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屏
【摘 要】
語感是構成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是聽說讀寫的靈魂。“聽、讀”教學在本質上是課文的言語形式主體化于學生的語感,其言語內容主體化于學生的心靈;而“說、寫”教學在本質上是學生的語感客體化于言語作品的形式,學生的心靈客體化于言語作品的內容。學生學習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語感生成的過程。
【關鍵詞】
積累 訓練 想象 強化
語感,簡單地說就是語言感受力。具體而言,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huán)境中的話語不經(jīng)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必須深刻認識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語感主要應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積累,厚積薄發(fā)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zhèn)?。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guī)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shù)、格的區(qū)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huán)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充分利用優(yōu)越的母語環(huán)境,讓學生廣泛地接觸并積累言語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積累言語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jīng)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經(jīng)過長期的語言訓練逐步養(yǎng)成的一種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如果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yōu)秀古詩文等經(jīng)典作品,儲備語言材料,培養(yǎng)語感,這是發(fā)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學中要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
二、強化訓練,形成共鳴
學以致用,在語言學習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guī)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練,指學生的練習與操練。訓練是學生在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向關系。
語文學習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筑“同見”“同感”,從而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fā)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fā)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作為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chuàng)設最佳條件。如:《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屏幕出示桂林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
三、展開聯(lián)想,誘發(fā)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作者若能傳達出、讀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含義,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想象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lián)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lián)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lián)系。在教師啟發(fā)性的提示下,學生順著文章的內容合理展開聯(lián)想,憑借想象使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xiàn),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觸景生情,浮想聯(lián)翩,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體生動的語言形象中感悟語言背后的深奧與美妙,進入一個摸得著、看得見、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過程不但是引發(fā)學生生活體驗和調動知識儲備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如《山中訪友》中有這樣一段話:“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把老橋比作了什么?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如:《游子吟》一詩的教學,我借助課件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邊讀邊想象詩人準備外出前,看到慈母借著微弱的燈光為自己縫制衣服的情景,通過影像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震撼,體會偉大的母愛,最后發(fā)出由衷的贊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課后練筆,描寫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就不困難了。
四、讀寫結合,強化語感
1.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的活動,組織語言極為快。因而,要求說話的語言準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這樣,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2.從《寫作心理學》角度來說,學是調動頭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fā)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既能夠仔細推敲詞句,激發(fā)自身的語言積淀,又能促進語感的形成。語文課標提出“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就是要求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讀寫結合,強化學生語感。
總之,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