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海蓉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涉及哲學、養(yǎng)生學、醫(yī)學、美學等多學科,是我國燦爛文化集大成的產物,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被賦予了濃厚的人文色彩。長久以來,它作為一項惠及百姓的健身養(yǎng)生運動,為中華民族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太極拳的可貴,貴在太極。何為太極?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太極。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太極。《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隨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唯性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也是太極。
中國的拳術,有史以來在傳承上非常嚴格。特別是太極拳,可以說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即只有師傅徒弟之間才能交流,“外行”是不能領悟其妙處的。尤其在古代,只能師傅傳弟子。師傅挑選弟子也非常嚴格,經過多重考核通過了才可以成為太極的傳人,并且嚴禁外傳,教學的時候還需規(guī)避其他閑雜人等,總結起來就是“傳內不傳外”。
而現(xiàn)在,國家大力弘揚太極文化,將太極拳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太極拳才慢慢地走入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來。很多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士也加入其中,形成了一股太極潮流。越來越多的人一起來學習太極拳,深入地了解太極文化。
大自然依舊“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無論太極拳的招式、形態(tài)、用途等這些客觀外在是否有改變,太極的本質是恒常不變的。就像自然界四季之變化,晝夜之更迭,萬物之生衍消亡,皆為連續(xù)漸變之過程,猶如露珠之凝結,漸生而漸長、漸盈而漸消。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么認識,怎么去運用太極拳。
太極拳揭示的陰陽變化之理,太極拳的精神和內涵,值得我們以感恩之心,全力繼承和發(fā)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事業(yè),離不開健康的心態(tài)。望世間人都能理解太極之理,做一個健康的人。
陳氏太極七十六式
招式四(見圖1)動作詳解:上接招式三“六封四閉”,上體后坐,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左腿上,右腳尖里扣;同時上體左轉,兩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運轉,直至左臂平舉,伸于身體左側,手心向左,右手經腹前運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招式五(見圖2)動作詳解:雙掌往下,按到左小腿脛骨有微漲的感覺時,翻掌向左上方推出,此時,左胯微往內收(走下弧線),重心仍然在兩腳中間。然后雙掌向外翻,以右腳腳跟為軸向右旋轉,重心前移,也就是移到右腳的腳跟上,此時,上下相合,將右胯坐一下,沉住勁,身體和胯都面向右前方,起左腳,左腳跟貼地,向起式的左前方擦出。注意,此時重心一定要在右腳。身體略向右轉,雙手下移,用腰胯帶動,同時,右胯走一個下弧線帶動右腳,合住右胯,開左胯,同時將左腳腳尖擺正。右胯帶動左腿上步合手,左手單掌下按,右手握拳落拳于左掌。沖拳提膝,要注意,提的是膝蓋,最后砸拳于左掌,同時震腳。震腳的時候要注意,不是跺腳,而是身體松沉的時候,將腳“放”下去,應該有在冰面上震腳,震破冰面而身體不會陷進去的感覺。此勢右手捏拳如杵之勢,左手曲如臼之形,右拳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搗碓。故名金剛搗碓,此為象形取義。
招式六(見圖3)動作詳解:上體稍左轉,右腳向前跟步,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于胸前,右手向左上劃弧,手心轉向上,與左手成抱球狀;眼看左手。重心后移,右腳踏實,上體后坐并向右轉,兩手開始交錯分開,右手上舉,左手下落;眼看右手。左腳稍向前移,前腳掌著地,成左虛步;兩手隨轉體慢慢向右上左下分開,右手上提停于右額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按至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體轉正,眼平視前方。
招式七(見圖4)動作詳解: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左腿提起,重心漸漸完全轉移到右腿,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右掌下落隨著臂外旋使右掌心漸漸推出,放于胸前位置;同時,左掌也隨轉腰向前向里經右胸、腹前弧形向下移,隨著左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腰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
下一期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介紹關于太極拳在中國以及全球的發(fā)展狀況,在國際上的傳播與交流的現(xiàn)狀。同時還會繼續(xù)教給大家陳式太極拳的另外四個招式,分別為:初收、上三步、斜行拗步、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