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敏
〔關鍵詞〕職高生;交往自信心;陽性強化法
一、個案資料
(一)個案自然狀況
吳某,男,16周歲,農(nóng)村職業(yè)高中一年級機械專業(yè)新生,初中時學習成績較差。性格膽小、內(nèi)向、自卑。在交往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不合群,孤獨,害怕參加活動;自卑感強,回避與父母、老師、同學相處、說話。上課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喊到也因緊張而說不完整,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自我評價很低,認為自己能力差做什么都不行。
另外,從吳某父母處了解到,吳某屬于早產(chǎn)兒,由于早產(chǎn),先天營養(yǎng)不良,加上后天的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壓力增加,初二開始,頭上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斑禿,嚴重時甚至超出二分之一的頭發(fā)脫落,經(jīng)過初二一個暑假的治療,雖然長得差不多了,但是進入初三不到半年,又開始脫落,脫落面積超出二分之一。直至到新的學校里來報到,脫落的頭發(fā)還有幾處沒有長好,堅持要戴帽子來上課。
(二)家庭生活背景
吳某初中時學校離家比較遠,屬于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現(xiàn)在離家更遠了,一個月都難得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在外打工,春節(jié)才能回家一次,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與吳某當面交流溝通。唯一的交流就是在電話中詢問他的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狀況。
二、個案主要問題
吳某高一開學第一周是戴著帽子的,這個行為引起了很多老師的注意,尤其是心理老師,而且發(fā)現(xiàn)他在老師辦公室時,經(jīng)常低頭彎背站在老師旁邊,對老師提的問題,回答的聲音非常小,以至于需要老師將身體不斷朝他這邊傾過去才能聽清楚。
他母親向老師反映說:父母和他通電話時,他總是一言不發(fā),不管母親問他什么,也不管母親的心情是平靜還是急躁,以及對他是否擔心,他都沒什么回應,很多時候連“嗯”“哦”一下都沒有;第一周他拿著一張新班主任調(diào)查新生是否有當班干部意愿的調(diào)查表,反復問母親到底該怎么填,而對母親“愿當”的建議卻總是回復“我這么差,我怎么行?”對于母親要求他自己去理發(fā)店理發(fā)或者購買生活用品之類的要求,他總是小聲回答:“讓我一個人去的話,我不去!”
以上情景是發(fā)生在吳某身上最常見的幾件事情,特別是初三下學期選擇普高或職高分流后,愈演愈烈,對父母逆反情緒嚴重,與父母無話可說,不敢和外人講話、接觸,沒有朋友,周末整天待在電視機前,或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中,“我不行”“我不會”“我這么差”是他的口頭禪。
通過幾天的觀察與了解,筆者發(fā)現(xiàn)吳某與人交往時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自卑心理、叛逆心理、孤獨心理、壓抑心理。針對他的情況,筆者選擇了0—4分的5級評分標準的心理癥狀自評調(diào)查表SCL-90和“人際交往能力自測”對吳某進行心理測試,結果如下:
SCL-90得分77分,陽性項目數(shù)58項,因子分F3為1.3,F(xiàn)7為1.7。按照SCL-90結果的解釋,當總分超過70,或陽性項目數(shù)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1分時,可考慮篩選陽性。其中F3為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個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與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自卑、懊喪以及在人際關系中明顯相處不好的人,往往是這一因子獲高分的對象;F7為恐怖,引起恐怖的因素包括出門旅行、空曠場地、人群、公共場合及交通工具等,此外還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項目。
“人際交往能力自測”得分19分,按照評分標準,此分數(shù)表明其與同學、父母、師生人際關系差,交往能力弱,這與SCL-90的測試結果一致。兩份測驗的結果均與筆者觀察了解到的情形相吻合。
三、個案問題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吳某這幾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吳某從小性格偏內(nèi)向,養(yǎng)成了回避與陌生人交往的習慣。
2.身體上的缺陷使正處于青春期的吳某感覺到自己見不得人、低人一等。
3.吳某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由于吳某學習成績一直處于不理想狀態(tài),逐漸影響了他的自我認知,認為“學習成績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行”,產(chǎn)生了消極的自我暗示,加上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普通話不夠標準,更加不敢與人交流,如此惡性循環(huán),自卑感、孤獨感進一步加強。
(二)家庭原因
吳某來自遙遠的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情況較差,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他與奶奶一起生活。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對于子女教育的方式缺少研究,但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學。父母與吳某在電話中交流的內(nèi)容僅限于學習和身體情況,對于吳某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父母權威的冒犯,父親曾不止一次以拳腳相加。處于少年期及青春期的吳某需要父母愛護、關心,需要父母設身處地、從他的角度提要求,需要父母對他的各個方面進行指導。而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和教育方式不當使得吳某長期處于孤獨之中、高壓之下,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心理負擔過重,形成自卑、壓抑、叛逆心理。
(三)社會原因
目前我們的社會仍把升入大學作為衡量一個人有無出息的唯一標準,在這種上大學是唯一正路的導向下,到職業(yè)高中學習就成了低人一等、被迫而為的一件事情,這種學習上的落差使吳某自信心不足,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四、干預措施
(一)教師層面
1.班主任、科任教師配合,多提供展示機會
學校教務處、團委、各專業(yè)組以及班級內(nèi)都會定期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娛活動、技能比賽,這些活動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施展一技之長的舞臺。因此筆者結合學?;顒?,首先取得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配合,要求他們有意識地多鼓勵吳某,多向吳某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打破吳某這種因學習成績差而“一丑遮百優(yōu)”的心理,如:
(1)上課多關注吳某,讓吳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
(2)選吳某擔任學習委員,多參加班級管理;
(3)多找吳某幫助老師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創(chuàng)造吳某和老師、同學多接觸的機會。在“紅五月”班級大合唱中,需要一位同學擔任指揮,吳某心里躍躍欲試,但是由于從來沒有參加過合唱,甚至連當眾大聲唱歌的經(jīng)驗都沒有過,心中馬上涌出了“我不會”“我不行”的念頭。吳某的躍躍欲試被音樂老師和班主任捕捉到了。音樂老師鼓勵吳某到前面來試試看,并表揚他指揮的好,后來又單獨教了幾次吳某如何指揮。結果,吳某在全校師生面前自如地完成了合唱指揮。
2.轉變與家長的溝通策略,及時反饋優(yōu)點和進步
為了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增加家長對孩子改變的信心,筆者和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適當轉變了與家長的溝通策略,與家長溝通時,一方面表揚肯定學生的進步,并詢問學生在家中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教給家長一些心理學知識和家庭教育方法,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加學生對自己改變的信心。例如:在某周的家校聯(lián)系中,班主任告訴家長本周吳某舉手發(fā)言的次數(shù);家長則告知班主任,吳某上周一回到家里就興致勃勃地講了在學校里幫班級做的重要事情。
3.重視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培養(yǎng)
人際交往技巧對于建立交往自信心非常重要,因此在心理輔導和心理課中,筆者用一個月時間重點對吳某進行了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的培養(yǎng):
第一周培養(yǎng)重點:學會真誠地幫助別人,幫助的對象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
第二周培養(yǎng)重點:學會傾聽、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傾聽時,學習以“啊”“哦”目光接觸或者點頭作為回應。
第三周培養(yǎng)重點:學會贊美他人、鼓勵他人、理解他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習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并自然地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贊美和鼓勵。
第四周培養(yǎng)重點:學會尊重他人、接納他人,并重點選擇那些品性好、上進心強的同齡人作為自己的交往對象。
4.進行提升自信心的行為方式訓練
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對吳某進行行為方式訓練,這對于自卑心理的克服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1)多突出自己,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座位,則要求吳某盡量挑前面的位子坐。
(2)練習睜大眼睛,正視別人。在心理訓練中,選擇幾位同學和吳某進行對視訓練,并要求吳某在和老師、同學、家人以及陌生人接觸、講話時,盡量睜大眼睛,逐漸增加正視別人的次數(shù)和時間。
(3)走路時,抬頭挺胸,快步行走,并且后腳跟先著地,這也是吳某每天的訓練內(nèi)容之一
(4)練習在課堂上多發(fā)言,或者多在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5)學會微笑。微笑一方面可以消除自己內(nèi)心的膽怯,又可以給人友好的印象,是與人交往的一件法寶,因此,要求吳某每天對著鏡子練習3分鐘嘴角上揚,并將這種微笑逐漸應用到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中去。
5.聯(lián)系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輔導目標
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根據(jù)心理咨詢中目標的七要素,即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以接受、屬于心理學性質、可以評估、多層次統(tǒng)一,在研究開始,筆者就與吳某一起商量制定了如下切實可行的目標:
(1)近期目標:①每周和父母進行一次交流溝通,主動匯報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內(nèi)容包括和同學交往的情況,寢室生活情況,學習及與老師關系等等。②路上碰到老師,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問老師好;上課時,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從第一個星期的每天回答一次,慢慢發(fā)展到以后的每天至少一次,有學習生活上的問題主動問老師。③逐漸減少周末在家看電視、上網(wǎng)的時間,不去網(wǎng)吧,不玩網(wǎng)絡游戲,在得到家人同意后,可以在家里電腦上玩玩小游戲,但每天上網(wǎng)時間不能超出2小時。課間、周末與同學結伴玩,一學期下來能夠交2~3個談得來的好朋友。④能自己獨自上街購買生活用品等。
(2)遠期目標: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自信心,進而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心和滿足感,明確自己高中階段的奮斗目標。
6.引導個案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筆者引導并要求吳某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各進行一分鐘的積極自我暗示。在自我暗示的前半部分,選擇一些積極的、肯定式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并固定下來,天天背誦,做到反復強化,例如:
“我正在進行自信訓練,我一定會越來越有自信的”;
“我是有能力的”;
“我在各方面都會越來越好”。
完成了前半部分固定內(nèi)容的背誦以后,后半部分吳某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即興發(fā)揮,如“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在各方面都會越來越好,我一定會成為校三好學生”。
(二)家庭層面
1.家長適當降低要求,改變評價維度
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筆者逐步引導家長改變對職高的觀念,并逐步接受多元智能理論,同時把吳某的學習情況、性格、交往的發(fā)展狀況以及他的智力發(fā)展分析給家長聽,建議他們綜合考慮吳某的實際情況,多方面評價吳某的表現(xiàn),而不僅僅是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唯一標準,適當?shù)亟档鸵螅瑢悄程岢鲆恍┧軌蜻_到的目標,并幫助他實現(xiàn)這一目標。
2.增加親子溝通,關注心理健康
通過與家長打電話、家校聯(lián)系等方式,建議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吳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家長在與老師交流溝通后,對矯正吳某的問題,采取了如下具體措施:
(1)保證每學期到學校來看吳某一至兩次,讓吳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與愛護。
(2)每周與心理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吳某的各方面表現(xiàn),然后每周給吳某打一次電話,表揚吳某的進步,并詢問生活學習中有無困難。
(3)多看孩子的優(yōu)點和進步,多賞識孩子,對吳某多鼓勵少批評,多關心少打罵。比如,在得知吳某得到兩位老師的表揚之后,吳某一回家,父母就微笑著對他說“你的表現(xiàn)真的好了很多,爸媽相信你能行!”在技能節(jié)比賽成績出來之后,吳某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母親馬上去買了吳某最喜歡的小蛋糕以示獎勵。在期中考試取得班級第四名的成績后,母親又特意買了吳某喜歡的零食一起去郊游作為慶祝。
五、干預成效
一個學期結束,筆者對吳某的輔導及訓練取得了明顯效果。
吳某與家長、老師、同學及陌生人的交往自信心增強。據(jù)家長反映,吳某現(xiàn)在每周主動與家長電話聯(lián)系,匯報自己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不再像以前一樣一言不發(fā);科任教師也反映,吳某現(xiàn)在上課經(jīng)常舉手發(fā)言,并且是一門專業(yè)課的“指導老師”,在校內(nèi),經(jīng)常主動與老師交流,請教老師問題;有了固定的好朋友,周末會和朋友約好一起逛街、爬山或去書店看書;能夠一人獨自外出購買生活物品等;在面對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任務時,不再是以“我不行”“我不會”作為回答了,講話聲音變大;班主任也反映,自吳某在班級里擔任學習委員以來,在同學面前講話的聲音明顯變大,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多位科任教師都曾表揚其課堂表現(xiàn)。在第二學期舉行的?!凹t五月”大合唱中,吳某還擔任了班級合唱指揮,順利地指揮了班級的合唱演出。
此外,在與老師、父母的交流中,吳某不止一次表示過希望通過職高三年的學習,既掌握一門專業(yè)技術,又要準備參加高職考,最后考上大學。一個自信、樂學、有理想的學生正在成長。
伴隨著交往自信心的增加,人際交往壓力減輕,在第二學期的時候,吳某的斑禿癥狀也徹底好轉——一直到高二高三學年都沒有再新增脫發(fā)的地方,而且原本斑禿的地方頭發(fā)都先后長好,吳某徹底擺脫外在形象煩惱了。
六、研究反思
在對吳某進行提高交往自信心的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吳某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卑心理、叛逆心理、孤獨心理、壓抑心理在很多職高生中都存在,而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特點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其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幫助職高生改變這些狀況,提高交往自信心,心理教師是這場改變中非常關鍵的力量,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既要鼓勵學生鼓起改變的勇氣,又要引導家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要協(xié)調(diào)科任教師多創(chuàng)設機會,幫助學生體驗成功。
讓人高興的是,這幾年浙江省大力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培訓,要求學校60%以上的教師要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這意味著今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具備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能幫助更多像吳某這樣的學生逐步抬起頭來走路,最終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安市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臨安,3113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