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恒茂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象、地形、地質特性差異很大,全國除沙漠、戈壁、極端干旱區(qū)和高寒高原山地外,大約2/3的國土面積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災害[1]87。以黃河為例,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5年)至1938年(民國27年,花園口扒口)的2540年中,決口泛濫的年份有543年,決溢次數(shù)達1590余次,重要的改道26次,曾經(jīng)有6次大的河道遷徙,洪水災害延續(xù)數(shù)千年[1]102。
(一)龍畏鐵
在水患得不到根治又無法解釋水患根源的情況下,信奉萬物皆有靈的人們,最終將水患的發(fā)生歸結于某種超自然的神靈,如水中之精、海中之怪等。而那些帶領部落族眾戰(zhàn)勝水患的治水英雄,同樣被賦予了神化色彩。
《淮南子·覽冥訓》記述了往古之時“水浩洋而不息”,女媧通過“煉五色石、斷鰲足、殺黑龍、積蘆灰”的方式,來補天和治水。作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當大洪水出現(xiàn)時,必然要帶領部落族眾向地勢較高的崗坡處轉移,而地勢較高處往往是森林密布的地帶,鳥獸出沒頻繁,民眾難免會受到鳥獸,尤其是大型猛獸的侵擾。這時,女媧不僅要殺猛獸、鷙鳥,保護族眾不受侵擾,還要對付水中的精和怪,洪水泛濫的始作俑者——鰲和黑龍,并以積蘆灰的方式修筑堤防,疏導洪水,讓人間恢復平靜。
在古代,龍多被認為是統(tǒng)領水族之王,司雨之神,掌管興云降雨。而鰲則被認為是龍之九子的老大,所謂“龍生九子,鰲占頭”,他長著龍的頭,龜?shù)纳?,麒麟的尾,帶有龍的屬性。作為以農(nóng)為本、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祭拜龍王,祈求風調雨順自然也就成了各地普遍的風俗。一旦遭遇洪澇災荒,便認為是龍王發(fā)怒,要降禍于人間。人們一方面通過各種祭拜儀式,祈盼龍顏悅色,少降洪災于人間;另一方面,又想法克制龍的威嚴,束縛其手腳,使其不能禍害人間,由此便出現(xiàn)了水龍畏鐵的說法。
依我國古代五方五色之說,東方木,色青;南方火,色紅;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中央土,色黃。二十八星宿分四象,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以此推算,龍帶有木性。而依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因此,帶有木性之龍,畏懼克其之金。同時,金生水,掌管雨水之龍,同樣忌憚金。
由于我國銅礦藏的儲量和分布較之鐵礦藏明顯偏少,因而在古代更多時以鐵代金。如明代吳承恩所著《西游記》中講述的,孫悟空去東海龍宮借兵器,龍婆建議老龍王將“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送給他。老龍王認為,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深淺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而孫悟空拿到手時,“原來兩頭是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2]30~31當孫悟空拿走定海神鐵時,龍宮翻江倒海,由此可見這塊神鐵起到的是定海神針的作用。
我國最早有確切記載的使用鐵器鎮(zhèn)水的時間,大致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朝在淮河上筑捻,想以淮水上壅的方式,淹北魏軍淮南據(jù)點壽陽。由于浮山堰“成而復潰”,有人認為這是蛟龍作祟,因為“蛟龍能乘風雨破堰,其性惡鐵”于是,“乃運東、西冶鐵器數(shù)千萬斤沉之。”[3]1780這件事也為后世修渠建堰提供了借鑒。唐寶應年間(762-763年),海州南的河道上“堰破水涸”,東??h令李知遠負責修復,然而,反復四次,堰快要修成時便坍塌。隨后,依照南梁修筑浮山堰時沉鐵的做法,沉鐵于其下。堰修好后,各方將原因歸結為:“蓋金鐵味辛,辛能害目,蛟龍護其目,避之而去,故堰可成?!盵4]186~187從現(xiàn)在的推測和理解來看,沉鐵筑壩成功的原因是因為重達數(shù)千萬斤的鐵在河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壩基,為上面筑捻提供了基礎。但水龍畏鐵的寓意,給后世鑄造鐵制鎮(zhèn)水獸提供了材料選擇,并伴著人們對鐵器鍛造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fā)揚光大。
(二)??怂?/p>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盵5]271~272“東次二經(jīng)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涮愍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盵5]101不管是夔還是軨軨,其狀如牛,不僅能入水,而且鳴如雷,而打雷正是下雨的前兆,如雷的牛鳴被看作是呼風喚雨的跡象,這一點似乎與司雨之神的龍一樣,同樣具有掌控水的能力。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記載了李冰以自己女兒為餌至江神神祠,化身白腰猛牛與江神搏斗,在主簿幫助下殺死江神的故事?!敖耠S取童女二人為婦。冰自以其女為婚,往至神祠,勸神酒,杯但淡水。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倉牛斗于岸傍。其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斗大極,不當相助耶?南面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乃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江神是牛,李冰也化身為牛,以??伺?,以??怂?。
傳說大禹治水,因遇夔門高山阻擋,雖歷時8年,仍未完成治水任務。天上的土星為大禹治水所感,變成勇猛的黃牛,沖開夔門,向前犁出700公里的峽谷,使治水順利完成。此后,神牛眷戀三峽,便隱入江邊的懸崖,靠在巖壁上,留下了一幅黃牛圖。這就是三峽黃牛巖的來歷。[6]以土星變身的牛,暗示牛象征土,土能克水,牛能克水。
《周易》說卦篇認為,“坤為?!?、“坤為地”“其于地也為黑。”[7]547~548意思是,坤卦是純陰卦,象地,萬物滋生于地。牛和地,都帶有坤卦的屬性,象征著厚實、無私,滋養(yǎng)萬物。而水來土掩,土能克水,牛龐大、厚實的身軀,巨大的力氣,也能夠對洪水猛獸形成克制?,F(xiàn)在黃河、漳河等大江大河的堤防上,仍然整齊堆積著一座座“土?!?。土牛用土堆積,呈梯形,因形似牛而得名。這些土牛大多分布在兩列堤肩上,作為堤防出險時填墊水溝、堵塞浪窩的土源。而“其于地也為黑”,說明具有坤象的牛具有黑的特性,而黑色正是鐵的顏色,于是,牛,尤其是鐵牛,便成了重要險工、渡口、碼頭及橋梁處鎮(zhèn)水之物的最好選擇。
黃芝崗在其《中國的水神》一書中,曾將遍布中華大地的鎮(zhèn)水鐵(銅)牛作過總結:
安徽懷寧府的鐵牛——江滸多水怪,初建城,冶鐵鎮(zhèn)之,凡五處,俱藏土中,微露牛背,時有喘聲者,稱為鐵牛大將軍。
湖南岳陽縣的鐵?!F牛在岳陽樓下,蹲踞西望而張其口,若有吞湖之意。
湖北江陵縣沙市筲箕洼的鐵牛——江神廟旁立鐵獸,似牛一角,高丈許,為鎮(zhèn)水之物。
江西九江縣的鐵?!才K?,在縣城東南鎮(zhèn)江樓下,二入水中。
河南陜縣的鐵牛——牛在城北黃河中,首在河南,尾在河北,世傳禹筑,以鎮(zhèn)河患。
河南開封縣的鐵?!F牛高五尺,圍八尺,銘列其背,明撫于謙筑,在縣城東北鎮(zhèn)河廟。
河南洛陽縣的鐵?!.斔郑诳h東門外瀍橋上。
山西霍縣的銅牛——銅牛在縣城北門外河邊,色澤若古,二目作金色。傳為尉遲敬德筑。
陜西朝邑縣的蒲津關的鐵?!F牛在關東岸四,西岸三,唐開元時筑。
河北邯鄲縣渚河的鐵牛——傳趙王立橋于此,其下有鐵柱,鐵牛。今無水,橋亦湮沒。
河北大名府的鐵?!T诳h城東門外,高六尺,長盈丈,傳為某道人筑,內(nèi)藏寶物,以避水患。
河北北平頤和園的銅?!鄠鳛殒?zhèn)湖物。[8]25~27
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解釋,鐵牛所謂的鎮(zhèn)水功能自然是不存在的。然而,作為中華治水文化的產(chǎn)物,歷代存留下的各式鐵牛,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更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現(xiàn)將現(xiàn)存的典型鐵牛作一簡單介紹。
(一)渡口鐵牛
蒲津渡位于山西永濟縣,為黃河古渡口,歷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唐至元、明,為秦晉交通的要沖。蒲津橋始建于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唐開元六年(718年),作為聯(lián)系長安與河東的樞紐,蒲州被置為中都。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為加強對河東地區(qū)及整個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冶鐵結鏈為攬,熔鐵鑄牛做墩,用去17萬多斤的生鐵,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在這里,鐵牛不僅作為鎮(zhèn)水之物,還具備了作為橋墩的實用功能。金元光元年(1222年),蒲津浮橋損毀,只剩下兩岸的鐵牛,渡口繼續(xù)沿用。1991年,蒲津渡遺址完整出土被掩埋的唐代鐵牛、鐵人及其鐵組件,四尊鐵牛旁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四牛四人形態(tài)各異,無一雷同。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歷史最早、體積最大、數(shù)量最多的鐵牛群。
(二)黃河鐵牛
黃河沿岸最著名的鐵牛當屬開封鎮(zhèn)水鐵牛。開封位于黃河下游,水患頻發(fā)。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河水上漲,侵迫堤防,于謙親自組織民眾抗洪,并將御賜蟒袍丟于河中堵水,表達誓死戰(zhàn)勝洪水的決心。他率眾修復被洪水沖毀的東、北、西三面護城堤,與南面大堤一起,連綿40余里,構成起護衛(wèi)城防的一道屏障。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于謙命人筑造鎮(zhèn)河鐵犀,置于安運門(北門)外地護城堤上。當時鐵犀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回龍廟被黃水蕩平,鐵犀深陷泥淖中。
清順治年間,鐵犀被重新挖出??滴跞?1691年),閻興邦重修廟宇,改回龍廟為鐵犀鎮(zhèn)河廟。廟共三進,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后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在洪水中化為廢墟,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均保存下來。
(三)運河鐵牛
自南宋以來,黃淮地區(qū)水患連連。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奪淮持續(xù)達661年之久?;春酉掠稳牒9实辣挥賶|,運河以西的低洼地區(qū)形成洪澤湖。每到夏秋水漲之時,黃淮并溢,洪澤湖泛濫,湖東各州縣淪為澤國。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淮河再鬧水災。邵伯鎮(zhèn)南更樓決堤,決口長180米,深13米,運河漕運被迫中斷。康熙責令河道總督張鵬翮前往治理。張鵬翮派工匠用生鐵鑄造了9頭鐵牛,其中三頭放在三河壩,其他六頭分別放置于漣水東門外、高良澗、洪澤湖、高郵馬棚灣、邵伯、瓜洲等易于潰決的險段。這些鐵牛除用來鎮(zhèn)水,還被用作水位測定的標識,通過水位上漲到動物腳、身、頸的位置,判斷水患發(fā)生的可能性。同時,張鵬翮又在揚州灣頭壁虎壩放置了兩只石雕壁虎,象征兩把鉗子夾住洪水蛟龍,使其馴服。此外,還在江都昭關壩嵇家閘石壁上放置了一只漢白玉雕成的雄雞,意在提醒護壩人員時刻警惕。鐵牛、壁虎和雄雞便被合稱為“九牛二虎一只雞”。
(一)優(yōu)美的傳說故事
從《山海經(jīng)》到《二十四史》,從大禹到張鵬翮,一篇篇優(yōu)美的故事,一位位生動的人物,無不述說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從定海神珍鐵到蛟龍畏鐵,從土星變黃牛到李冰化身為牛,從蒲津渡鐵牛群到九牛二虎一只雞,鐵、?;蜩F牛作為主人公或重要角色,起到了鏟平水患、保障江河安瀾的作用。鐵牛鎮(zhèn)水,豐富了神話史、治水史,也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歷史。
(二)精良的鑄造工藝
縱觀已發(fā)現(xiàn)的鎮(zhèn)水鐵牛,其造型有水牛、黃牛,也有犀牛、牦牛等,大都比較寫實。鐵牛大都采用泥型法整體鑄造,并根據(jù)需要鑄成空心或實心。如需要起“地錨”作用的鐵牛,大部分采用實心法,利用鐵牛自身的重量發(fā)揮作用。有些只是作為圖騰或象征的,就鑄成空心的,既節(jié)省金屬,又便于運輸。在南宋的茶陵鐵牛鑄造時,專門用風磨銅鑄成牛眼,鑲嵌在亞共晶白口鑄鐵的牛身上,體現(xiàn)了精良的鑄造工藝。[9]
(三)精美的銘文紀事
古人鑄造鐵牛時,牛身多鑄銘文,表達祈求江河安瀾、民眾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如湖北荊江郝穴鐵牛,其背上有篆文:“嶙嶙峋峋,與德貞純,吐秘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系千秋萬世兮,福我下民”,并有監(jiān)鑄官員、銘文書寫及金火工題名的隸文。
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于謙為開封黃河鎮(zhèn)水鐵犀撰銘:“百煉玄金,熔為真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鎮(zhèn)厥堤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斂跡。城府堅完,民無墊溺。風順雨調,男耕女織。四時順序,百神效職。億萬閭閻,措之枕席。惟天之體,惟帝之力。亦爾有庸,傳之無極?!逼砬笏侄菪危影矠?,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四)創(chuàng)新的中華智慧
在鑄造、安置、打撈鐵牛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智慧故事。明代馮夢龍在其《智囊全集》中介紹了宋代懷丙和尚借助河水浮力打撈鐵牛的故事:“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shù)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河中府即蒲州,浮梁即蒲津橋。宋代懷丙和尚借助河水浮力,成功打撈起了重達數(shù)萬斤的鐵牛。這個故事與三國時期曹沖稱象的故事簡直如出一轍,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掌握和利用。
總之,鎮(zhèn)水鐵牛是中華先民在長期治水實踐中的產(chǎn)物,是研究中華傳統(tǒng)治水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中華傳統(tǒng)治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散布于中華大地的各式鎮(zhèn)水鐵牛,對于研究各地橋梁交通、河道治理、水系變遷以及冶鑄技術等,對于挖掘傳統(tǒng)治水歷史,豐富治水文化內(nèi)涵,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 錢正英.中國水利[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1
[2] (明)吳承恩.西游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3]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全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唐)封演.封氏見聞記[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5] 袁珂.山海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6] 樊哲理.科學治水話鐵牛[J].百科知識,2009,(19):58~59
[7] (戰(zhàn)國)孟子等.四書五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9] 王福淳.古代大鐵牛[J].鑄造設備研究,2007,(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