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剛
《只為做一個良師》
孫明霞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有幸讀到孫明霞老師《只為做一個良師》一書。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我就被書名深深吸引,究竟怎樣的老師才算是良師呢?名師是良師嗎?怎樣才能慢慢成為一名良師?一系列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里,讀完這本書后,很多問題都豁然開朗。
在序言中,楊瑞清老師寫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在教育生活中向?qū)W生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我、完整的生命,并且他的生活經(jīng)歷的主要方面都得到尊重時,他就能很自然地把學生、教學活動和他自己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具有自我統(tǒng)整能力的老師,就是良師?!睂O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名老師。
還有第101種方法
對于習慣性違反紀律的學生,我們采取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暴。孫老師卻認為:還有第101種方法?!翱v使很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但至少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必要的幫助、點撥,遇到一些很有個性的、特殊的孩子,要給予關懷、尊重?!彼榻B了13個教學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彰顯著智慧的策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都有自己的個性,如果我們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個孩子,用懈怠的眼光看待不聽話的孩子,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暴力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多一分關愛,多一次鼓勵,多一點欣賞,孩子將會迎來不一樣的生長空間。孫老師這些教學故事告訴我們,一次深切的關注、一句真摯的問候、一個善意的眼神都能夠喚起學生的發(fā)展意識。
孫老師說:“有些孩子犯了錯誤并不是他有意搗亂,純粹是由于他沒有良好的習慣或者自控能力差,老師簡單的批評沒有任何用處,還可能讓學生表現(xiàn)得更糟;若懲罰不當?shù)脑?,也難以改變學生,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那么,對待這樣學生,老師不妨改變懲罰的方式——將懲罰‘包裝成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將其變成一項‘光榮的任務,這不僅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不露聲色的起到教育的作用。”
創(chuàng)造沒有恐懼的課堂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有時候教師的一聲嚴厲呵斥,可能令學生因害怕再也不會回答問題;有時候教師的一個微笑,可能會讓學生打消顧慮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怎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呢?
孫老師提出要創(chuàng)造沒有恐懼的課堂:沒有恐懼的課堂是有序的、民主的;沒有恐懼的課堂是給學生足夠的尊重與信任;沒有恐懼的課堂還要理解和寬容學生。
沒有恐懼的課堂體現(xiàn)在課程體系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發(fā)展要求。上好第一課是對學生生命成長規(guī)律的基本把握。孫老師建議:新生第一課,交給學生“六個學會”(學會傾聽、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堅強、學會感恩、學會欣賞與寬容),展示上一學期學生優(yōu)秀的筆記或者成果,用真誠的口吻詢問學生“我希望你們成為怎樣的學生?”給教過一學期或者一學年學生的第一課,用多媒體展示“我又見到可愛的你們了”,并設置“精彩假期”“難忘時光”“我會學習”等模塊內(nèi)容;對畢業(yè)生的第一課:著重解決學生的復習方法,思路以及學生的心理問題;對于中途接班的第一課:了解學生以往的學習方法,了解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且不能隨意貶低原任課教師。
沒有恐懼的課堂體現(xiàn)在工具的使用上。在當下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多媒體容量大,學生為抄筆記疲于奔命,整個課堂被“工具”霸占。這樣的課堂讓教師焦灼不安,讓學生煩躁不安。孫老師說:“工具唯有當工具用時才能發(fā)揮應有的價值,假如把工具當成了目的,必然當成了教學的功利、教育的功利甚至整個社會的功利?!睂τ诰W(wǎng)絡資源的選擇,她建議:一是選擇當前發(fā)生的事情;二是選擇身邊發(fā)生的案例;三是選擇貼近生活的案例;四是選擇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沒有恐懼的課堂還在于教師的教學能夠吸引學生。書中談到,教師要把自己作為課程資源,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fā)者。孫老師講生命生長變化時,以自己孩子成長的照片為資源;講生物與環(huán)境時,運用旅行的照片為資源等等,拿自己作為課程資源不僅體現(xiàn)出教師自己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意識。
只為做一個良師
我特別喜歡孫老師的這段話:“我不是一名成功的老師,只是盡心盡力而已;我不是一個多么勤奮的人,只是喜歡讀點書而已;我不是一個多么重要的人,只是做了點能做的事而已?!?/p>
作為教師,我們會經(jīng)常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教師的尊嚴在哪兒?教師的幸福是什么?……反思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確認自己身份的過程: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
孫老師說:教師的影響力來源于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師生關系、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旺盛的生命能力。教師要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對自然、對生命始終懷有敬畏、悲憫之心,對父母、對社會、對他人有一份責任感和靈敏感,那么影響力就顯而易見。
對于教師的尊嚴,孫老師用一個學生的故事告訴我們:“教師的尊嚴不在于收入的高低,官職的大小,不在于是否有閃光的榮耀,也不在于學生當下的考分,而在于老師是怎樣的人,怎么樣對待工作,怎么樣對待學生,在于傳遞給學生的不是應付考試的知識,而是強烈的求知欲、終身學習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心和勇于擔當?shù)木?。?/p>
而對于第三個問題,孫老師認為簡單就是幸福,就是純粹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沉浸在自己的事業(yè)里,可以沒有掌聲和鮮花,沒有榮譽和地位,但能享受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意無限。同時,教師幸福在于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當你把一個個學生當作天使的時候,你就生活在天堂里;當你把一個個學生當作魔鬼的時候,你就生活在地獄里。
最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最終歸結到回答“我是誰”。
我們總能聽到學生叫“歷史老師”“數(shù)學老師”“英語老師”等等,平時我們可能對這些稱呼不在乎,那主要是我們對自己的身份不明確。孫老師說“我不是生物老師,我是用生物知識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老師”。這句話,揭示了學科的價值屬性,闡明了教師的責任與任務,更詮釋了教育的本真含義。
教育在于“借助知識教學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qū)W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我們更需要借助這個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完善人格素養(yǎng)”。成為一名良師正是孫老師對“我是誰”的回答。
“所謂良師,是愿意像欣賞和等待一個個花苞漸次開放一般欣賞和等待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老師,不因花朵的遲開而著急,更不因未結花苞而放棄。這正是老師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xiàn)——對教育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尊嚴,呵護他們的生命成長?!痹谶@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孫老師用“約會”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生命,一步步成為理想中的“我”——良師。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