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wèi)莉
【摘 要】地理新課標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為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現(xiàn)象有機結合起來,就需要教師構建起二者之間的橋梁, 把地理知識生活化。
【關鍵詞】地理教學;生活化;實施方法
地理新課標提出了“兩有用”地理,即要求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可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重“書本”輕“生活”,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在地理教學中體驗現(xiàn)實生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即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加強地理學科知識同現(xiàn)實生活與實踐經驗的聯(lián)系,將抽象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讓學生感受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在教學實踐中也一直努力嘗試將地理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以下是我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一、多渠道、多方式地開展生活化地理教學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豐富地理教學內容
地理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衣、食、住、行等人類活動都蘊含著地理知識,平時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和知識,并把學生熟悉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現(xiàn)象引入地理課堂教學中來,學生會覺得親切、自然,易產生共鳴,會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夏天學生大都在早晨8點50上早自習,冬天起來上早自習天亮沒亮?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就會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8點學生吃晚飯,冬天時天已經很黑了,夏天時太陽還很高,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從而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此外,還可以利用冬季作息時間表和夏季作息時間表的不同,引發(fā)學生產生疑問,夏季為什么有午休時間?冬季為什么沒有午休時間?最后得出結論:北半球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的,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聯(lián)系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由于地理學習對象尺度廣大,距離遙遠,地理過程難以直觀以及過于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認識、理解地理知識時產生障礙,特別是初中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難以接受,逐漸產生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而心理學認為:當學習的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情緒高,思維活躍。例如:在講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思考,夏季在水中與陸地的感覺有何不同,或者是問學生夏天人們喜歡到哪里避暑?會得出“水涼陸熱”,即他們的熱容量不同。
再例如:講到《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差異》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鼓勵學生列舉南北方地區(qū)在服飾、飲食結構、民居、民俗活動、出行交通等方面的特點,然后再引導學生用類似“南稻北麥”、“南甜北咸”等詞語歸納區(qū)別南北之間的差異,并在情景設置中探究南北方地區(qū)差異的原因。這些內容的設置貼合學生生活,也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所以知識的獲取就自然而然了。
3.利用生活中的諺語詩詞進行教學,使地理生活化
我國古今詩詞、諺語中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運用學生熟知的詩詞、諺語進行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比如:在講到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時,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形容,可以深刻體會到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用“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來描寫云貴高原的地形、氣候特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分布規(guī)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描述了夏季風的特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述的是天氣現(xiàn)象?!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描述了黃河的水文特征。
4.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豐富學生的知識
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鮮明、生動的生活情景,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幫助和引導學生看圖、讀圖。例如:動畫演示板塊構造運動,從而解釋板塊構造學說內容,地震、火山的成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5.結合生活中的事物學習地理,提高學習效率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訓練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強化自己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積極尋找生活中有關地理方面的問題展開探究。例如,通過看電視天氣預報,結合全國天氣預報圖記憶各種天氣符號及各省級行政區(qū)的行政中心,并結合日常生活的實例認識與了解天氣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此外,地圖是學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地圖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強化學生對地圖的認識與記憶,如:通過圖案來記憶我國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的輪廓,如黑龍江省像一只美麗的天鵝,云南省像一只開屏的孔雀,陜西省像一個跪著的兵馬俑,青海省像一只玉兔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記憶的興趣。
二、加強生活實踐,學以致用
生活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學應擴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再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如學習地圖三要素時設計了動手“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讓學生在繪圖實踐中親身體會到地圖的三要素,并通過親身的建構過程,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又比如:利用假期,布置學生生活實踐的任務,收集自己假期在外旅游時的照片或景區(qū)的平面圖,在課堂上分享,引導學生如何看地圖,怎樣選擇交通方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總之,生活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地理教學使生活知識更豐富,使人們生活更方便,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經驗適時用于地理課堂中,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地理教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