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宵月
[摘要]本文以“動詞+味”為例,探討了日語定語結構“動詞+感覺名詞”的語義特征和語法特征。語義特征方面,可以從物理和心理角度對感覺名詞進行劃分,把動詞性定語分為“附加特征型”“心理狀態(tài)型”“味覺感受型”“具體事象型”“內在性質型”。語法特征方面,將定語分為“時態(tài)性定語”和“非時態(tài)性定語”,定語內的動詞采用ル形還是タ形,是否具有時態(tài)性與其語義特征密切相關。此外,本文對于“動詞+味”定語結構的結構分類也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動詞+味”感覺名詞 語義特征 語法特征 結構分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071-02
一、感覺名詞“味”的語義特征
根據(jù)新村出(1998)《廣辭苑》(第五版),“味”可以分為味覺器官能夠感知到的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及人在生活中獲得的心情、感情等心理體驗。感覺器官能夠直接感知的物理性的“味”作為基本語義表示“身體感覺”,感覺器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性的“味”作為擴張語義表示“精神感受”。因此,味覺名詞“味”具有從物理層面向心理層面擴張的特征,即“味”具有從物理到心理的隱喻表現(xiàn)。
二、動詞性定語的類型
(一)語義類型
本文對《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語料進行了大量的收集,經(jīng)過分類整理,以動詞性定語的意義特點為分類依據(jù),把修飾“味”的定語分為“附加特征型”“心理狀態(tài)型”“味覺感受型”“具體事象型”“內在性質型”。其中,“附加特征型”定語的名稱在一些先行研究中已有提及,本文作進一步的界定,其他幾種類型是筆者結合定語的語義進行的分類。
附加特征型:被修飾名詞本身不具有某些特征,但通過定語的描述在特定的場合下具有了某些外在特征。心理狀態(tài)型:表示人的靜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味覺感受型:通過味覺器官舌頭及吃、舔等動作感受食物或其他物體的味道。具體事象型:表示具體的情景,一般出現(xiàn)在心理性“味”前面,在意義上前后不吻合。內在性質型:指定語中含有相當于被修飾名詞深層含義的表達,這一表達正好表示被修飾名詞的內在性質。
(二)語法類型
本文從語法的角度把動詞性定語分為“時態(tài)性定語”,即既有修飾限定功能又表示具體時態(tài)的定語,分為ル形和タ形;“非時態(tài)性定語”,即只有修飾限定功能,不表示時態(tài)的定語,也分為ル形和タ形。
三、感覺名詞為物理性的“味”
(一)附加特征型
這一類型的定語可以為被修飾名詞“味”在特定場合下附加其本身不具有的特征,這時的“味”不表示其本來的屬性。
(1)消費者の反応は良く、大學関係者は“渋みを抑えた味、大學名と京都産をかけた品名が好評”と分析する。
(読売新聞)
(2)出された茶は、渋みの少ない、甘みの広がる味だった。庭を眺めながらの一服に、十分英気を養(yǎng)えた。
(読売新聞)
例(1)、例(2)的茶本身也帶苦澀的“味”,但是定語部分所展現(xiàn)出的卻是不同于事物自身的“味”,是有附加特征的。例(1)指經(jīng)過處理的降低苦澀指數(shù)的綠茶的“味”,例(2)指少有苦味、甘甜的茶的“味”。雖然例句中具體的“味”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定語所表示的不是事物本來所具有的一般意義上的“味”,而是特定場合下的附加特征。
從語法上看,例(1)是對某物的與其自身特征不同的特殊性進行說明,要表示在特殊的時點做出的動作,及這個動作完成之后留下的狀態(tài),用タ形。這時定語的動作出現(xiàn)在主句動作之前,表示相對時態(tài),屬于“時態(tài)性定語”。例(2)中,動詞性定語用了ル形,動詞為非人為動詞,具有某種特征的“味”是一般概念的“味”,所以ル形只起到定語修飾的作用,不表示相對時態(tài),屬于“非時態(tài)性定語”。
此類型定語的動作和主句的動作沒有時間上的關系時,定語中的動詞只是起純粹的修飾限定作用,屬于“非時態(tài)性定語”,一般以ル形出現(xiàn)在“味”之前。當定語的動作和主句的動作存在時間上的關系時,定語屬于“時態(tài)性定語”,表示相對時態(tài),這時“味”之前可以出現(xiàn)タ形。
(二)心理狀態(tài)型
“心理狀態(tài)型”定語雖然是靜態(tài)的心理,但這種場合下的被修飾名詞卻是物理性的“味”。
(3)そんなことを思いながら、はしをつけていると、40年近く前の、決してうまくはないが郷愁に満ちた味が、だんだんと甦ってきた。(読売新聞)
山梨正明(1991)把在語法規(guī)則上與后續(xù)的被修飾名詞相匹配,但意義上卻和上下文中的其他部分構成修飾關系的定語表現(xiàn)形式稱為“轉移修飾表現(xiàn)”。本文對山梨正明(1991)“轉移修飾表現(xiàn)”的說法作進一步的界定,把形式上直接和感覺名詞相連,意義上和定語外的主體構成修飾關系的表現(xiàn)認定為“轉移修飾表現(xiàn)”。例(3)即屬于“轉移修飾表現(xiàn)”,通過食物的“味”回想起的是大約40年前的鄉(xiāng)愁。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不是更詳細地說明了具體的物理性的“味”,而是把重點引向了人的內心?!拔丁笔且鹱髡弋a(chǎn)生某種情緒的媒介物。
金水敏(1994)把類似形容詞用法的動詞稱為“詞匯性狀態(tài)動詞”。包含在“詞匯性狀態(tài)動詞”內的“連體詞性狀態(tài)動詞”作為形容詞性用法的固定化方向,動詞所修飾的名詞不是動作的發(fā)出者。結構上動詞和被修飾名詞相連,意義上卻并無修飾關系,所以筆者認為出現(xiàn)在這樣的“轉移修飾表現(xiàn)”中的表示心理狀態(tài)的動詞可以看作“連體詞性狀態(tài)動詞”。例(3)中的定語動詞即屬于這類動詞,用タ形表示單純的狀態(tài),和主句動作不存在時間上的前后關系,屬于“非時態(tài)性定語”。
這一類型的被修飾名詞“味”是物理性的,但定語動詞是表示心理狀態(tài)而非動作行為,即定語本身沒有時間的概念,和主句的動作不構成時間上的關系。定語動詞在功能上相當于形容詞,一般用タ形,只是起單純的修飾限定作用。
(三)味覺感受型
因為物體本身帶有“味”,只要有物體存在,就有相應的“味”。即使沒有感受到“味”,也不能說它不存在?!拔队X感受型”定語即是包含這種為了感受到“味”的存在而做味覺感受動作的定語。
(4)夏によく食べる味は“さっぱり”“スパイシー”“辛い”“すっぱい”“薄い·あっさり”“塩辛い·しょっぱい”などが上位にあがっています。(朝日新聞)
(5)一歳の誕生日の時に舐めた味を思い出したみたいです。(朝日新聞)
例(4)和例(5)中,“食べる”、“舐める”不是產(chǎn)生“味”的動作,而是感受“味”的動作,且定語內的動詞既可以出現(xiàn)ル形,也可以出現(xiàn)タ形。用ル形時,只表示一般概念,起單純的修飾作用,屬于“非時態(tài)性定語”。例(5)中一歲時的“舐めた”與主句中的“思い出した”相比發(fā)生在前,用タ形表示過去的動作、相對時態(tài),屬于“時態(tài)性定語”。
這種類型的被修飾名詞“味”是物理性的,定語動詞所表示的是為了感受“味”所做的動作,如果單純表示一般概念,定語本身沒有時間概念時,用ル形;定語中的動作出現(xiàn)在主句動作之前時,用タ形表示相對時態(tài)。
四、感覺名詞為心理性的“味”
(一)具體事象型
動詞性定語表示事物具體的樣子或情景,而被修飾名詞卻是抽象地表示人內心所感受到的氣氛或情趣。
(6)趣のある古材を使った味のある家を建ててみては”と話している。(読売新聞)
例(6)中,“味”指的是通過內心可以感受到的事物的品質,定語描述的具體事象是感受被修飾名詞所指事物的媒介。定語內的動詞是表示人為動作的動詞,タ形在這里表示動作結束之后所殘留的狀態(tài)。因為此時的動作在“家を建ててみては”之前,所以表示相對時態(tài),屬于“時態(tài)性定語”。
由于這一類型的被修飾名詞“味”屬于心理性的,定語部分表示具體情景,所以一般已經(jīng)發(fā)生過了,用タ形表示先于主句動作的相對時態(tài)。
(二)內在性質型
這種類型的定語的特征是其中體現(xiàn)了被修飾名詞所表達的內在深層含義。
(7)成長を示す違った味の優(yōu)勝をかみしめ、嬉し泣きした。(朝日新聞)
(8)人物の言葉遣いは獨特で、會話にユーモアあふれた味が出る。(日文亞馬遜)
例(7)中的“味”指的是“成長”,例(8)中的“味”指“ユーモア”,“味”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其深層含義也是不同的。此時,“味”所包含的意義與定語內部的某個名詞是對應的,即“味”的內在性質被展現(xiàn)出來。根據(jù)金水敏(1994)關于“詞匯性狀態(tài)動詞”的論述,“違った”可以看作其中的“‘第五種動詞性形狀動詞”,“あふれた”可以看作“典型的第四種動詞”,兩者都屬于“詞匯性狀態(tài)動詞”。定語內的動詞用タ形表示單純的狀態(tài),與主句沒有前后關系,這時的定語屬于“非時態(tài)性定語”。
這一類型的“味”也是心理性的,定語部分暗含了“味”的深層含義,定語動詞用タ形,不表示具體的行為動作,本身沒有時間概念,起單純的修飾限定作用。
五、“動詞+味”的結構分類
奧津敬一郎(1974)將定語結構“V+N”劃分為“同一名詞定語結構”和“附加名詞定語結構”,其中“附加名詞定語結構”又進一步分為“同格名詞定語結構”和“相對名詞定語結構”。在“同格名詞定語結構”中,定語和被修飾名詞之間是說明解釋的關系,兩者之間可以插入“という”。在“相對名詞定語結構”中,定語和被修飾名詞之間是因果或補充的關系,兩者之間不能插入“という”。
“附加特征型”定語從外部補充被修飾名詞“味”在特殊場合下具有的特征,由于不是解釋說明被修飾名詞的屬性,因此定語和被修飾名詞之間不構成同格的關系?!靶睦頎顟B(tài)型”定語在意義上和表示物理感覺的被修飾名詞不相關,屬于“轉移修飾的表現(xiàn)”,故也不是同格的關系?!拔队X感受型”定語中的動詞表示的是為了感受到“味”而做的動作,在定語和被修飾名詞之間是不能插入“という”的?!熬唧w事象型”定語與“味”存在時間上的前后關系,不能稱為同格?!皟仍谛再|型”定語中含有相當于被修飾名詞“味”的深層含義的表達,即定語是解釋說明心理性的“味”的深層含義的,故定語與“味”之間是同格的關系。
六、結語
在語義特征方面,“味”可以分為物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定語可以分為“附加特征型”“味覺感受型”“心理狀態(tài)型”“具體事象型”“內在性質型”。前四種定語與物理性的被修飾名詞一起構成“相對名詞定語結構”,“內在性質型”定語與心理性的被修飾名詞一起構成“同格名詞定語結構”。在語法特征方面,定語分為“時態(tài)性定語”和“非時態(tài)性定語”,其采用ル形還是タ形、是否表示時態(tài)意義與定語的語義特征有關。
除味覺名詞外,還有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名詞,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夠為“動詞+感覺名詞”的系統(tǒng)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奧津敬一郎.生成日本文法論[M].大修館書店,1974.
[2]金水敏.連體修飾の“タ”について.日本語の名詞修飾表現(xiàn)(田窪行則編)[M].くろしお出版,1994.
[3]山梨正明.修飾のレトリックと文法——連體修飾の問題を中心に,表現(xiàn)研究[J].表現(xiàn)學會,1991(54).
[4]新村出.広辭苑[M].巖波書店,1998(0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