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侍學++孫露君++成+婷++丁新迪
摘 要:[目的]調查蘇州市學齡前兒童家長手足口病的認知度,并比較實施干預前后的變化,為今后有效的開展疾病的預防工作提供參考。[方法]以三家幼兒園兒童家長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疾病相關知識問卷,通過開展系列的健康宣教活動,比較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變化。[結果]調查家庭中兒童手足口病的發(fā)病率達13.5%,部分家長通過園內宣傳和媒體網絡對疾病有所了解,但對疾病早期發(fā)現及有效預防等不甚清楚。通過干預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有了較高的提升,仍不清楚者僅占0.3%,96.3%家長認為此次健康知識宣教活動有必要。[結論]蘇州市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的發(fā)病率仍較高,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有效的健康宣教工作應不斷開展,輻射更多人群。
關鍵詞:手足口?。粌和议L;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412688009Y)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自1957年于新西蘭首次報道以來,已在世界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流行,蔓延趨勢仍在擴展,我國多個省份也出現疫情[1]。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和呼吸道傳播引起,好發(fā)于學齡前兒童,發(fā)病高峰在夏秋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嚴重者可并發(fā)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危及生命。由于本病的傳染性較強,又缺乏有效的疫苗預防,故增加民眾防范意識,早期發(fā)現、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題調查蘇州市幾所托幼機構中兒童手足口病的發(fā)生情況,并通過系列宣教活動比較家長對該病的認知度變化,為今后更為有效地開展手足口病家長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分別在蘇州市相城、虎丘、滄浪三個區(qū)內選取規(guī)模較大的一家幼兒園,以該園兒童家長作為調查對象。以自愿參與為原則,最終獲取有效的家長樣本數為326人。
1.2方法
1.2.1測量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與兒童關系,兒童是否發(fā)生過手足口病,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如疾病病原體、臨床表現、高發(fā)人群和高發(fā)季節(jié)、傳播途徑及傳染性等),以及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等。
1.2.2調查方法 4名經培訓的課題組大學生和1名心理咨詢老師完成問卷調查,采用以幼兒園班級為單位測試,在知情同意情況下,兒童家長獨立完成問卷填寫,當場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有效問卷率95%。
1.2.3干預方法 在幼兒園園長的組織下,課題組成員為家長進行手足口病的宣教,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疾病的圖片展示,使家長對該病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并通過免費贈送帶有特殊標記的口罩和發(fā)放宣傳資料,對包括手足口病在內的多種兒童常見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水痘、猩紅熱等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后一個月,再次評價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狀況及此次活動的意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錄入數據,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描述分析和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調查樣本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的家長數326人,其中父母輩占76.7%,祖輩占23%,保姆占0.3%。家中小兒曾患手足口病的有45人,占調查人數的13.5%。表明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
2.2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情況 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情況見表1,結果表明家長對手足口病一般知識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表1 家長對手足口病知識回答正確率
2.3家長手足口病知識的來源途徑 調查家長中67.8%表示曾接受過幼兒園方面的宣教,60.4%的家長曾主動查找相關資料,其中父母輩比祖父母輩主動查找資料率高,有顯著統計學差異(X2=5.198,P=0.023)。
2.4干預前后家長認知度變化 通過專業(yè)兒科老師的講座和發(fā)放宣傳資料后,家長們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情況見表2,結果表明干預前后家長認知水平顯著提高。家長認為此次活動很有必要的占35.3%,有必要占60.4%,沒有必要僅為3.7%。
表2 干預前后家長知識水平的變化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就蘇州地區(qū)既往報道,僅2009年4~8月期間病例數為8158例,占全年總例數65.84%。2011~2013年蘇州相城區(qū)某鎮(zhèn)發(fā)病兒童315人[2]。而本次調查中,13.5%的家庭中有兒童曾患手足口病,表明目前該病的發(fā)病率仍較高,不容忽視。
盡管通過園方的宣傳及媒體網絡的報道,部分家長對手足口病已不陌生,但問卷調查表明,家長對病原體、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及并發(fā)癥、如何有效預防仍不完全清楚,尤其祖父母輩們因獲悉知識途徑有限,對該病知曉情況不及父母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是腸道病毒,傳染性強,兒童頻繁的手-口動作增加了感染幾率,而且臨床對于該病毒也缺乏特異性藥物和疫苗,因此針對本病主要的護理措施在于有效預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們提升對疾病的相關知識。圍繞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發(fā)病機理、臨床癥狀、治療護理方法、預防措施,開展系統全面的健康知識教育,重點教育有效阻斷傳播途徑的方法、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發(fā)現以及發(fā)病后的日常護理等[3]。防止疾病傳播與流行僅僅在住院期間依靠護士采取消毒隔離是遠遠不夠的。
本課題圍繞健康教育目的,通過病例示教,生動圖片,深入淺出的講解,耐心地回答疑惑,讓家長較為系統了解疾病發(fā)生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教育如何預防、切斷傳播途徑,配合發(fā)放的宣傳材料,使家長掌握一些常用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預防方法,并免費贈送帶有特殊標記的口罩,讓兒童到人多、空氣不流通處或有感冒人群中主動佩戴,減少交叉感染。干預的結果令人滿意,干預前后,家長中完全了解的人數增加,仍不清楚的僅為0.3%。家長們普遍認為此次活動有意義,希望今后能經常開展。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長認知水平,對有效降低兒童手足口病及其它常見病有一定意義。但此次干預人群有限,對降低整個地區(qū)發(fā)病率微乎其微,今后有必要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不斷擴大宣教覆蓋面,動員全社會參與共同關心兒童,保障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連森,畢振強,房玉英,等.2008年山東省手足口病流行學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9,49(19):45-47.
[2]馬慶華,蘇靜,徐文新,卞超蓉,等.蘇州市相城區(qū)2011~2013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4,28(11):67-68.
[3]向燕卿.護生實施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2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