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能說會道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時代的需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者的作用,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說話的時間、空間和題材。”鑒于時代使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增強說話訓練意識,充分利用文本,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見縫插針,把聽說訓練貫穿于語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練好“五說”,有效提高課堂效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寫訓練;“五說”方法
一、桃紅李白,比較練說
辨字組詞、選詞填空、相關句段對比分析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語文訓練項目,其間也蘊含著可供挖掘的聽說訓練素材。如,“震”與“振”的辨字組詞。實際運用中,這兩個字很容易搞混淆,于是我先讓學生從音、形、義三方面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組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這樣說道: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字形很相似,因為它們的部件是相同的。但這兩個字有很大區(qū)別,震是雨字頭,我查了資料,一般與天氣有關的字才有雨字頭,如,雪、霜、霧、雹等。但中國的古人一直以為,地震一直是與天象有關的,地震發(fā)生的日期和時間,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所以,震是雨字頭,是地震而不是地振,還可以組成震源、震中、震耳欲聾等詞語。振是提手旁,說明與手有關,可以組成振臂、振蕩等詞語。
又如,通過“清、潔、流等”與“冷、凍、凜、等”的比較,學生得出前者與“水”有關,后者與“寒冷”有關的結論。其實,每一組字、每一組詞,學生都可以說出一段條理清晰、形式有別的話。長此以往,學生的觀察、思維及表達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與提高。
二、照虎畫貓,模仿學說
比喻與排比,是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修辭,學生雖然會判斷,但寫一個句子卻很難,就更別說寫一段話了。因此,同事們都說修辭課不好上,但筆者認為只要把說話訓練作為切入點就不難了。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用“母愛”寫一組排比句,并且組成排比句的每一個句子必須是比喻句。學生欷歔不已,表情相當痛苦。我先播放了三段視頻:春風吹過,花開艷麗;陽光照耀,綠草如茵;烈日高照,傘下嬉戲。要求學生觀察后,說出每段視頻的內容,然后用“母愛像……母愛像……母愛像……”說話,最后書面表達,由情境渲染,視覺沖擊,過渡到獨立思考,立字成文。結果,學生寫出來的句子,除了“母愛像陽光、像春風、像雨傘”外,還有“像清泉,像火爐,像棉襖”等。既達到了說寫與修辭教學的目的,又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
由于仿說、仿寫的方法來自閱讀,內容來自生活,因而學生敢說、能說、會說,迅速地提高了聽說能力。通過這樣的模仿說話訓練,學生在以后的作文中,語言定會更加多姿多彩。
三、拋磚引玉,設問誘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緊扣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扣人心弦的問題,可以誘發(fā)學生的說話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桃花心木》時,當學生明白了種樹人巧妙地把培養(yǎng)人和種樹聯(lián)系在一起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如果我是一顆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2)如果我是一顆在成長中飽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3)如果我是一顆歷經風雨,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我會對種樹人說: 。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暢所欲言,說得合情合理,也達到了對文本充分理解的目的。最后大家都能說出:育人如育樹,只有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經受考驗,克服依賴性,才能生存發(fā)展,成為強者。
四、觸類旁通,類比引說
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些優(yōu)秀的兒童詩作。這些短小、有趣、優(yōu)美的兒歌和童詩深受孩子們喜愛。它們構段形式往往相似,語言不受限制,只要大膽發(fā)揮想象,脫口而出便是詩。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觸類旁通,類比說話。如,學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爸爸的鼾聲》后,孩子們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春,是一個小娃娃,她在天地間亂爬;爬上了桃樹,桃花紅了;爬上了李樹,李花白了;爬上了山坡,山坡綠了;爬進了校園,同學們笑了。真是一觸即發(fā),大家爭先恐后,一吐為快。什么“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的魚”“月亮是太陽公公剪下的一片指甲”……奇思妙想與兒童天性結合。給學生一個平臺,一定會還你一份驚喜。
五、由此及彼,推理假說
在高段語文說話教學中,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推想故事結局,如,莫泊桑的《項鏈》,讓學生假說這個故事會是什么結局,再揭開謎底,起到了欲擒故縱的效果,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課外閱讀文學作品的欲望。在網絡游戲泛濫及聲像制品普及的今天,這個欲望確實來之不易。
假說練習,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做到書面表達條理清楚,還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相結合的目的。
以上文字是筆者對聽說訓練的一點感悟,希望能對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建華.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
[2]顧一帆.引導仿寫練筆培養(yǎng)寫作能力[J].語文天地,2016(3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