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靜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6-0031-02
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實驗教學是進行科學探究的最佳途徑,實驗能讓學生直接參與并獲得對探究特征的深刻認識。
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但是課上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實驗教學低效的現象:
1.學生的常規(guī)養(yǎng)成缺乏訓練
我們知道好奇、貪玩、好動是小學生這一年齡的特點,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老師還沒宣布開始實驗,有些學生已經按捺不住要擺弄一下實驗器材。在瞎擺弄的過程中孩子一無所獲。平時實驗教學課上對學生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學生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
2.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缺乏科學思維
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動上,在活動當中,并沒有參與科學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課上,學生實驗活動熱鬧有余、思維不足,科學實驗的更重要的任務建構知識層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后續(xù)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3.實驗活動中學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觀者
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小組合作是主要的活動形式。我們經常會發(fā)現,合作當中有小組成員不發(fā)表意見,不參與討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一些學生只作為旁觀者在一邊觀看,沒有合作和參與意識。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所以在實驗的設計中我們就得考慮這部分人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也能積極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也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因此,要想讓小學生能夠通過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過教學研究分析總結,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實踐,對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確課堂要求,規(guī)范學生課堂行為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想保證一堂課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確的課堂紀律和要求。只要常規(guī)落實到位,我們的科學實驗就有了保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規(guī)則和要求的監(jiān)督約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習慣這樣的科學課堂學習,在實驗活動時,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會自由散漫。對于小學生,只要耐心教育,樹立榜樣,經常提醒督促,慢慢課堂就會規(guī)范有序。
2.合理分組,人人參與
科學實驗小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達到實驗的高效,首先分組要科學合理,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促進;三是培訓小組組長的組織和調控能力,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組內人員分工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實驗員。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小組成員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小組內積極配合,團結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評價機制多元化
首先,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人的評價。教師能對學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診斷性評價,讓學生明了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或表達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其次,教師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要看到學習小組的成績。做到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通過對小組整體評價,促進小組團結合作,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讓突出小組帶動其他小組,最后達到全班積極互動、合作探究的和諧場面。
再次,課上除了教師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評價外,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生生之間的評價,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學生之間的言語和評論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這樣學生之間就會樹立榜樣,對于實驗教學更有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學生不會傾聽,不能很好的關注同伴在觀察方法、語言表達、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長處。培養(yǎng)學生間的互相評價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評價中張揚學生的個性,盡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間,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
4.捕捉課堂生成點,拓展延伸
課前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充分的預設,并不表示教師對教學的全控制,在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靈活地調整,使課堂處在動態(tài)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達到學生樂于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效果。這樣,在教師的不斷引導和學生的探究思考中,深入挖掘課堂重難點,讓學生學以致用。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