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在何種場合用何種方式說何種話,都很講究。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話語溝通是和學生互動的主要形式,為保證課堂質(zhì)量,提高溝通效果,本文從語言形式、提問和發(fā)散思維等方面入手,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話語溝通;課堂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55-01
教學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多是老師在講,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最終效果并不理想。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受重視,對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性都大有幫助。語言是互動最直接的工具啊,然而在話語溝通中,依然存在有很多問題,導致溝通并不順利,應及時采取解決對策。
1.轉(zhuǎn)變觀念,豐富語言形式
受年齡限制,小學生各方面都比較弱,教師如果用成人的方法和語言與其溝通,顯然會有諸多障礙。這就要求教師轉(zhuǎn)變觀念,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然后通過相應的語言體現(xiàn)出來。很多教師喜歡向?qū)W生灌輸各種大道理,實際上卻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能力,以成人的眼光和經(jīng)歷,與小學生交流,結(jié)果可想而知。比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這其實是個很沉重的主題,教師如果用歷史性的厚重文化予以解釋,學生很難接受,所以在語言上應該更加生活化、通俗化,甚至應該帶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可以把圓明園比作家庭,或者小學生喜歡的建筑物,然后突然被摧毀,讓學生談談各自感受。以這種方法講課,可以讓學生更親切地感受到家園被毀之后的憤怒和沉思,因為圓明園離現(xiàn)代的小學生很遠,他們對圓明園和那段歷史并不了解。
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亦是如此,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和他們扮演文中角色,進行對話,拉近彼此的距離。以《西門豹》一課為例,教師可扮演老大爺,令學生扮演西門豹,在抽取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巫婆、官紳和新娘。其他學生則扮演衛(wèi)士和百姓,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文章內(nèi)容的情境,與學生融為一體,共同感受語文的樂趣。如果時間較多,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增加一些臺詞。在此過程中,教師只要稍稍點撥,學生很快便會理解。在語言方面,學生肯定會融入很多現(xiàn)代元素,教師應該接受這一點,并通過這種方式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2.合理提問,引導學生學習
我們應該意識到,小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完全自由發(fā)揮,否則課堂肯定一片混亂。他們都處于孩童時期,好動貪玩可以理解,為了保證教學質(zhì)量,必須對其熱情加以引導,令學生把注意力和熱情都投入到學習中,而不是其他地方。比如發(fā)揮想象力,這是現(xiàn)代教育非常提倡的,但也不能不著邊際地瞎說,當其方向跑偏時,教師應該及時介入,把他們引到正軌上來。
互動的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其主體地位得以體現(xiàn),養(yǎng)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所以在使用語言溝通時,教師不能搶話,不能直接把結(jié)果說出來,應該加以鋪墊,令學生自己得出結(jié)果。比如《田忌賽馬》,教師可如此導課,先把背景大概交代,然后問學生結(jié)果是贏是輸。很多學生都會認為肯定輸,教師則說他有贏的方法,但并不立即解釋,而是讓學生讀課文。因為設下懸念,學生都想知道贏的方法,自然會認真閱讀課文。同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分別扮演田忌、孫臏和齊威王的角色,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演出來,實則是對文章的二次創(chuàng)作。
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門藝術(shù),并非簡單的問問題。每個學生都有差異,思考方式、領悟能力、教育背景等,都大不相同。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一差異性,并根據(jù)各自能力,為其設置相應的問題,并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提問。對于語文底子較差的學生,應提問些比較簡單的問題,當學生回答正確后予以鼓勵,可增強其自信心,并愿意上語文課。對于較優(yōu)秀的學生,基本功很扎實,提問的問題應注重其探索性,鼓勵學生走出課本,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在提問過程中,語言應該溫和,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若回答錯誤,盡量不要直接批評,而應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并多使用鼓勵性語言,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發(fā)散思維,語言結(jié)合操作
和數(shù)學不同,語文并沒有固定的公式,很多故事都有多種可能性。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使其思維保持活躍狀態(tài),活學活用才是最終目的。而且不少課文都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發(fā)散思維,才能深入理解。比如《牛郎織女》,這是個神話故事,如果非要追問真人真事,很難做到,銀河、鵲橋、星星,這些都需要想象。在夜里看到夜空的星星,如何會聯(lián)想到織女牛郎?故事當然并沒有真正發(fā)生過,可是想象反而使它更美,更有意境。小學生正處于啟蒙期,想象力很占優(yōu)勢,教師應正確引導他們發(fā)揮,不可盲目地抑制,否則培養(yǎng)出的學生,極有可能思維被固定,變得很無趣。
4.結(jié)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互動中,語言使用極為關(guān)鍵,既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其容易接受,又要在不同場合靈活轉(zhuǎn)換,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教師應學會換位思考,掌握多種語言表達形式,正確引導,科學提問,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并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的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朱艷峰,劉長菊.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J].新課程,2016,30(1):49
[2]沈美芳.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J].快樂閱讀旬刊,2013,24(28):80
[3]布合.關(guān)于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的研究[J].儷人·教師,2015,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