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聯(lián)明
摘 要:問題是歷史教學的引擎。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疑的目的是巧設懸念,引疑激趣。引疑的方法有梯級設疑、以形助教、聯(lián)系實際等。適時、巧妙的提問,可以為學生的思維“點火”,教師要善于激疑。
關鍵詞:問題;引疑;激趣;點火;懸念;激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70
問題是歷史教學的引擎。學習歷史首先就得從問題入手。歷史教學的重要課題就是必須精心設計歷史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可望又可及,且有利于學生建構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引發(fā)學生合理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從歷史學習的認知本質看,歷史學習離不開情境,更離不開問題。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在引入中設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創(chuàng)設引入問題情境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設問呢?
一、引疑激趣
近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有樂趣?!币虼?,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新穎別致,使學生學習有趣味感、新鮮感。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教材中,讓學生分析: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請用打一古代人名謎語的方式來回答?!耙皇て鹎永恕保瑢W生紛紛議論,同座位同學相互合作猜人名。然后教師給出答案,如蔣干、毛遂、屈原、蘇武、共工,讓學生對比理解和記憶。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增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梯級設疑
教師設計問題應合理配置幾個級別的問題。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應象攀登階梯一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中國近代史學習中,近代化探索中的四件大事是什么?這是初級層次。分別體現(xiàn)了什么思想?這是第二層次。這些思想主張對近代化的起步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這是第三層次。從這些思想變化可以看出近代化起步有何特點?是第四層次。
層層設問,步步加難;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學生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向求知的高度。這樣知識掌握的過程是一種平緩的過程,新的知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掌握起來也會更加牢固。
三、巧設懸念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的強刺激,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引發(fā)求知動機。
例如,教師可以提問:“阿拉伯數(shù)字為什么不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這樣的問題喚起了學生對阿拉伯數(shù)字的濃厚興趣。通過在學生的認識沖突中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斷探求的興趣。
四、以形助教
以形助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教”是歷史問題教學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圖形的形象、直觀,可以加深對歷史背景、概念和意義的理解。
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歷史第三單元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影響可以用以下圖形表示,學生理解和記憶較快較好。如圖1《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成果》。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氣時代的兩大發(fā)明是非凡的輪子和翅膀,電氣時代的兩大能源“電”和“油”。非凡的輪子是汽車的制造,翅膀是飛機的發(fā)明。
如圖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同時也有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危害如何用圖示體現(xiàn)其主要內容?學生創(chuàng)造了如下的圖形。如圖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危害》,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間長、范圍廣、傷亡大、損失重的特點。
五、聯(lián)系實際
“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睔v史來源于古人的生活,并對現(xiàn)實生活起指導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生活的實際而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認識到歷史知識的價值,這樣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巧妙地提問,所提問題一方面應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應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問題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識總能吸引人,趣味性的問題總能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層次的思考。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遼沈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關門打狗”的“門”指什么?淮海戰(zhàn)役的“中間突破”和平津戰(zhàn)役的“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中間”指什么?
六、在課堂小結中設問,有助于課后的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起著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小結時,教師精心設問,有助于學生主動認清所學知識的本質,理清所學知識的脈絡,使知識系統(tǒng)化,同時,更有助于學生課后的主動學習。我們更應當考慮教師不作小結,由學生來作小結,然后同學補充,最后由教師點評。
總之,設問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為學生的思維“點火”,精心設問,刺激學生心智不斷向前追求,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全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一位優(yōu)秀教師不但要善于答疑,還應善于激疑,使學生“于無疑之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進路轉峰回的知識道口,促使他們動腦筋、想問題。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就應抓住時機釋疑,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長知識,長智慧,并學會怎樣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同時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又提高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