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鐵牛是國寶”。山西省運城市蒲津渡遺址內(nèi)的黃河大鐵牛體積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久,全國僅有,世界罕見,堪稱國寶。在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中,黃河鐵牛曾華麗亮相。
黃河鐵牛,鑄造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它們的使命就是拉住浮橋上的鐵鎖。工程總用鐵量是1 100噸,相當于9架波音747重量的總和,占當時全國鐵年產(chǎn)量的五分之四。這還不算什么,我們要說的是它的設計,6根鐵柱角度傾斜地插于地下,這個構造使得當浮橋的拉力越大時,鐵柱便會陷入地面越深,讓橋樁越牢固。別小看這個設計,它結合了力學、冶金學、建筑學、道路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直到1 300多年后的今天,力結構依然完好,超出現(xiàn)代標準13倍,簡直是唐代物理學奇跡,連牛頓都直呼內(nèi)行。
黃河鐵牛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可以用手觸摸到的國寶級文物,不同于其他珍藏在博物館內(nèi)的文物,黃河鐵牛是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一件人們隨手可以觸摸到的文物,就這樣露天地擺放在外面,究竟是國家不想保護還是文物極為特殊?
科學揭秘:由于大鐵牛是鐵制的,并且在黃河里埋了許多年,剛挖掘出來時,就出現(xiàn)了銹蝕,很脆弱,且大鐵牛非常重,最輕的一頭也有45噸,最重的有72噸,要移動就必定會對它們造成傷害。最后,專家學者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就地提升,即在不動鐵牛的情況下,把鐵牛、鐵人、鐵柱等從開掘地開始提升,提升高度為12.2米,在地表上讓它們恢復原貌,露天放置?,F(xiàn)在,大鐵牛就被露天放置在它的發(fā)掘地。
為了更好地保護鐵牛,有關部門在鐵牛周圍安裝大量的監(jiān)控,三十多名員工晝夜輪流看護。遇到雨雪天,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擦掉它們身上的水。這樣細致的保護,讓鐵牛仍然好好地佇立在蒲津渡遺址。
你去看黃河大鐵牛時,可以撫摸它們,別怕摸壞了,因為你手上的油脂可以給大鐵牛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像盤玩手串一樣。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無數(shù)年的撫摸,現(xiàn)在鐵牛已經(jīng)不是復出時的銹跡斑斑,而是被人給盤出了包漿,看起來牛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