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孚偉
摘 要:當前中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呈現(xiàn)出“有趣則學、遇難就退、學無定法、無的放矢”的現(xiàn)象,因此,要把握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心理特征,結合中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理特點;語文教學;心理特征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僅僅是“教書”,不是死板地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將知識人性化,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到愉快。社會對我們也提出了一個更嚴峻的要求,即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心理特征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與手段來對待,這樣才會取得好成效。因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再進行語文教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1.喜歡學習自己興趣的課文,排斥純知識性的灌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學生才會想去學,喜歡去學。而如果將興趣比喻為一條魚,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是釣上這條魚的魚餌。語文教學也需要提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只是要求學生去記憶、去背誦,那么,枯燥、乏味、單調的教學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為什么我們一說“講課之前我們先講個小故事”會讓學生雀躍不已呢?這是因為故事有趣,能吸引學生,那么我們?yōu)楹尾话颜n堂變?yōu)闃穲@,把課文變?yōu)楣适履兀?/p>
2.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
馬洛斯的需要層次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對學生而言,它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中對成功的需要”。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其情緒必定是積極的、愉悅的,并具有滿足感,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樂意在學習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難,有毅力去堅持和克服。
3.學無章法,時常無的放矢
學語文不比學數(shù)學、學物理、學化學,它沒有公式可套沒有定理可循,因此,就有不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學語文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的心理,尤其到了考試前的復習階段,這種表現(xiàn)尤為突出。這時,學生需要的是老師在學習過程中能對他們進行點撥、指導,即要給學生明確他要學習的目的、方向,只有明確了方向,才可能朝著勝利的終點奮勇前進!
二、結合中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語文課堂教學
學生學語文總會覺得有點難,因為語文知識多、碎、繁,如此情況下,我們語文老師就必須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將知識融合、整理、分類成章傳授給學生。在此,結合上文我從以下方面來分析語文的有關教學方法。
1.把課文故事化,把知識趣味化
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因而,我們更需要以科學的方法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動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而與其他課程相比,語文教學更要注重趣味,以興趣去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以興趣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有趣。
2.鼓勵學生去尋找自信,使其堅信“我能行”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又總難免會有困難和失敗,所以,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找到自信,并把它當作一種信念。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與幫助,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膽量、心理素質及語言的組織能力,讓“我能行”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明確的學習方法
不少學生都覺得語文難學,不知如何學。我們教師應該在教知識的同時也教方法。比如,學習《蘇州園林》這一篇課文時,我們應先教學生認識說明文有哪些種類,如何區(qū)分說明對象,說明方法、順序,為什么在文中用這些說明方法,它們有什么作用等知識,再結合課文去熟悉所講過的有關說明文的知識,就以此為例去分析。記敘文、議論文也同樣,以課本中的文章為例,分析出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就是我們語文學科的“公式”了。
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語文教學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可愛的,可教的。因此,我們語文教學在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同時要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遵從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以便解決問題。用我們的愛心與耐心去挖掘他,愛護他,教育他,讓這一艘艘在知識海洋上航行的小舟走在正常的航道上,順風揚帆前行!語文教學才會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