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創(chuàng)新
摘要:自現(xiàn)代教育開始,家校溝通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因此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就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nèi)容和要求,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但目前我們很多學校家校溝通的形式不多,常用形式是電話和QQ群,內(nèi)容比較單一,重點是常規(guī)的工作安排和作業(yè)布置,家校溝通效果不理想。筆者在新學期探索新形式一班級空間時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學生收獲大,家長反響好,很好地促進了家校溝通。
關鍵詞:探索 溝通 家校
開學伊始,我分到了初三年級,并且擔任一個班的副班主任。班主任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每周更新“班級空間”,使家長能更多地關注學校和班級,加強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從而提高辦學質(zhì)量。
我校的“班級空間”欄目設置在我校網(wǎng)站的首頁,每個班都有一個“班級空間”,每個“班級空間”下設幾個板塊。我校的德育目標是家長在關注學校的同時能更多了解自己孩子班級的具體情況,這是一個正在摸索中前進的新生事物。
我首先對班級進行了情況分析:全班共56個學生,有48人是寄宿生,周六才回家。那么周一到周五關注“班級空間”的主要是廣大家長,他們想知道學校的活動、考試安排、考試反饋和學生的成長等。學生在周末也會點擊“班級空間”,他們可以做做單元測試題、中考題,可以學習同學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欣賞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等。
我的目標是建設更有吸引力的“班級空間”,于是我設置了四個板塊:一、“班級動態(tài)”;二、“成長足跡”;三、“美文賞析”;四、“中考聚焦”。每周的星期一是我的構思時間,一般每周需要更新四到五篇文章,盡量保證每個板塊都有一篇新的文章。在第一周的“班級動態(tài)”板塊,我編輯了下面這篇文章:對本班任課教師的介紹。家長通過詳細的介紹,打消了開學初的顧慮,因為本班大部分任課教師在初三都進行了更換,家長擔心學生會不適應。在“成長足跡”板塊,表揚了周清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和進步較大的學生。在“美文賞析”板塊,我摘錄了一篇學生的周記精品,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初三階段各方面的成長和感悟,有很多的正能量。最后在“中考聚焦”板塊中,上傳了長沙市中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題并且附上了答案。
在建設“班級空間”的頭幾周,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家長那么忙,他們會來關注“班級空間”嗎?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第一周的點擊次數(shù)是每篇有20多次,第三周以后點擊率慢慢增高,到后來基本能穩(wěn)定在每篇有50多次的點擊率,最多的一篇達到了202次的點擊率,我的心里充滿了成就感。
從家長反饋的信息我了解到家長在工作之余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班級空間”,瀏覽班級動態(tài),下載育兒策略等,把“班級空間”當成了他們重要的精神寄托,對學校和班級的各項工作也表示了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我了解到學生也把“班級空間”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好幫手,他們最需要的學習資料都能在“班級空間”找到,既快捷又實用,而且是免費的,甚至其他班的學生也在共享“班級空間”里的學習資源。毋庸置疑,我們建設的“班級空間”已顯示了它的勃勃生機。
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是學習加反思,我總結了建設“班級空間”的心得:
1.首先要研究“班級空間”的目標人群:家長和學生,了解他們最關注的事物;2.要設置具有代表性的板塊,最好是四到六個板塊,方便每周更新,編輯時也不會有太大的稿件壓力;
3.隨時關注點擊率,點擊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充分顯示了稿件的受歡迎程度;
4.多與家長、學生溝通,了解家長的困惑和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多編輯育兒心得等文章,同時多進行理論引領和學生心理輔導;
5.要精選上傳的每一個資料,我總是在同類的多個資源中反復比較、仔細斟酌,爭取家長、學生看到的每個資源都是精品,文章提到的觀點都有長久的生命力。
當然,經(jīng)過了兩個學期的嘗試后,我也在思考更多的建設“班級空間”的策略:
1.“班級空間”需要學生的參與。我們總是提倡要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我們是否可以讓學生負責一個他們最感興趣的板塊,并且要求他們堅持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我想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2.“班級空間”同樣也需要家長的分享。我們可以設置一個家長育兒問題互問互答的欄目,家長從而能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可以拓展“班級空間”的影響力。除了上傳文章,“班級空間”的負責人可以組織一些線下的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和教育學、心理學講座,從而提升家長的人文素養(yǎng),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
實踐證明,只要用心建設“班級空間”,“班級空間”完全可以更好地促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