狼,不穿衣服,不讓人給她們洗澡,也不喜歡與人接近。小阿瑪拉被收養(yǎng)11個月后死亡,七八歲的卡瑪拉智力水平只相當于6個月的嬰兒。長期訓練兩年后她才能直立,13歲才能獨立行走,但在快跑時,還是用四肢,直到17歲時,仍然沒有學會說完整的話,當時心理水平只相當于兩歲兒童。無獨有偶,在我國,六朝古都南京城里也發(fā)現(xiàn)了轟動全城的事件,馬鈴姐弟三人十多年來幾乎一直被她們的父親馬超鎖在陰暗的家中,其父患有嚴重的強迫癥,怕孩子外出受人欺負,故孩子們只能從中央一條寬一厘米、長五厘米的門縫里看外面的世界。經專家測試表明:19歲的姐姐馬鈴智力不如5歲的孩童,15歲的妹妹馬萍智力不低于3歲孩子,11歲的小弟馬勤智力與1歲的嬰兒差不多。
二、社會變遷的結果—社會化
社會化通常是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并通過不斷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化可以事自覺和積極主動的,也可以是不自覺和消極被動的;可以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xiàn)的,也可以是在無意識、潛移默化中完成的。
社會化的影響源有很多。比如:文化、家庭的特殊作用、同輩群體、學校、媒體等。而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家庭的特殊作用,因為,一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和第一課堂便是家庭,而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交往對象,更是他們在早期發(fā)展階段的核心影響源,所以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
三、家庭社會化的產物
所謂家庭社會化,便是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為和溝通模式。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家庭社會化和社會發(fā)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更大程度上,落后的狀況居多。
以某中學學生為例,幾年前,該學校還是一個位于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且擁有較少教學資源的普通中學,在這就讀的學生大都是臨近村民的孩子,近幾年來,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區(qū)改建力度,該區(qū)開始大面積拆遷,交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發(fā)展尤為迅速,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許許多多的一夜暴富者,他們擁有很多的房產,當面對眾多的金錢和誘惑時,他們選擇的卻是揮霍和享樂,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的同時,精神生活卻跌落倒了谷底。他們在金錢中迷失自我,當然,這種迷失也會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校中,他們不再關注學習,而是關注拆遷后誰家的房子多,誰家的條件好。攀比、奢侈之風盛行。最可怕的是,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所導致的的校園暴力,學習成績下降等問題卻不為所動。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歸結起來,仍然是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盡管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難以給予孩子最正確的知道,更有甚者,會在孩子原本善良、美好的生活中徒添丑陋。
并且,在家庭社會化過程中, 同步而生的還有亞社會認同,相對于宏觀大社會的直接社會環(huán)境,有時也指對應于較大社會背景的較小社會背景。亞社會可以是自己居住的社區(qū),也可以是學校、工作單位等機構。在一個亞社會環(huán)境中,既存在與大社會相一致的社會化機制,同時也可能具有與大社會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規(guī)范、價值傾向和強化手段。亞社會與大社會的不一致,常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進程中產生沖突的根源。當亞社會對青少年的要求或期望與大社會相沖突,并且這種沖突又被青少年所意識時,他們就會產生適應大社會還是認同亞社會的壓力。青少年處于自我價值系統(tǒng)形成階段,通常難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消除壓力,因而青少年階段更容易出現(xiàn)內心的重重矛盾。這種矛盾除身心發(fā)育自身的不平衡的作用外,外部社會的要求與其直接的亞群體環(huán)境不相一致也是重要原因。
四、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孩子原始的自我感覺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動機、價值和信念的北京”(羅森堡、特納,1992)。家庭中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職業(yè)背景、婚姻質量、子女人數(shù)等都對兒童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帕克(Pake,1999)認為,父母—兒童關系或父母的育兒風格僅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第一條途徑,父母作為一個指導者、教育者或顧問的角色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第二條途徑。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與羅林斯發(fā)表了他們用元分析方法進行的有關親子角色相互作用的研究報告。這一報告對親子相互作用領域從1960—1974年的235篇重要實證研究報告進行了總結。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中以父母為主導的親子相互作用,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因此,要想在社會變遷的大環(huán)境下,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從其生活的最貼近處—父母做起。在經濟不斷繁榮發(fā)展的今天,不僅要在物質上緊跟時代的步伐,還要在精神和文化知識上努力前進,從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杰.用周恩來精神哺育孩子成長——讀陳模的長篇小說《花》[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3).
[2]王德忠;淺談家長對孩子心理因素的影響及培養(yǎng)[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
[3]蔡建蘭.多管齊,共建學生“心理健康大廈”——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及其對策[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
作者簡介:岳琳琳(1995-),女,漢族,山東聊城市人,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