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權
2016年10月,我作為黑龍江省高中語文教師代表到成都參加了“第五屆全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在多方的幫助下,我所執(zhí)教的《錯誤》一課喜獲“現場授課”一等獎和“最佳誦讀”單項獎。
大賽組委會要求從所給篇目中選擇高一、高二現代詩文、古代詩文各一篇,高三作文一篇,合計5堂課,提前24小時到比賽現場,從上交篇目中抽簽決定上課篇目。
從9月末接到任務到正式比賽,理論上是有半個月的準備時間,然而因平日工作繁雜,實際上我只有一周時間可以靜下心來備課。
作為教師,上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因為缺少參加全國大賽的經驗,開始備課時,我還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學科組長張顯彬老師告誡我:“不要參照現成的教案,要靜心閱讀文本,挖掘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備出自己的所得?!边@讓我茅塞頓開,也讓我明確了備課方向。我將這種備課方式稱為“素備”,即不用急著去想太多的教法,費力搜羅大量的資料,關鍵是吃透文本。
公開課和常態(tài)課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只是學生陌生些、聽課的人多些,課上完后要供專家評判而已,還是要上出本色。很多功夫都不是臨陣能夠磨出來的,比賽無關成敗,恰是對于自己教學功夫的一種檢驗、一種提升。
這樣想著,我的心態(tài)就好了很多。在備課過程中,我遵照組長指示,沒有看任何的教學設計,不想被束縛限制。短短幾日,小有收獲,寫了幾篇包括《錯誤》在內的素備筆記。因為現場抽簽的時候,我恰巧抽到了《錯誤》一課,所以在這里談談《錯誤》一課的素備心得,以及設計這節(jié)課時的基本思路。
錯 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初讀此詩感覺不像一首詩,倒像一篇短篇敘事散文,講述了一個美麗朦朧的故事。再讀此詩,覺得有些朦朧,還把握不準詩人到底想要通過這首詩訴說什么,詩人鄭愁予21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這首詩,那時的他還很年輕,但這首詩讓我讀出了滄桑感。
本詩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我打江南走過”,一句口語敘述將我們帶到了詩境中。一個“打”字敲擊著初讀此詩的人,激發(fā)了我們的視覺想象。仔細玩味,用“打”而不用“從”值得咀嚼?!皬摹北硪馇逦?guī)范,讀起來很直觀?!按颉弊屓顺踝x時會有些理解意識層面上的隔膜。在詩的開篇即用這樣富有“隔”意的詞,看起來有些突兀,可是只要你綜觀全詩,稍做思考,你就會明白鄭愁予的高妙之處。首先我考慮的是他的年齡,在我看來,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知識背景、年齡背景等都可以作為理解詩歌的介質。21歲,多么年輕,即使是寫如此愁懷也透露著青春的氣息?!按颉弊指挥星啻旱牧α浚茏屛覀兓氐阶髡弋斈甑那榫爸?。這種喚醒力,帶入感十分強烈。另外“打”是北方方言,鄭愁予是山東濟南人,小時父親為他起的小名叫“濟生”,起初他并不喜歡這個名字,可是后來漂泊異鄉(xiāng),又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打”字頃刻間就將詩人的文化背景彰顯出來,讓詩歌又有了鄉(xiāng)愁的滋味。再結合“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句詩來看,詩歌首尾既有結構上的呼應,又是情感邏輯上的互訓。首尾皆用短句,首句與長句“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對舉,尾句與在長久的等待中的女子的綿長憂郁的情意對舉,在句式上讓人感受到了“我”只是一個過客。這讓我充分認識到了《錯誤》這首小詩用語的經濟、凝練,但表現力卻是那么豐富。
“我”的心思是細膩的,“我”的情感是豐富的,“我”的性格是“憂郁的”。
“我”心思細膩,才能在春帷慢揭的一瞬捕捉到“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對于花來講,一開一落就是一季;對于人來講,一開一落就是一生。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蓮花無疑是美麗的,美在高潔,美在高貴,美在正直,美在清麗,美在風韻。當“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時,“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我們甚而都會想到“江南可采蓮”的情節(jié)。年輕的少男少女,在清澈而寧靜的湖面上采蓮。時而歡笑,時而逗趣,和諧而美妙。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惹人憐愛。當“容顏”如蓮花綻放時,透露的是青春的氣息,讓人愛慕,讓人神往,當“容顏”如蓮花凋落時,訴說的是等待的苦悶,等待的失望,甚而是絕望。
筆者曾經在西子湖畔“曲院風荷”賞荷,那一天下著蒙蒙細雨,人不是很多,讓我的眼能夠無阻隔地欣賞片片荷花,細風拂落荷葉上的雨滴,清麗的荷花渴飲著天之甘霖,中通外直的荷莖挺立在風雨中,圓似油紙傘的荷葉在雨的滴答滴答聲中低下頭,好似少女的嬌羞。筆者也曾在清華園里欣賞朱自清“日日走過的荷塘”,那一天,是晴日。可能是和在江南欣賞時的天氣不同,還可能是南北方風致的差異,也可能是心境的不同,我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樣的,江南的蓮之美透著一股綿軟,北地的蓮之美透著一股秀冷,這讓我能夠體會鄭愁予用這一比喻營造的意境,迷蒙而綿軟,清麗而多情。
“我”情感豐富,才能在青石街道上走過的時候,感受到“你”的心愁。“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其中隱含著一種假設的含義,即如果春風不起,如果跫音不響,“你的心之柳絮”就不會飛揚,就不會展開。這里的“東風”就具有象征意義,“東風”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李商隱《二月二日》),“東風”就是春風,“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是能給這個世界帶來復蘇的生機的,是能夠還冰凍的雪白的世界以綠意的,是能給久居寒冷“冬”日的“你”以溫暖的希望的,是能打開久閉寒室的閨中少婦的寂寞的心的。素備到這里,忽然想起了陸游和唐琬,那兩首經典的《釵頭鳳》浮于腦海,陸游之于唐琬,抑或唐琬之于陸游是不是也是這種美麗的錯誤的主角呢?陸游晚年還難以忘記那場沈園邂逅,“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陸游《沈園懷舊·其一》),“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陸游《沈園懷舊·其二》),曾經的歡愉化成余生的“曾經滄海難為水”,曾經的“錯、莫、難、瞞”化為一世的“墨痕猶鎖壁間塵”“不堪幽夢太匆匆”。不再多言,否則在專家眼里就有游離之嫌了。
“我”性格憂郁,才能和同樣憂郁的“你”互為鏡像。這種鏡像又像是在暗室中燭火下的鏡像,有相似之處,又有些朦朧之感?!澳愕男娜缧⌒〉募拍某?,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兩個明喻,一個暗喻,本體都是“心”?!俺恰弊譄o論從讀音還是表意上都給人以闊大繁華之感,但卻用了兩個與之不協(xié)調的形容詞“小小”“寂寞”來形容,這種組合,激發(fā)了我的探索欲望。
“小小”為疊詞,在音韻的表達效果上頗為舒緩、和諧、優(yōu)美,讓我們初讀感覺不到哀傷,相反還會心生一種對“小清新”似的對小城的愛戀之意。我設想詩人鄭愁予當年和母親一起在江南避亂,所到之處應該有很多小城。那時的他尚年少,父親常年不在身邊,和母親相依為命。男孩天生對母親有一種依戀感,但少了父親寬厚的肩膀,對于一個男孩來講是缺乏安全感的。加之身處小城,他一定會近距離地看到過很多戰(zhàn)爭的慘象,清晰地聽到過生離死別的哭號,他的內心一定是長時間地處在這種煎熬之中。這一個“小小”,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在這樣的城市中生活或叫作“存在”的“你”的心境?!靶摹比纭靶⌒ 钡某牵窃傩∫材苋菹乱粋€“歸人”抑或一個“過客”,關鍵在于這個“歸人”到底是不是“你”所期待的歸人,關鍵在于到底誰是誰的“過客”?!俺恰毕鄬τ凇班l(xiāng)”而言,本應是繁華之地,尤其是在江南,“寂寞”二字就有“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境。“城”在什么情況下才會寂寞,在無人的時候,讀到這里我的心已經憔悴,我甚而已經走到了那個時代,走到了那個“你”的窗前,看不到或看不清“你”,卻能聽到“你”沉重的嘆息。城中無人再大也小,城中無“你”的“歸人”,人再多也只能“過盡千帆皆不是”。所以此處的“小小”是心小,用疊詞來表現,讓我感覺到“心”是越來越小。
筆者曾經漫步在江南小城的青石街道上,那一天,天空中飄著蒙蒙細雨,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細雨濕衣看不見”。當時的心境雖不似鄭愁予,但為我理解這首詩提供了感性的印象。此處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心生冰冷之意,把心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將青石的“青”與“向晚”暗示出來的昏黃糅合在一起,讓人在冷暖交融之中,享受著這份等待的痛苦。腳踏青石,細雨濕衣,閑花落地,容顏靜凋,虛虛實實間透著一絲凄美。青石的街道向晚是黃昏,人心的向晚是青春的凋零。一個“向”字表現的是時間推移的動態(tài)過程,讓人想象到對“黃昏”的無限接近,折射的是內心的無限閉鎖,所以才有“小小的窗扉緊掩”。對屋宇而言,窗扉的作用是看世界的?!按昂鲙X千秋雪”是多么闊大的意境??蓪τ趦刃氖醵墙^望的“你”而言,“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窗卻成了你閉鎖心靈、閉鎖希望的暗愁。我說“你”的性格是憂郁的,也許這也是一個理由。我能理解那個年代,每個癡心等待的人都可能等成一場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道出了多少思婦的苦悲。
到此,我理解的這首《錯誤》所蘊含的意韻就具有普適意義了?!拔疫_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因為“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不得不佩服鄭愁予的語言功夫,我也深切地懂得了當代詩人王家新所說的“詩與詩人的相互尋找”的深切含義。疊詞“達達”,如果讀出來,讓人感覺十分輕快,這輕快的馬蹄聲在江南小城狹長逼仄的街道上不斷回響,這是“東風”嗎?這是“跫音”嗎?是“你”聽到了這達達的馬蹄聲后,才慢卷春帷,半開窗扉的呢,還是曾經經歷了什么,遭受希望重生而復又絕望的層進式打擊后而又發(fā)出沉重的嘆息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這種錯誤確實是“美麗”的。它能給“你”、給“我”以希望的慰藉,哪怕這種希望如曇花般開落,“你”“我”也應該知足。無論是“你”還是“我”,都需要溫暖的安慰,無論是“你”還是“我”,都面臨雙重的失落。
這首小詩真美,美得讓人不敢觸碰;這首小詩真美,美得讓人不敢回味……
在成都賽課現場備課時,我向同行的黑龍江省高中語文教研員李樹澤老師、哈師大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張顯彬老師、大慶市高中語文教研員馬玉杰老師、詩意語文倡導者牡丹江二中董一菲老師請教,向他們匯報我對此詩的理解。談到最后,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大家讀這首詩讀了很多年,都很喜歡,但卻不知為什么,總有說不清的感覺?!庇谑俏业倪@節(jié)課就以此疑問為線。
這個問題不是閉合式問題,它較開放,充滿著解讀的張力,每個人的理解必然不同。同時它也是個“真問題”,沒有預定的答案,沒有思考方向的限制,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整堂課,學生們探討得很自由,沒有被老師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牽著走的感覺?!敖處熡兴粸?,學生才能有所為?!保ɡ顦錆衫蠋煟┪伊η笤谶@個課堂上退出來,因為課堂是學生的。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的精彩來成就課堂的精彩(李樹澤老師)”。課堂設計思路可以概括為“導入引讀—感知精讀—感受品讀—感悟美讀”。
最后根據學生的探討,再結合我對這首小詩的理解,我概括出大家喜歡這首詩的三點原因:句意,含蓄豐富;情境,古典唯美;主題,深刻多重。因為“句意,含蓄豐富”,所以每個人的解讀都會極具個性;因為“情境,古典唯美”,所以每個中國人讀起來都倍感親切,會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因為“主題,深刻多重”,所以不同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階段的人讀起來都可以各取所需,找到精神的慰藉。
這些僅僅是我們的些許所得,不可能道盡大家喜歡《錯誤》一詩的全部理由,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鄭愁予筆下的“錯誤”是美麗的,美在說不清,美在說不盡。你可能事業(yè)有成,也可能家庭溫馨,也可能命途平坦,但請相信每個人都可能是靈魂的漂泊者,請用你的一生去解讀這首小詩,它會給你一座靈魂的棲息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