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娣
摘 要: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小學生好奇好學,誦讀是他們的強項,有效的誦讀能促進學生口語的發(fā)展,增強他們的記憶力、創(chuàng)造力,更能陶冶情操,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經典;誦讀
一、創(chuàng)設班級環(huán)境,營造誦讀氛圍
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影響能夠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在開學初布置教室的時候,創(chuàng)設了一個經典閱讀的區(qū)域,古詩、三字經、成語圖片圖文并茂,集雅、美、趣為一體,同時讓學生一起收集、放置多種適合學生閱讀的古典文學書籍,視覺環(huán)境給人賞心悅目之感。然后在教室文化墻上懸掛經典名言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興趣。每節(jié)語文課,課前3分鐘,我?guī)ьI學生進行輕松愉快的誦讀經典,讓學生切身感受經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在濃郁的班級誦讀氛圍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自信心也更強了。
二、精心選擇作品,感受經典魅力
1.結合季節(jié)誦讀
如,春天誦讀《游園不值》、《詠柳》、《春日》;夏天誦讀《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誦讀《山行》《秋浦歌》《暮江吟》;冬天誦讀《梅花》《江雪》等,這些看似簡單實則優(yōu)美的古詩,讀起來悅人心扉;學生會感到猶如身臨其境般,這些四季畫面就在眼前流動、交替;使學生體會到語言魅力、意境魅力,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使學生從此愛上誦讀古詩。
2.童趣作品引領
充滿童趣的古詩文特別能激起學生的誦讀的興趣,感受到了有趣,往往就理解了作品。如《舟過安仁》一詩,“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边@是詩人楊萬里看到的情景。引起詩人奇怪的是這兩個小孩雖然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的竹竿是收起的,船槳也停在那里。詩句“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省略了兩個孩子撐傘的事,這是詩人看到。詩人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匠心獨運筆法,又不失童趣的內心。
學生們誦讀著這些有趣的古詩,不僅陶冶情操,而且對將來語言的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借助音樂旋律,配樂吟唱詩詞
在誦讀活動中,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的經典誦讀,不能采用枯燥單一的方式學習,而應通過形象的多通道學習,使學生在經典誦讀中體驗到活動的有趣、有情、有共鳴,不僅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更使學習興趣和感悟的能力、語言積累得以提高。
愛唱歌是學生的天性。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歌曲,唱幾遍就把歌詞記熟了。何不讓學生把經典古詩唱起來呢?我找到了一些經典古詩曲目,利用每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放給學生聽。記得那一節(jié)語文課,當學生走進教室,聽到《靜夜思》的歌曲,感到很新奇,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古詩還能唱?聽完一遍,他們要求再聽一遍,這一次當優(yōu)美的旋律一響起,他們就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唱完,剛好過了三分鐘。
第二天,我讓學生唱的是杜牧的《清明》。這首詩學生沒有學過,在教他們認識“魂”字后,就讓他們跟著唱。幾天下來,歌會唱了,詩自然也能背誦了。我給學生簡單地介紹了杜牧的情況,對清明節(jié)的一些習俗也進行了說明。
剛開始,一周唱一首詩。對于沒學的生字,我只教他們正音,對詩不做任何講解。學生學會后,就組織他們比賽,分組賽,男女賽,個人挑戰(zhàn)賽,每一種比賽最后往往都變成了全班的大合唱。教室里歌聲、笑聲、掌聲不斷,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幾周后,我針對所唱的詩做起文章來,讓一首帶多首。有的圍繞詩人展開,有的圍繞詩歌內容展開。對唱的詩和拓展的詩,我會適當講解,重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拓展的詩,允許學生量力而行,保底是學會一首,對上不封頂,特別鼓勵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或根據自己的特點自行拓展閱讀。有趣的是,對于這些拓展的詩我允許學生或背或唱,可以套用其他歌曲的旋律來唱,也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學生在唱這些拓展的詩時,是最開心的時候?!读鴺涔媚铩?、《喜羊羊和灰太狼》,它們的旋律都可以在我們的教室里傳出。習慣成自然,漸漸的,學生會自選樂曲主動為詩詞配樂,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節(jié)奏韻律感,增強了學習效果,進一步感受到誦讀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蘊涵著數千年的文明和豐厚的文化積淀,學生從小接觸一些經典詩文,對古詩文有所感受、感悟,得到文化上、情感上的熏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韓慶艷,韓慶龍,邱發(fā)榮.小學生經典誦讀障礙及其解決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8):24-28.
[2]林世鳳.小學經典誦讀教學的價值構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