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則遂,徐媛
(華中師范大學(xué)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9)
植物異名同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邵則遂,徐媛
(華中師范大學(xué)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9)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方言駁雜的國家。由于歷時的演變和共時的差異,漢語言中“異名同實”現(xiàn)象十分普遍和常見。而植物名是傳統(tǒng)名物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我國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關(guān)于植物名的記載有很多。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方言的隔膜,必然會出現(xiàn)同一植物有多種異名的情況出現(xiàn)。本文擬從植物異名入手,從認知角度、語言的發(fā)展與演變、文化因素的影響三個方面深入探討植物異名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探究植物異名,可以消除歷時和共時的隔膜,了解植物的起源和發(fā)展,為語言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背景。
植物異名;原因;語言;文化;認知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方言駁雜的國家。由于歷時的演變和共時的差異,漢語言中“異名同實”現(xiàn)象十分普遍和常見。“異名同實”出自《莊子·知北游》:“異名同實,其指一也?!蓖鯂S在《〈爾雅〉草木魚蟲鳥獸名釋例》中寫道:“物名有雅俗,有古今。凡雅俗古今之名,同類之異名與夫異類之同名。”[1]事物名稱有雅有俗,有古有今,因而產(chǎn)生異名同實或同名異實。然就異名的產(chǎn)生而言,除了有雅俗,古今之分,還包括別稱、美稱、代稱、喻稱、他稱等。植物名是傳統(tǒng)名物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我國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關(guān)于植物名的記載有很多,據(jù)《中國植物學(xué)史》統(tǒng)計,《經(jīng)》《史》《子》《集》四部書中有關(guān)植物的文獻就達800余種,所涉及的植物名稱更是繁多,而后世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植物的文章更是不勝枚舉。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方言的隔膜,必然會出現(xiàn)同一植物有多種異名的情況出現(xiàn)。本文擬從植物異名入手,多角度探討異名產(chǎn)生的原因。
張永言先生認為:“每一種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或標志,比如一定的形狀、顏色、聲音、氣味等,但是人們在給他命名的時候卻只能選擇其中的某一種特征或標志作為根據(jù),而這種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任意的?!保?]所謂“近取之身,遠取之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周光慶先生從哲學(xué)角度解釋了這一過程:“命名造詞是人在與世界交道時的一種特有的、自覺的符號運動。在命名造詞的過程中,人不僅實現(xiàn)了對事物乃至對世界的初步理解,從而‘賦予’事物乃至世界以特定的‘意義’,而且還在理解和‘賦予’中彰顯出自己特有的而和其他一切存在者不同的存在方式。在命名造詞的成果里,人不僅以符號化的方式將客觀事物引入人的世界,從而萌發(fā)出對自己存在的‘籌劃’,而且還在符號化過程中彰顯出自己特有的而和其他一切存在者不同的存在方式?!保?]這也就是說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角度不同,對事物命名就會產(chǎn)生影響,命名理據(jù)也就會產(chǎn)生差異,從而導(dǎo)致各種異名的產(chǎn)生。人類的認知角度是非常寬泛的,在命名方面也無法一一羅列,下文僅從形態(tài)、功能、時令、顏色、味道、修辭等常用角度加以歷時和共時影響以解釋說明。
1.1 以形態(tài)命名
通過對事物的形狀、形態(tài)等方面來命名。例如南方常見的水生植物菱角,古代稱“菱”,楚方言稱“芰”,《廣雅·釋草》對“芰”和“菱”的命名義進行了解釋:“言其葉之岐起曰芰,言其實有棱角曰陵?!薄侗静菥V目·果部》亦言:“其葉支散,故字從支。其角棱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由此可知“芰”和“菱”是根據(jù)不同角度來命名的?!败痢币栽撝参锏娜~子命名,描述的是菱葉分散岐起的樣子;“菱”是從果實角度命名的,“菱”與“棱”相通,“棱”有多角之義,描述的是其角棱峭的樣子。
1.2 以功能命名
通過對事物所具備的功能進行描述,從而命名。例如薺菜又被稱為“護生草”,《本草綱目·菜二·薺》:“釋家取莖作挑燈杖,可辟蚊、蛾,謂之護生草,云能護眾生也?!倍ヂ橐蚱渚哂姓ビ偷墓δ芤虼擞直环Q作“油麻”。這種從功能角度命名的植物在中藥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例如決明子因其具有清肝明目之功能而得名;益母草因其是歷代醫(yī)家用來治療婦科病的要藥而得名;防風(fēng)因其具有祛風(fēng)解表的作用而得名。
1.3 以時令命名
通過對植物的生長的季節(jié)特征進行描述的命名。以蘿卜為例,元代農(nóng)業(yè)發(fā)達,蘿卜的種植十分廣泛,品種也繁多,同時,根據(jù)其不同的生長時期,又有不同的名稱。王禎《農(nóng)書》言:“北人蘿卜,一種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卜,冬曰土酥,謂其潔白如酥也?!贝送舛嫌址Q白瓜、水芝,雖以季節(jié)詞“冬”命名,但其并不生長在冬季,《本草綱目·菜三·冬瓜》:“冬瓜經(jīng)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p>
1.4 以顏色命名
通過對植物的顏色特征進行描述的命名。例如金針菜又稱為“黃花菜”,因其開黃色花而得名;菠菜因其根是紅色而稱為“赤根”;銀杏果因其果實呈白色而被稱作“白果”。有的植物詞的命名不止著眼于一個角度,而是多種認知角度交叉影響而命名,例如荸薺又被稱為“黑三棱”,這就是從顏色和形狀雙重角度來進行命名的。
1.5 以味道命名
通過對植物所具備的特有的味道來命名。例如蕺又被稱作“魚腥草”,《本草綱目·菜二·蕺》時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椿為“香椿”、樗為“臭椿”,《農(nóng)桑輯要》曰:木實而葉香,有鳳眼草者,謂之椿。木疏而氣臭,無鳳眼草者,謂之樗?!保缓从址Q為“香菜”,《說文解字》中有載:“荽作莜,可以香口也?!?/p>
1.6 修辭的影響
很多植物異名在產(chǎn)生的過程中會受到修辭手段的影響。有些植物的外部特征和我們熟悉動物相似,在植物命名時就會利用已有的動物比喻該植物,造出植物的新的名稱從而產(chǎn)生異名。例如:“芡”為睡蓮科大型水生植物,“芡”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加籩之實,凌、芡、栗、脯。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笨芍败汀弊钤缡亲鳛榧漓胫??!墩f文解字》:“芡,雞頭也”。揚雄《方言》亦記載,芡實“北燕謂之蘊,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币蚱渌Y(jié)之果形似雞頭,故比喻稱為“雞頭”、“雁頭”。此外,桂圓又稱龍眼、龍目,芋頭又稱蹲鴟,芝麻又稱狗虱,這些都是通過擬物而形成的異名;擬人,即植物與人的某些特征相似,并利用這些特征來給植物命名。例如:“葠”是“參”的異體字,《廣雅·釋草》:“葠,地精、人葠也。”人葠即人參。《吳普本草》云:“人參……根有頭足手,面目如人,是人參以形得名?!彼匀藚⒌牡妹歉鶕?jù)其形狀似人形而來的;比擬非生物,例如山藥又稱“玉杵”、“玉柱”。杵,舂米或搗衣用的棒槌。《事物異名別稱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山藥去皮后色白如玉,其形似杵,故稱?!保?]這個名稱是從其色其形而來的。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道人沉天休嘗言:‘頃年採藥其中,見一藤引蔓甚遠,而葉亦特大,疑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長數(shù)尺,蓋亦山藥也,大莖可享半月,戲目為玉柱?!保?]所以“玉柱”、“玉杵”的得名是根據(jù)山藥似柱似杵而來的。
1.7 古今和地域差異
語言存在古今差異,我國歷史悠久,同一植物在歷時角度上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我國古代有大量記載植物詞的文獻典籍。最早關(guān)于植物詞的記載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对娊?jīng)》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記載了約100多種植物;《山海經(jīng)》中也有大量植物詞的記載。據(jù)譚宏姣在其論文《〈山海經(jīng)〉植物名的構(gòu)成特點》[6]中統(tǒng)計,《山海經(jīng)》中共收載植物名211個;《爾雅》中專門列有“釋草”“釋木”的篇章。這些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大量的植物詞匯,由于古人與今人認識事物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在對同一事物命名會有所不同,不同時代產(chǎn)生不同特色的詞匯,這便是古今差異。例如油菜在古代又被稱為“蕓薹”“胡菜”“寒菜”等。蕓薹一名最早出現(xiàn)在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其中介紹了蕓薹的種植法?!侗静菥V目·菜一·蕓薹》記載:“此菜易起薹,需采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又因“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種自胡來,故服虔《通俗文》謂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謂之寒菜,皆取此義也?!焙笪簳r期稱之為蕓薹,東漢末年稱之為胡菜,隋唐期間稱之寒菜,現(xiàn)代又稱之為油菜。“蕓薹”之名根據(jù)植物生長特點而得名;“胡菜”因其種來自異域而得名;“寒菜”是根據(jù)其耐寒的特征來命名的;而后世又因為“其子可榨油也”,稱其為“油菜”。而這種古今命名差異正是由于不同時代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不同而造成的。
語言也存在地域差異,我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fēng),十里不同俗?!蓖恢参镌诠矔r角度上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很多植物的名稱都會打上地域的烙印。以荸薺為例,荸薺在方言中的異名多達40多個,僅福建一省就有17個異名,其中包括錢蔥、薺蔥、蔥藕等名稱。不難看出,這些異名中都有一個“蔥”字,而這種區(qū)別于其他命名角度的名稱成為一種地域標志。荸薺生長在淺水田中,三四月長苗,莖直著往上長,根白嫩,形狀如小蔥。福建是荸薺的高產(chǎn)地,人們很容易看到荸薺莖葉如小蔥般徑直向上生長的狀態(tài),查閱方言詞典可以看到,所有關(guān)于荸薺的異名中,包含語素“蔥”的只出現(xiàn)在福建方言中。此外,荸薺還被稱為“土栗”、“地栗”、“水栗”,這些異名中都包含“栗”這個語素,荸薺的地下球莖形似栗子,因此在命名中突出外形似“栗”這一特征,并加以與生長環(huán)境相關(guān)的語素組成異名,而這種命名方式多出現(xiàn)在江浙一帶。
2.1 語音的演變
漢語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漢語語音的演變造成很多異名的產(chǎn)生,這主要包括語音的訛化和音轉(zhuǎn)。
訛化,即植物詞因發(fā)音相同或相近而產(chǎn)生的語音訛化,例如:荸薺又稱鳧茈、鳧茨?!稜栄拧め尣荨罚骸吧?鳧茈?!惫弊ⅲ骸吧绿?苗似龍須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标P(guān)于“鳧茈”的得名,“鳧”是一種野鳥,《爾雅翼·釋草六·鳧茨》:“鳧茨生下田中……名為鳧茈,當(dāng)是鳧好食之爾。”[7]關(guān)于“茈”,《山海經(jīng)》記載:“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之澤,其中多芘蠃。”《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東釋卷一》①古漢語料庫。中郭璞云:“紫色螺也?!焙萝残性疲骸肮谱仙荩粗?jīng)文芘當(dāng)為茈,字之訛也。古字通以茈為紫。御覽引此經(jīng)芘作茈?!庇纱丝梢姡艜r“茈”、“紫”相通?!墩f文解字·畾部》:“茈,茈草也?!奔礊橐环N紫色的植物,“鳧茈”的得名當(dāng)為鳧好食之紫色植物。郭璞注“黑色”是因為“鳧茈”生長過程由紫到黑,初生為紫色,老了則變黑?!墩f文解字》中,“‘茈’,從艸此聲。將此切?!薄啊摹?,從艸次聲。疾茲切?!薄败搿薄按摹币粝嘟侗静菥V目·萊菔》記載“后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鳧、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
音轉(zhuǎn),即由于植物詞語音上音近或音同而出現(xiàn)的通轉(zhuǎn)現(xiàn)象。例如:蘿卜又稱蘆萉、蘆菔、萊菔?!稜栄拧め尣荨罚骸叭?,蘆萉”。郭璞注:“萉,宜為菔?!彼未懙璧摹钝拧罚骸疤J菔一名萊菔,又名來服,能制面毒,言來麰之所服也。”[8]“按‘萉’與‘菔’通,‘蘆’與‘來’聲近相轉(zhuǎn),故蘆菔又稱萊菔。”[9]蘆萉、蘆菔、萊菔為一聲之轉(zhuǎn)的連綿詞。又如:大頭菜又稱蕪菁、蔓菁?!侗静菥V目·蕪菁》:“蕪菁,北人稱蔓菁?!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蕪菁、蔓菁聲亦相轉(zhuǎn)。”“蕪是明母魚部,蔓是明母元部,蕪、蔓明母雙聲,魚部,元部通轉(zhuǎn)?!?/p>
2.2 詞匯的發(fā)展
異名的產(chǎn)生離不開漢語詞匯的發(fā)展,這主要體現(xiàn)在漢語詞匯的復(fù)音化,上古漢語詞匯以單音節(jié)為主,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單音節(jié)詞已不能滿足表達的需要,大量的同音詞出現(xiàn)造成了交際障礙,使得詞匯的雙音化甚至多音化成為整體趨勢。在整體詞匯的復(fù)音化進程中,很多單音節(jié)植物名稱發(fā)展為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由此產(chǎn)生異名。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的植物詞大多為單音節(jié)詞。以《詩經(jīng)》為例,《詩經(jīng)》共305篇,關(guān)于其中所列植物數(shù)量各家說法不盡相同,在陸文郁所著《詩草木今釋》[10]中記錄《詩經(jīng)》共收錄植物132種,該書專門研究《詩經(jīng)》中的植物,對其中記載的植物收錄較全、注釋比較科學(xué)。在這132中植物名稱中,單音節(jié)詞有114個,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除了《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中也記載了大量植物,根據(jù)譚宏姣和張立成的統(tǒng)計,“《山海經(jīng)》中共記載植物名211個……除去交叉部分,《山海經(jīng)》植物名中的單音節(jié)詞共有104個?!保?1]這些單音節(jié)植物詞隨著復(fù)音化進程和其他諸原因的影響產(chǎn)生了各種復(fù)音異名,復(fù)音化使得這些詞語更加口語化,在意義上也更加容易理解。最常見的就是在單音節(jié)詞后面添加一個類屬性語素或者在其前面添加一個表特征的語素,產(chǎn)生復(fù)音新詞和單音節(jié)原詞意義相同。
在單音節(jié)詞后面添加一個類屬性語素,起到表明該種植物種類歸屬的作用,使其意義更加明確。比如有很多單音節(jié)植物詞在發(fā)展過程中詞后添加語素“菜”,例如:蕨——蕨菜,薺——薺菜,韭——韭菜,苦——苦菜?!墩f文解字·艸部》:“菜,艸之可食者。從艸采聲。關(guān)于“采”字的意思,《說文解字·木部》:“采,捋取也?!币虼?,“菜”即指采摘的可食之草。這些單音節(jié)植物詞通過添加類屬性語素“菜”來表明其食用功能,意義更加明了。此外還有詞后添加語素“蒿”,例如:蔞——蔞蒿,莪——莪蒿,艾——艾蒿,蔞——蔞蒿?!笆V,蔞蒿,也叫白蒿。陸璣《詩義疏》:‘其葉似艾,白色……其葉又可蒸為茹?!保?2]“莪,莪蒿……嫩葉可以吃?!保?3]“艾,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艾蒿。有香氣,開黃花。葉羽狀分裂,背面被白色絲狀毛?!保?4]夏緯瑛認為“蒿”猶“翯”“皓”“皬”。龍丹在其論文《漢語“顏色類”核心詞研究》[15]中將“滈”“暠”“縞”“翯”歸位一類?!皽椤敝杆喊坠獾臉幼?;“暠”同“皓”,表示白,潔白;“縞”,繒之精白者;“翯”指羽毛白而有光澤。這四個詞都有表示白的意思。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給同源字下的定義為:“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薄拜铩迸c“滈”“暠”“縞”“翯”讀音相近,都有表示白的意思,應(yīng)該是同源字。譚宏姣也認為“蒿”的命名義是“葉色白”[16]?!笆V蒿”“莪蒿”“艾蒿”中的“蒿”應(yīng)為類屬性語素,表示“葉色白”的植物,植物屬性因此更加明確。
在單音節(jié)植物詞前加上表特征的語素,使該植物特征更加明顯突出。添加表顏色特征的語素,例如:茅——白茅。《詩經(jīng)》中同時記載了“茅”和“白茅”二詞?!缎⊙拧ぐ兹A》:“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薄秶L(fēng)·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樸樕,野有死麕;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薄对娊?jīng)詞典》對此加以解釋:“茅,茅草,也叫‘白茅’,可以蓋屋?!保?7]添加表氣味特征的語素,例如:椿——香椿。漢代《急救篇》:“捃獲秉把插捌杷,桐梓樅松榆椿樗?!泵鞔掇r(nóng)政全書卷三十八·種植》:“椿,今名香椿?!掇r(nóng)桑輯要》曰:木實而葉香,有鳳眼草者,謂之椿。木疏而氣臭,無鳳眼草者,謂之樗?!笨梢姟按弧奔由媳須馕兜恼Z素“香”可以區(qū)別臭椿“樗”。添加表味道特征的語素,例如:楝——苦楝?!豆茏印さ貑T第五十八》:“其桑其松,其杞其茸,種木胥容,榆、桃、柳、楝。”《本草綱目·木二·楝》:“楝,釋名:苦楝?!遍瑯涞墓麑嵨犊啵视置翱嚅?。添加表時令特征的語素,例如:葵——冬葵?!翱?,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蔬菜……也叫冬葵。”[18]《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農(nóng)政全書卷二十八·樹藝》引用陶弘景之說:“冬葵子出少室山。以秋種葵,覆養(yǎng)經(jīng)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正月種者為春葵?!爆F(xiàn)在的“冬葵”與“葵”所指相同,在“葵”前加上表時令特征的語素可以用來區(qū)別“春葵”。添加表大小特征的語素,例如:蒜——大蒜,胡蒜,“胡”即是大的意思。
2.3 語義的影響
受常用名意義影響而產(chǎn)生的異名。有的植物異名和常用名意義相同,或受常用名意義的影響而命名。例如:韭菜本名即“韭”,《說文解字》:“菜名。一穜而久者,故謂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薄侗静菥V目》中一名草中乳,一名起陽草。關(guān)于“韭”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當(dāng)時的古人就已經(jīng)用韭菜當(dāng)做祭司用的極品了。元代王禎《農(nóng)書》:“韭,久也……剪而復(fù)生,久而不乏,故謂之‘長生’?!薄熬隆钡恼Z義即為“長久”,因此“韭菜”又叫“長生韭”“長生菜”。這里“長生韭”“長生菜”的得名就是受“韭”的意義影響。
同義語素替換而產(chǎn)生的異名。漢語植物異名形成,很多都是通過同義語素的替換而來的。例如植物詞中,有很多表示“大小”的固定語素。王國維在《〈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中寫道:“有別以形者,形之著者曰大小,大謂之荏,亦謂之戎,亦謂之王;小者謂之叔,謂之女,謂之婦,婦謂之負;大者又謂之牛,謂之馬,謂之虎,謂之鹿;小者謂之羊,謂之狗,謂之菟,謂之鼠,謂之雀?!保?9]根據(jù)王國維的總結(jié)我們可知,在很多情況下,古漢語中包含“荏”“戎”“王”“?!薄榜R”“虎”“鹿”等語素的植物詞有表示“大”的意思;古漢語中包含“叔”“女”“婦”“負”“羊”“狗”“菟”“鼠”等語素的植物詞有表示“小”意思。例如:戎菽——荏菽——大菽?!对娊?jīng)·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编嵭{:“戎菽,大豆也。”《爾雅·釋草》:“戎叔,謂之荏菽?!薄叭帧焙汀败蟆笔峭x語素,都有表示大的意思,語素替換產(chǎn)生異名,“戎叔”“荏菽”和“大菽”意義相同。牛蘄——馬蘄——胡芹?!败笔且环N喂牲口的干草,其外型似芹菜卻比芹菜高大?!稜栄拧め尣荨罚骸败?,牛蘄?!惫弊ⅲ骸敖耨R蘄,葉細銳,似芹,亦可食?!薄侗静菥V目·菜一·馬蘄》:“釋名:牛蘄、胡芹、野茴香?!薄疤I”與“芹”,古人在命名時,為了區(qū)別芹菜,就在其前加上表示“大”的語素“牛”“馬”“胡”,同義語素替換產(chǎn)生異名。
3.1 神話傳說和宗教的影響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和宗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們對語言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在漢語植物命名中我們可以找尋到這種影響的痕跡。
神話傳說對植物命名的影響。如朱槿又名扶桑,原產(chǎn)于中國,扶桑在古代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性植物,被視為神樹?!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惫弊ⅲ骸胺錾#疽??!眰髡f在極東的大海上,扶桑樹是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太陽女神羲和大神為她的兒子金烏(三足烏鴉,太陽之靈)從此處駕車升起。
宗教對植物命名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以佛教為例,佛教發(fā)源于印度,傳到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fā)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等其他文化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很多植物在命名上也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例如:土杉——羅漢松,神仙果——羅漢果,檉柳——觀音柳,銀杏——圣樹、佛指甲。這些植物異名流傳至今,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對語言的深遠影響。
3.2 方言的差異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駁雜。劉師培在《中國文科教科書》中說:“同一名義而四方之稱名殊,則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識彼地之言也?!庇捎谶@樣的原因,同物異名詞隨之產(chǎn)生。在各地方言中,植物的同物異名現(xiàn)象十分常見,不同地域指稱同一植物所使用的名稱往往有很大不同,這種因方言差異而形成的同物異名詞在植物的各類異名中占據(jù)很重要的部分。西漢時期揚雄還專門進行方言詞匯研究,并著有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一書?!斗窖浴肥侵袊Z言學(xué)史上第一部對方言詞匯進行比較研究的專著。該書搜集古今殊言異語,加以對比互釋,對由于地域、民族和時代不同而產(chǎn)生的異名同實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整理與剖析。
有的植物詞方言異名繁多,以“荸薺”的方言異名為例,許寶華、宮田一郎的《漢語方言大詞典》共收錄異名45個,以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居多,僅福建一省就有荸薺異名17個,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異名的形成有的是根據(jù)地域特點的新造詞,而更多的是在其他詞的基礎(chǔ)上語音訛變而來的,這種訛變有三個途徑:由通名訛變而來,我國各地方言發(fā)音各具特色,在發(fā)“荸薺”這個音時,會受方音影響,受方音影響的詞在特定人群中固定下來,便形成了新的異名。例如浙江黃巖、永康方言中的“部薺”,“荸”音中的元音i訛變?yōu)閡;還有冀魯官話中的“荸西”,“薺”音中的輔音q訛變?yōu)閤;由古稱訛變而來,江淮、上海、武漢等地將荸薺讀作蒲薺,“蒲”為重唇音,“鳧”為輕唇音;“茈”精母支部,“薺”從母齊部,都為齒頭音,發(fā)音一致?!傍D茈”和“蒲薺”的發(fā)音相似,由此可以推斷,“蒲薺”應(yīng)該是由古稱“鳧茈”之音轉(zhuǎn)變而來;由鄰近方言名稱訛變而來,廣東斗門、福建沙縣等一些地方將荸薺稱為“馬薺”,如福建順昌埔上、廈門等地稱為尾薺。廈門方言中,“尾”和“馬”發(fā)音相同,因此尾薺即馬薺,應(yīng)該是馬薺在書面上的一種誤寫。另外在福建福州等地又將荸薺稱為“尾梨”,這實際上是受鄰近廈門方言的影響,為廈門話“尾薺”的語音訛變。
3.3 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來詞的影響
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華民族就開始和其他民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互動交流,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少數(shù)民族和外來物種開始大量傳入我國,因此這些物種在命名時打上了明顯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來詞的烙印。
以“香菜”為例,香菜原名“胡荽”,關(guān)于“胡荽”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西晉時期的《博物志》中。《齊民要術(shù)》轉(zhuǎn)引了《博物志》的說法:“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胡荽,是由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的。在我國古代,外來物產(chǎn)前常常冠以“胡”字?!昂北局副狈胶臀鞅钡纳贁?shù)民族,后來引申泛指外國民族。“荽”為新造字,“胡荽”的古波斯語名稱為gosniz,荽對應(yīng)-sniz,乃莖葉布散貌。類似這種受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來詞影響而冠以“胡”字的植物還有“胡麻”“胡桃”“胡菜”“胡瓜”“胡豆”“胡椒”“胡盧”等。
再以“玉米”為例,玉米是目前記載的異名最多的植物,約有100個左右,玉米是外來農(nóng)作物,關(guān)于玉米最早傳入我國的具體時間,由于資料零散,傳播途徑復(fù)雜,說法眾多?,F(xiàn)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根據(jù)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明朝嘉靖年間。據(jù)說由到麥加朝圣的回教徒帶來中國,所以又有“番麥”“西番麥”,“西天麥”“回回大麥”之稱。
3.4 雅俗之別
語言發(fā)展具有雅俗差異,不同階層的人由于認知水平的不同所使用的語言也會有雅俗的不同,在植物詞的稱呼上亦是如此,上層階級用詞文雅,而下層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會賦予他們一些通俗易懂的名字。關(guān)于俗語詞,曲彥斌先生在《中國民俗語言學(xué)》中指出:“俗語詞一般指古籍文獻紀錄、流傳下來的古代口語詞匯、方言詞匯之類?!保?0]《漢語大詞典》也對“俗語”作了如下界定:“1、民間流傳的說法。2、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語句。3、方言土語。4、指當(dāng)?shù)氐牧?xí)慣稱呼?!币蕴}卜為例,蘿卜原名蘆菔、蘆萉,《爾雅·釋草》:“紫花菘、溫菘皆南人所呼。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倍斡癫米ⅰ墩f文解字》“菔”字:“一名葖。俗呼雹葖。按實根駭人,故呼‘突’,或加艸(草)耳?!痹摹锻鯓E農(nóng)書》記載:“蘆萉,今俗呼蘿卜,在在有之,北方者極脆,食之無椇”?!侗静菥V目·萊菔》:“蘿卜,南人呼為蘿瓝,瓝與雹同?!边@里的紫花菘、溫菘、楚菘、雹葖、蘿瓝等名稱都是蘆菔的俗稱。
3.5 避諱
由于避諱而產(chǎn)生的異名。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啟絲綢之路。他將中國的絲綢、鐵器、造紙術(shù)等傳入西域,又將西域的奇珍異寶帶回中國,其中包括許多農(nóng)作物的種子。如“胡荽”“胡麻”“胡桃”“胡菜”“胡瓜”“胡豆”等。十六國時,石勒建后趙國稱帝,石勒本人是羯人,羯在古代統(tǒng)稱為胡人,石勒諱胡,凡帶“胡”字之物都得避諱,因此將“胡荽”改為“香荽”,“胡麻”改為“芝麻”,“胡菜”改為“油菜”,“胡瓜”改為“黃瓜”,“胡豆”改為“國豆”等。此外,宋代《負暄雜錄》中記載:“山藥本名薯蕷,唐代宗諱豫,改名薯藥;宋英宗諱曙,改名山藥?!卑凑者@一說法,“山藥”之名是到宋代才開始使用的。李時珍也贊同這一說法,《本草綱目·菜二·薯蕷》:“薯蕷,因唐代宗名預(yù)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盡失當(dāng)日本名??謿q久以山藥為別物故詳著之?!边@里的避諱說看似十分有道理,然粗查《全唐詩》,便可發(fā)現(xiàn)很多中晚唐時期的詩中便已提到“山藥”一詞,關(guān)于這一點,前人已作考證,這里不再贅述?!掇o源》下的結(jié)論是:“是山藥之名,晉唐已有,非始自宋代?!?/p>
綜上所述,植物異名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探究植物異名,可以消除歷時和共時的隔膜,了解植物的起源和發(fā)展,為語言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背景。
[1][19]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觀堂集林: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張永言.關(guān)于詞的“內(nèi)部形式”[M]//語言學(xué)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136.
[3]周光慶.漢語命名造詞的哲學(xué)意蘊[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4(2).
[4][5]徐成志,高興,劉秉崢,崔思棣.事物異名別稱詞典·山藥[M]//安徽大學(xué)語言文字研究所編著.齊社,1990:590.
[6][11]譚宏姣,張立成.《山海經(jīng)》植物名的構(gòu)成特點[J].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3).
[7]宋·羅愿.石云孫點校.爾雅翼[M].合肥:黃山書社,1991.
[8]厲荃,關(guān)槐.事物異名錄·蔬谷部上·蘿卜[M].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1991.
[9]程超寰,杜漢陽.本草藥名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陸文郁.詩草木今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
[12][13][14]向熹.詩經(jīng)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312,106,2.
[15]龍丹.漢語“顏色類”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5.
[16]譚宏姣.古漢語植物命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183.
[17][18]向熹.詩經(jīng)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326,282.
[20]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責(zé)任編輯 文嶸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3.011
H03
A
1004-0544(2017)03-0061-06
邵則遂(1958—),男,湖北天門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徐媛(1985—),女,湖北黃石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