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
一、指導學生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2015年9月3日,是中國首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為了積極參加紀念活動,我校開展了以“巍巍鐵塔鑄脊梁”為總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二、課題組的建立和制訂研究計劃
課題組5名成員來自兩個班級,他們擬定了研究計劃,進行了具體分工,記錄、拍照、資料保管、采訪等各負其責。經(jīng)過小組的充分討論,在指導教師的參與指導下,同學們制訂了如下計劃:
1.了解日軍入侵前的開封;
2.了解日軍進攻開封時的情況;
3.了解日軍在開封的殖民統(tǒng)治情況;
4.了解開封軍民的抗戰(zhàn)情況;
5.采取走訪、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方法;
6.利用地圖、照相機、錄音機、自行車等工具。
三、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1.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為了使大家對課題有一個感性認識,我們建議小組成員先實地考察有關遺跡,并提供了有關信息??稍趯嵺`中,同學們的表現(xiàn)還是讓我們震驚。例如,為了找到一個天主教堂,他們就用了近3個小時,而事前我們曾經(jīng)告訴了他們教堂的大致方位(說明學生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很陌生)。而到了那里以后,管理人員對他們的問題卻一問三不知,但可貴的是他們并沒有立即求助或放棄,而是臨時改變了計劃,開始探尋附近是否有人了解抗戰(zhàn)的情況。這個舉動正表現(xiàn)了他們面對困難而顯示出來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經(jīng)過努力,他們終于從一些老人那里得到了有關附近抗戰(zhàn)救濟的確切消息,這為他們下一步的實地采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他們的總結中,我們讀到的是學生自信心增長的驕傲,是他們潛在能力被發(fā)現(xiàn)的喜悅。
2.活動打開了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
在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時,由于要查的資料量大而圖書館又不允許復印,他們只能摘抄,由于速度較慢,他們就想到用照相機拍照的辦法,使收集資料的進度大大加快。這里實際上是學生們的一個創(chuàng)造,因為他們打破了摘抄的思維定式,用照相代替抄寫是一個創(chuàng)新。事后,我們在組會上表揚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學們大為驚奇:這也是創(chuàng)新?
3.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在活動中,發(fā)生了這樣兩件事:一是在拍攝有關實物的照片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場景,事先檢查了好幾遍的照相機,閃光燈怎么都不亮,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先拍下再說,回來后檢查發(fā)現(xiàn)相機根本沒裝電池。還有一個就是到市圖書館查資料的幾個同學去了兩次才弄清圖書館的作息時間。這兩個小細節(jié),深刻地反映了同學們生活經(jīng)驗的缺乏和不夠細致的作風。在他們的總結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只有一個合乎邏輯的頭腦是不夠的,還要有一種絕對細心的精神!”這正是實踐教給他們的最寶貴的知識。
4.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團結合作和解決困難的積極態(tài)度。
為了找到一個名人遺址,他們遇到了此前沒想到的很多問題:向別人問問題表述不準確,找不到知情人,原來的地址發(fā)生變化及找到遺址后,無法獲得有價值的材料等。再有就是外出采訪時,負責提問的同學,開始時緊張得幾乎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同學的幫助下才慢慢好起來。事后她自己這樣說:“雖然我們不像專業(yè)的記者那樣,但對我們來說,已是非常成功了。”這些不就是他們積極克服困難后而顯示出來的一種快樂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嗎?這種喜悅和歡樂必將進一步增強其自信、自尊,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創(chuàng)造的強烈愿望,使學生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
通過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較全面地落實了歷史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各項要求,豐富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具體地實踐了新時代對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要求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使同學們在實踐中得以迅速成長。
注: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普通高中歷史教師指導專題性研究性學習技能的實踐研究》課題的中期成果,課題編號JCJYC15110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