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明
最近,在一次九年級試卷評講活動課展示中,聽到了一節(jié)試卷講評課,發(fā)現(xiàn)課堂上課任老師存在著這樣一種教學取向,就是解題方法以多為榮,而且這種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這種一題多解的訓練雖然能幫助學生拓展一些思維,但由于它采用“優(yōu)生+表演”的學習方法,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沒有抽象出有價值的基本方法,也沒有進行有價值的題型變式和遷移活動,學生學得的只是一些小技巧;不關注解題內(nèi)容的核心和重點,顧左右而言它,無法達成最有價值的目標.這是造成復習效果難以高效、學習周期長、進度慢的重要原因,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1課例簡述
例題.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ABCO的邊OA在x軸上,邊OC在y軸上,點B的坐標為(1,3),將矩形沿對角線AC折疊,使點B落在D點的位置,且交y軸交于點E,則點D的坐標是( )
A. B. C. D.
解法1:如圖2,過點D作MN⊥OA,分別交AO、BC的延長線于N、M,易證∴△AND∽△DMC,==,即==,設CM=x,DM=y, 則DN=3x,AN=3y,可得,解得x=,則3x=,故D坐標為
解法2:如圖3,過點D作MN⊥OA,分別交AO、BC的延長線于N、M,易證∴△AND∽△DMC,==,即==,設DM=x,則DN=3-x,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MC=,則=,可求得D坐標為
解法3:如圖4過點D作DN⊥OA于N,由△AOE≌△CDE,∴CE=AE, 設OE=x,則CE=3-x,在Rt△AEO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x2+12=(3-x)2,x=,3-x=∵OC∥ND
則==,即==,故DN=,AN=,故D坐標為
解法4:如圖5同解法1得到:==,設CM=x,DM=y,即==,解得,故D坐標為
解法5: 如圖6, 過點D作DN⊥OA于N,連接OD,由△AOE≌△CDE,∴DE=OE,CE=AE,可得∴AC∥OD,可求得直線AC:y=-3x+3,∴直線OD:y=-3x, 所以只有選項D符合要求。
解法6:如圖7,過點D作DN⊥OA于N,設D(x,y),在Rt△ADN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y2+(-x+1)2=32,將ABCD四個答案代入關系式,D答案符合要求。
解法7:如圖8連接BD,過點D作DF⊥AB于F,∵S四邊形ABCD=AC·BD=AB·BC,可得BD=,故BG=,∵cos∠CBG= cos∠BDF, ∴=,即=,∴DF=,AF=,可得D坐標為
解法8 :如圖9,同解法5求得直線OD:y=-3x, 設ON=m,則DN=3m,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3m)2+(m+1)2=32,m=,則3m=,故D坐標為
解法9:如圖10,同解法5求得直線OD:y=-3x, OE=,可得直線AE:y= -x+,直線OD和直線AE的交點即為點D,故解方程組,可得D坐標為
解法10: 如圖11,連接BD交AC于F,易得直線AC:y=-3x+3,設直線BD:y=x+b, 因為點B(1,3),可求得直線BD: y=x+,故解方程組,可得F坐標為,因為點D和點B關于F對稱,故D坐標為
解法11: 如圖11,連接BD交AC于F,可求得直線AE:y= -x+,直線BD: y=x+,故解方程組可求出交點D,故D坐標為
解法12: 如圖11,同解法5求得直線OD:y=-3x, OE=,可得直線AE:y= -x+,直線OD和直線BD的交點即為點D,故解方程組可得D坐標為
解法13:如圖12,延長AD,BC交于F,作DN⊥x軸于F. Rt△CDG中,CD=1,
設
∵sinF==
∴,,于是.
∵∠F=∠DAN,∴sinF= sin∠DAN,可求出DN、AN,即得出D的坐標
解法14.如圖13,延長CD,AB交于F,作DN⊥x軸于F. ,步驟略
2課例評析
2.1課例基本特征
在聽課過程中,大部分學優(yōu)生能從教師的思路或輔助線的引導去思考解題,雖然解題速度有差距,但給出提示之后加以引導,均能找到自己的解題節(jié)奏,從而做出幾種解法,而且都能較好的提出解題反思和總結(jié)。這對改進習題課或試卷講評課的效果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說明解題思路的引導和解題之后的反思非常有效。更為可喜的是有些學生通過方法的總結(jié),較為深刻的體會了解題的分析方法,從而形成解此類題目方法上的升華,使解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2存在問題剖析
本課例對班級中等生和學困生來說,收獲頗少,思路跟不上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綜合解題能力欠缺,無法對核心知識予以突破,課堂沒有針對這些學生在學習中的難點去對癥下藥,更沒有提出局部設計方案在不同程度上幫助學生解困。還有解法10、11、12超出了初中課程標準要求,可作為競賽輔導的知識拓展,但不應作為常規(guī)課的解法展示和學習要求?!稊?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我們數(shù)學學習的明確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等新課程理念,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審視。
2.3改進策略建議
習題講評要將核心知識進行分析,分析題目的知識和思想方法背景,提高解題思考的層次性,通過解題達到內(nèi)化知識、領會方法。 如何著重體現(xiàn)突出重點、降低和分散難點,使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和體會思想方法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去對癥下藥, 設計出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的有效教學活動。比如:本課例的問題可設計為:①△AOE和△CDE有怎樣的關系?并說明理由;②求點E的坐標;③求點D的坐標(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xiàn)亦可);④你還有求點D坐標的其它方法嗎?(可分組交流討論)
上面14種解題方法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類:相似法(解法1、2、3、4、13、14,解直角三角形法可歸類為相似)、排除法(解法5、6)、面積法(解法7)、解析式法(解法8、9、10、11、12),其中思路比較貼近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是相似法和解析式法,貼合選擇題題型的是排除法,而不容易想到的是解直角三角形法和面積法。在課堂45分鐘時間里,逐一的展示解法及過程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做重復性的計算工作,復習效率較低。所以教師需要提前進行解法研究,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能對主要解題方法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思維障礙有預見性,給學生搭設思維的“腳手架”,精心設置引導語言和提示,做到點撥在關鍵處,打開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解題,做到解題方法無高低之分,而要達到的是通法通解的效果,從而提高復習課中解題教學的高效性。
3基于課例的思考
無論哪種解題方法都要基于對課標的深刻理解,期間必定包含初中學生數(shù)學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切不可脫離課程標準,盲目提高或降低學習要求。一題多解可以成為數(shù)學課堂的起點,但不能作為數(shù)學課堂的終極追求,多解歸一的方法總結(jié)才是解題教學的大智慧之所在。研究解法的多樣性,無非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但基本的要點是將解法分類,然后每類歸一。類與類之間再異中尋同,尋求基于所學的解法自然發(fā)生原理。對于習題課的課堂來說,是驗證或完善解題思路的過程。教師心中必須明確:通過一題多解抽象出有價值的基本方法,進行有價值的題型變式和遷移活動;要關注解題內(nèi)容的核心和重點,達成最有價值的目標;解題的最終目的是內(nèi)化知識、形成方法、領會思想。一般來說解題教學具體可按如下的過程操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M],6,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98,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