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堯
對話式閱讀:提高閱讀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文│陳 堯
2017年北京《高考考試說明》中,將《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部經(jīng)典作品納入語文必考范圍。《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文學類文本閱讀”提出高中生要“對作品所表現(xiàn)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發(fā)掘;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進入高考的課外閱讀,考查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廣泛,已經(jīng)成為發(fā)展趨勢。
語文高考的兩個半小時里,學生要完成一篇900字的質(zhì)量不錯的論述類作文,需要良好的文化積累,有較高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完成近10000字的試卷閱讀,迅速篩選出各種語言信息,盡可能準確完成答題,學生必須有敏銳的語感、良好的語速。顯然,僅僅聽老師分析課文和題目,僅僅依靠非常有限的課外閱讀,學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大量的課外閱讀和閱讀體驗,才能具備必要的語文積累、敏銳的語感和必要的語速,能快速抓住重點句、關鍵詞;才能分析和品味語言,體悟作品和作者的情感,理解和賞析作品,展示真正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沒有學生的課外閱讀作為基礎,老師講的“語文技巧”,由于學生缺乏體驗、積累和語感,常常只能是空中樓閣,學生根本無法運用于語文學習。很多學生在語文高考中,看不懂作文材料,語文失分率在三分之一左右,從反面證明了學生閱讀對提高語文水平的意義。
當然,閱讀的意義不僅僅在語文學科,它還體現(xiàn)在能夠幫助人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人文情懷,完成人格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因為學習需要專注、沉靜、思考、探究。高質(zhì)量的閱讀,才能逐漸培養(yǎng)這些學習所必需的品質(zhì),才能形成成才過程中必需的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社會視野有限,存在浮躁、片面、偏激、從眾等性格缺陷。閱讀到了某種程度,卻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書籍與讀者、作者與讀者多樣化的思維碰撞,完善人的性格。思維的開展離不開必要的比較、辨別、篩選、判斷,需要各種材料作為依托,而閱讀就能讓人掌握和運用大量的材料。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币驗殚喿x作品,就是閱讀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價值,并與讀者的心靈發(fā)生碰撞。這種碰撞,有感動,有啟發(fā),有吸取,有辨析,有評判,有融匯,有提高,有情懷。閱讀者文化知識不斷積累,思維越來越靈活,視野越來越開闊,人自然越來越聰明,人格越來越完善,人文情懷越來越豐盈。意大利的達·芬奇、但丁,俄羅斯的普希金、萊蒙托夫,中國的馮驥才、賈平凹,能寫作能繪畫,有的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是因為視閱讀為生命。閱讀的這些意義,是題海戰(zhàn)術和各種培訓所無法實現(xiàn)的。
很多學校已經(jīng)認識到閱讀對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和人格塑造的意義,設法讓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但是,從實際效果看,班級閱讀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自由體驗的缺失語文教師組織班級學生閱讀,開展導讀或總結(jié)時,由于職業(yè)習慣,往往下意識地把“學生閱讀課”變?yōu)椤敖處熣Z文課”,像課堂教學那樣,把教師自己的閱讀結(jié)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接受,造成學生自由閱讀的缺失,甚至最初的閱讀興趣都會蕩然無存。
閱讀交流的缺失閱讀交流,是檢驗閱讀體驗、提高閱讀興趣、分享閱讀成果、升華思維品質(zhì)的必要過程。但是以班級為單位的閱讀,不利于進行充分的閱讀交流。一個班級有四五十個學生。在一節(jié)體驗分享課中,每個學生要充分表達自己對文學人物、語言特色、作品價值、人生啟示等閱讀體驗,充分與同學交流閱讀心得,開展必要的討論與辨析,時間顯然不充裕。這勢必導致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沒有交流機會,而成為“旁觀者”,顯然會影響閱讀交流的效果,影響閱讀的質(zhì)量。
個性書單的缺失不同的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習慣、文體側(cè)重點、閱讀進度、思維方式等各不相同,差異很大。這要求閱讀應該有個性書單,保證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班級閱讀以上問題的存在,促使我們思考以咖啡書吧的形式,來促進學生的閱讀成長。
組織形式書吧以小組為單位,按照閱讀需求和閱讀能力劃分。每個小組的學生控制在5~10人。這樣的組織形式,有利于學生充分的閱讀交流,保證同一閱讀層次的學生能積極參與閱讀交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所得,并參考其他同學的體驗和啟示。
指導教師從喜愛閱讀、對某本著作有較深研究的教師中尋找指導老師。圍繞“前期指導,中期推進,后期升華”的指導原則,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每月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組織學生在書吧閱讀,或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并每周組織學生在書吧閱讀和面對面交流,每月1~2次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所得,以閱讀交流深化對作品的不斷認識,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
交流內(nèi)容根據(jù)書籍類型,確定交流內(nèi)容。小說類重點交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作品價值判斷、作品結(jié)構(gòu)、閱讀啟示。詩歌類重點交流詩歌意象分析、語言賞析。高中學生適當涉及藝術、美學、哲學等書籍,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層次,深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交流形式每個學生一杯咖啡或者一盞綠茶,以輕松交流氣氛,鼓勵每個學生踴躍發(fā)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所得,開展必要的辨析和爭論,使閱讀體驗緊扣作品,讓思維不斷向深度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教師不可直接否定學生的分析和觀點,但對學生的分析思路和觀點進行必要的啟示和提醒,使學生能更有效聯(lián)系作品,從作品中積極尋找需要的材料,印證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從閱讀體驗和交流成果中互相啟發(fā),互相影響,獲得閱讀的快樂。
提高了閱讀興趣在對話式的閱讀中,“對話”主要在學生之間展開,同組學生閱讀起點接近,彼此平等,所以沒有對話壓力,敢于發(fā)言。學生對話中,對主要情節(jié)、人物性格、情感價值、生活體悟等自己的閱讀所得,不加隱瞞,暢所欲言,互相啟發(fā),互相爭論,分享了閱讀體驗,提高了閱讀興趣。尤其是,自己對重要情節(jié)的把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對社會問題的闡述,得到同學和老師肯定時,能更感受到閱讀的價值、自己思維的價值。
形成個性化體驗在咖啡吧對話式閱讀對話中,教師只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不強迫學生接受誰的觀點,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學生自由閱讀,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有自己真實的體驗,閱讀所得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在咖啡吧對話式閱讀對話中,學生有對作品細節(jié)的回憶和復述,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提煉,有對作品價值的思考和判斷,有自己對閱讀啟示的表達和深化,推進了深度思考和精度閱讀。
發(fā)展了閱讀能力一些學生的閱讀原來只局限于“青春小說”“玄幻小說”,對搞笑的、情節(jié)曲折的作品有興趣。這無疑是淺層閱讀,對發(fā)展學生思維沒有多大價值。對話式閱讀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逐漸閱讀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閱讀孫犁、汪曾祺等作家寫的情節(jié)不曲折離奇的作品,甚至卡夫卡、孫甘露等表達比較抽象的小說,魯迅尖銳深刻的雜文。還有學生要求老師推薦評論《紅樓夢》《洗澡》的書籍。這證實了學生的閱讀層次在發(fā)展,開始追求閱讀的深度。在對話交流中,他們能夠有諸如“心理真實是最大的真實”“人性平凡的路,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活需要鮮活,無須完美”等哲理性認識。這顯然是閱讀帶來的人生啟迪。
總之,在咖啡書吧里,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專題閱讀,通過梯度式閱讀的漸進方式,逐步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和閱讀質(zhì)量。每一個學生都會經(jīng)歷由不愛閱讀到熱愛閱讀、由不會閱讀到能夠閱讀、由粗讀到精讀、由消遣閱讀到營養(yǎng)閱讀的過程,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水平,實現(xiàn)良好人格的塑造,成為具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底蘊之人。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學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