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興仁中學 羅 旭
如何讓多元情境扮靚初中語文教學活動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興仁中學 羅 旭
李吉林開創(chuàng)的情境教學模式,既深刻體現(xiàn)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精神,又為新課程教學改革作出了戰(zhàn)略性指向和戰(zhàn)術性指導。就初中語文課而言,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境教學活動,無論從從智力培養(yǎng)還是情感培育來說,都能獲取“1+1>2”的雙贏效果,從而讓課程結構更優(yōu),教學效果更好,更加顯現(xiàn)語文活動的魅力風采。
初中語文 情境教學法 策略構建 優(yōu)化與應用
所謂教學情境,就是教師根據(jù)各種實際需要,以直觀方式再現(xiàn)文本知識所描述的背景內(nèi)容或者人和事物,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進一步理解、把握和深化。從效能來講,情境教學能夠有效解決新知與舊知、理論與實際、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形象之間的矛盾關系。積極開展初中語文情境活動,既有利于激活教學狀態(tài),又有利于學生在切實可感的“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下,更好地掌握情節(jié)、理解立意、感悟情感、領會構思,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不斷提升教學幸福指數(shù)。
“理論是空白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卑颜Z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積極投放到社會生活這一大背景下,既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用結合,增強學生的情感實踐,又有利于進一步豐富課程內(nèi)容,拓展學習視野,增加教學厚度,從而在善教樂學中把學生逐步引向語文學習的快樂殿堂。以《背影》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表現(xiàn)人世間最為普通的父子之情的文章。“父親”早因負債累累而囊空如洗,卻在車站面臨分手之際,還是特地為“我”買了一堆朱紅橘子。尤其關于“父親”買橘子細節(jié)的描寫確實令人心酸,更讓人難以忘懷。諸如這些“以小見大”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有。有鑒于此,筆者提問“爸媽做過的什么事情最讓自己感動呢?”親情話題總是說不完的,這一問猶如一石激浪,引發(fā)了大家的滔滔話語。有說在自己生病的時候,有說在雨中說傘的時候,有說在爸媽生病的時候……相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產(chǎn)生了同振共鳴心理。
每個時代都有流行色,現(xiàn)代信息社會最流行的莫過于電腦網(wǎng)絡。在現(xiàn)代社會形勢下,作為重要標志之一的信息技術自進入校園后,創(chuàng)設了音像和諧、生動形象、動靜自如的科技情境,為課程教學活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活力支撐。比如《充滿活力的春天》,無論景物特征還是景中寫意,都讓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語文特點集中薈萃起來。然而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畢竟有限,如果缺乏科技情境的良好支撐,本文必然是黯然失色的。正因為如此,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非常直觀地演繹了一幅“江南美妙活春圖”:春風柔和,清新空氣,和煦陽光;青青麥海,片片村莊;彎彎河道,嫩柳吐綠,蘆筍放葉;靜靜河水,群群游魚;昆蟲解放……萬物競發(fā)的景象,生機蓬勃的力量,既令人目不暇接,又恍如身臨其境,為學生傳遞了妙不可言的生命靈動之感。在如此心境下賞析課文,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教學提問是課堂活動中的基本形式,也是教師手中常用常新的“常規(guī)武器”。如何提問和善于提問,這既是一種智慧,又是一門藝術。在善教者眼里,問題意識存在于文本及其教學活動中的任何時候和任何環(huán)節(jié);熟諳教學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往往在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質(zhì)效、吸引學生參與、促進思維創(chuàng)新等方面,充分發(fā)揮不容忽視的正強化作用。如教學《孔乙己》時,筆者導入提問:“請自讀課文,你能否從中找出一個典型病句呢?”聽此一問,全班莫名驚詫——魯迅先生的文章還有病句?竟然還在教材課文里?看著老師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他們在半信半疑中迅速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很快有些人找到了,就在文末“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惫P者進一步問道:“這真的是一個病句嗎?”大家不用揚鞭自奮蹄,很快以此為話題,興致勃勃地開展了學習與討論活動。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多以自身閱讀體味為“原件”,“復制”后轉手“粘貼”到學生腦海中,嚴重扼殺了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學習個性。在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才是唯一的主體力量,并且積極倡導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zhì)為核心的“三維目標”教學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地開展自主化情境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個體思維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強他們?nèi)后w協(xié)作、相互促進的進取精神和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成功信念。如在學習《孔乙己》等課文后,教師激勵并引導學生,以多人活動小組為單元,積極開展以“認識魯迅、走近魯迅、學習魯迅”為主題的自主學習與體驗活動。讓他們更多地閱讀與欣賞魯迅作品,更好地認識與梳理魯迅筆下的人與事,更深地學習與感悟魯迅精神,從而在自主性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以切實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
綜上所述,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途徑和方式不止于此。只要我們善于從“生活鏈接”“科技支撐”“問題引領”“自主體驗”等方面予以入手并善加應用,就定能充分顯現(xiàn)情境教學活動的內(nèi)涵和魅力。
傅嘉德.“沉浸”——語文教學的回歸與革新【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