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養(yǎng)斌+劉潤晴
摘 要: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軍,是未來的希望。大學生生活目標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上形成與實踐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高校教育中的新嘗試。高校教育關注的重點內容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型人才,育人成長,關注大學生身心健康與美育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容忽視。
關鍵詞:大學生;生活目標;習慣養(yǎng)成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6-147-2
引言
大學生生活目標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上形成與實踐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高校教育中的新嘗試。大學教育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提出較高要求。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浮現(xiàn)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而行為習慣問題就是其中之一。高校教育關注的重點內容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型人才,育人成長,關注大學生身心健康與美育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容忽視。
1 理論概述
1.1 生活目標
從字面上理解,“生活”是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澳繕思仁切袨樗柽_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發(fā)動機的外部條件刺激——它是行為動機的誘因,能刺激人們?yōu)檫_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動?!盵1]在19世紀70年代,生活目標(life goals)的概念作為動機的維度而被引入。在國外,生活目標常用“存在主義”或者是“生活意義”這些概念來做界定。而Patrick(2009)則認為,生活目標指的是個體核心的、自我組織的目標,這些目標會激發(fā)個體具體的生活目標,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并提供一種意義感。在國內,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釋。有論者(康海瓊、郗淑燕,2006)認為,生活目標是人們尋求獲得、維持或避免的期望狀態(tài),是個體試圖通過認知或行為策略而達到的最終目的。本文側重對大學生的具體生活目標進行研究,重點放在身心健康與美育培養(yǎng)方面。
1.2 習慣養(yǎng)成
美國杜克大學2006年發(fā)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并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出于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談到青少年教育時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德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盵2]由此可見習慣的重要性。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和做事,養(yǎng)成教育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形成規(guī)律決定了,大學生健康生活目標的養(yǎng)成,具有知、情、意、行的階段性和整體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因此,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采取分階段、分層次以及團體互助等方式進行。
1.3 生活目標與習慣養(yǎng)成的關系
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目標是指引。合理的規(guī)劃生活目標可以有利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反之,超現(xiàn)實目標、較低目標或無明確目標對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較大的阻礙作用,甚至可能是不良習慣養(yǎng)成的誘因。本論文主要研究大學生生活目標中的健康目標與美育目標,這是高校教育中經(jīng)常被忽視的方面。健康是基礎,美育是提高綜合素養(yǎng)能力的標志之一。健康生活目標的確立,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是重塑習慣的有力推手;美育是提升大學生內外氣質的有效途徑。
2 大學生生活目標調查與分析
2.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選取西安工業(yè)大學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共400人,回收問卷362份,剔除沒有完整作答及有明顯反傾向的問卷,有效問卷343份。其中,文科生109人,理工科學生234人;男生:189人,女生:154人;一年級152人,二年級129人,三年級43人,四年級19人。
2.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2.1 大學生生活目標總體狀況
從表1可知,在所調查的343人中,有明確生活目標的被試者所占比例較少,只有18.4%。其中女生在有明確生活目標方面略高于男生,但并無顯著差異。
2.2.2 體育鍛煉目標與文藝特長目標狀況
從表2、表3可以看出,在體育鍛煉和文藝特長方面被試者大部分處于目標較為模糊的狀態(tài),其中體育鍛煉方面,男生的計劃性相對高于女生;但在文藝特長方面女生的計劃性略高于男生。
2.2.3 各個年級層次在生活目標上的差異
從表3可以看出,三、四年級大學生對個人生活目標的規(guī)劃相對一、二年級的大學生更為明確一些。
2.3 小結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在校大學生有明確目標的只占18.4%。這可能是因為,大學教育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余自由支配時間增多,沒有了老師的嚴厲管束,加之平時對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缺乏深入了解,使很多大學生變得迷茫,滋生惰性。
通過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數(shù)大學生在體育健康方面的目標與計劃較為模糊。健康的體魄是學習的保障,如今很多疾病逐漸趨于低齡化,身體健康問題應得到高校與大學生的充分重視。大學生普遍缺乏個人美育的培養(yǎng),高校教育方面對美育培養(yǎng)也缺乏重視。美育的培養(yǎng)有助于陶冶大學生情操,豐富大學生情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提升內在氣質的一劑良方。
表3可以看出,大三、大四學生開始關注個人未來的規(guī)劃與發(fā)展。在生活目標上相比一、二年級的學生更有計劃性。大一新生由于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中過渡到大學生活階段,使得大一學生更易出現(xiàn)迷茫的狀況,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學生,有明確生活目標的人數(shù)比率同其他年級相比是最少的。學校應注重對大一新生的引導與幫助,實施合理的生活目標教育。
3 大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具體措施
3.1 重塑“慣常行為”是大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主要途徑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創(chuàng)造新的習慣,而是要改變舊的習慣。20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科學家安·格雷比爾(Ann Graybiel)和她的團隊在對習慣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習慣的形成與人類大腦中的“習慣回路”有關,這個過程分別由暗示(Cue)、慣常行為(Routine)、獎賞(Reward)三步組成。行為帶來的滿足感或某種好處,刺激大腦辨別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只用。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回路逐漸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欲望出現(xiàn),習慣就產生了。
由此可見,改變“慣常行為”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這個過程要循序漸進。當有一個“暗示”即有可支配自由時間時,大學生的“慣常行為”可能是在宿舍打游戲、睡覺、逛街等習慣消磨時間,這些習慣由此帶來的“獎賞”可能是,游戲勝利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睡覺帶來的放松;逛街消費收獲的滿足等。如果將中間的慣常行為變成運動,并設定合理的計劃與目標,每天打卡監(jiān)督,由運動帶來的身體素質的提高,精神的愉悅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反應,同樣可以收獲與舊的行為習慣相同的“獎賞”。
3.2 掌握“核心習慣”是大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
核心習慣是自身發(fā)生變化后,會驅動和重塑其他行為模式的習慣。這就是說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需要改變每一件事情,而是要辨別出一些重要的優(yōu)先因素,并將其變成有力的杠桿,使其他行為習慣起到連鎖反應,從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過去10年有國外研究員調查運動對日常生活行為的影響。當人們開始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時,即使每周一次,也會在無形中改變其他與之無關的行為模式。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的研究人員詹姆斯·普羅查斯卡說:“運動有很大影響,它包含某些讓其他好習慣更易形成的因素。”
大學生運動習慣就是一種“核心習慣”,由此改變而帶來的其他連鎖反應會相應對學習、心理、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改變。因此,學校應在以體育達標為硬性要求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健康目標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加強運動的認識。鼓勵以團體互助的方式,同學之間相互鼓勵與督促,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3.3 “小成功”促成大改變
小成功是關鍵習慣引起廣泛變化過程的一部分。美國康奈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其1984年出版的著作中寫道,“小成功其實是細微優(yōu)勢的穩(wěn)定運用,一旦一個小成功完成了,就會推動下一個小成功出現(xiàn)?!毙〕晒δ軌驇砀脑煨缘淖兓?,因為它能夠將細微的優(yōu)勢轉變?yōu)橐环N模式,讓人們相信更大的勝利即將到來。
因此,在設定目標時,要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設定階段性目標,不要急于求成。當一個短期目標成功完成后,會給下一個目標的實施帶來極大的動力,從而更易于實現(xiàn),循序漸進,達成最終的目標就不是難事。相反,如果首個目標定的過高,個人在實踐中很難實現(xiàn)的話,目標就形同虛設。
參 考 文 獻
[1] 劉秀蘭.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4):95-95.
[2] 查爾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著;吳亦俊等譯.習慣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