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隸栗
摘要:
在當今高校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在諸多學科中都得到廣泛應用,而久負盛名的則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該學院在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方面有著成熟的運作程序、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素,這一方法的運用在培養(yǎng)公共行政實務領域人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國行政管理教學中,該方法的應用也很普遍,而且存在根據實際情況對該法進行選擇性修改的必要。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理論;案例
行政管理專業(yè)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yè),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往往也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行政管理學》及類似課程的設置就是如此。然而,無法避免的問題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理論是課程的必然內容,但理論往往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如果只是講授理論,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講也不會是一個愉快的授課體驗。因此,對于教學方法的探索成為必然。
在1870年左右,哈佛大學法學院開始運用案例教學法。[1]而當前,案例教學法已經在諸多學科的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我國行政管理專業(yè)的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也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必要。例如,諸如《行政管理學》等名稱類似的課程,通常理論內容較多,而學生往往缺乏實踐經驗或者無法自行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結合,所以引入案例才能達到使學生學以致用的效果。由此看來,對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來講,采用案例教學法是必要和必然選擇。
在行政管理領域,案例教學法應用非常成熟而著名的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該學院的案例教學涉及的要素和內容包括案例編寫、案例講解、案例討論、課堂互動、課前預習、課后回顧、單元小結等。[2]這樣的案例教學過程大致可分為課前預習、課堂互動和課后總結。誠然,在這樣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會大有裨益。但依據筆者的經驗來看,除了純案例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很難做到全部內容都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但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所講理論,很多教師不得不采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實踐是如何體現所學理論的,或者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舉例和采用案例教學法是兩回事。根據筆者的切身體會來看,雖然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不能做到一門課程的全部內容都按照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案例教學法所涉及的全部要素、內容和過程開展教學,但也可以進行選擇和修改,以期盡量達到理想效果。
一、案例教學的目的和案例特點
(一)案例教學的目的
要想運用案例教學法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選出合適的案例是關鍵。為此,需要首先明確行政管理專業(yè)課程案例教學的主要目的:
1.讓學生體驗到處理真實行政事務的情境。2.提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3.鍛煉學生根據問題搜尋知識點并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4.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開發(fā)學生潛能。[3]換句話說,就是在使學生學習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知識的同時,還要鍛煉學生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能力,實現能力水平與知識水平的共同進步,而且這種方式還能提高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參與度。因此,案例的選擇既要符合授課內容的需要,同時還要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案例特點
筆者認為,要達到前述效果,需要使案例具備以下特點:
1.與教學內容直接相關。2.新近發(fā)生。3.典型性。4.針對一個知識點,既選用正面案例,也選用反面案例。5.本土化。[4]6.關注新聞熱點或學生關心的話題。如果案例具備前述特點,就能使案例既服務于教學內容,又能保證案例的新鮮度、代表性和受關注度,在使學生了解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的前提下,認識到正確處理行政事務和錯誤處理行政事務的結果究竟存在什么差別,以此改變不少學生認為學習行政管理專業(yè)無用的想法。
不過,搜集和編寫案例其實并不容易,而且僅憑授課教師單獨作戰(zhàn)很難保證每個重要的授課內容都能有與之匹配的案例供學生學習,所以授課教師在無法通過多種途徑分享案例的情況下,就要對自己所授課程的內容非常熟悉,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留意和授課內容相關的新聞事件、論文等并及時搜集完整資料后進行案例編寫。根據筆者在《行政管理學》這門課程中的授課體會來看,僅僅向學生展示文字性的案例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還需要尋找和案例有關的視頻、圖片資料,和文字性案例相配合,才會盡可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案例教學的課堂實施步驟
搜集并編寫完案例之后,下一步就是在課堂上開展案例教學。諸如《行政管理學》這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授課內容較多,理論較多,每一個章節(jié)都采用案例教學法并不現實,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也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一定的修改,以做到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完成理論講授的同時,進行案例學習。因此,筆者對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案例教學要素和內容進行選擇和修改之后,按照以下課堂實施步驟開展案例教學:
(一)閱讀案例
讓學生有充分時間閱讀案例,而且案例不會太長,通常在5-10分鐘之內能閱讀完畢。因為如果案例太長,學生記憶和消化案例都存在較大困難,所以筆者通常會選擇符合授課內容,同時篇幅不長的案例。另外,經過比較,筆者發(fā)現在閱讀案例之前向學生展示圖片,尤其是相關視頻,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閱讀案例的興趣,否則,在閱讀案例的時間里,仍有少部分學生對案例不予理會。
(二)思考
根據學生的反應判斷學生是否對案例完成閱讀,之后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一般在案例的最后,筆者會提出1-3個問題,問題的排列順序是從易到難,從封閉到開放。
這個環(huán)節(jié)并未給學生留出課堂討論時間是基于以下考慮: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回答問題的人,以此促使每個學生都做積極思考,從而避免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后只有一個代表發(fā)言所以也只有這個代表做了認真思考的情況。
(三)師生互動
在沒有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時,通常用點名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過程。盡管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學生間的討論環(huán)節(jié),但在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能夠發(fā)現一些問題,例如,學生是否認真閱讀了案例,還是根本就沒有閱讀;根據學生的回答發(fā)現其對授課內容有無記憶,如果對授課內容有印象,那么回答即便不正確,也不會不著邊際。因此,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能夠即時檢驗其對授課內容的學習情況。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學生對回答很不自信,所以不管其回答正確與否都需要鼓勵其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便回答錯誤,也不急于否定,而是鼓勵其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答案,以此減少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壓力。
(四)點評
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點評。根據筆者經驗,學生在課堂上根據案例回答問題的情況無非三種,一是能夠準確回答封閉式問題,而對于開放式問題也能給出合理回答;二是需要經過引導才能正確回答問題,但之前的回答并非完全錯誤,只是不夠準確;三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問題,即便教師進行引導,學生也不知所謂。這顯然是三類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最后一類學生所占比重最小。但比較普遍的情況是,首次給出答案不正確或者不夠準確的學生基本不是沒有認真聽課,而是不知道應該運用哪部分知識進行回答,所以筆者給學生的建議是閱讀完案例之后,首先判斷應該運用哪部分知識來回答問題,即首先確定案例考察的知識點是什么,這樣思考問題時就不會不著邊際。但這并不意味著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是要求學生必須給出一種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根據問題性質和所學知識進行思考,給出多種合理回答。
盡管前述過程不是完整的案例教學法的程序,但是筆者認為在綜合考慮課程性質、課程學時、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因素之后,前述程序還是能夠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另外,同樣是案例教學,也可以把案例前置,即在講授相關理論之前,先向學生展示案例,如果有相關圖片和視頻予以輔助,效果更好。在學生對案例有了印象之后,開始相關理論的講授。在此過程中,根據案例提出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夠積極思考,以便加強記憶。無論是哪種方式,根據經驗來看,凡是與案例相關的知識點,學生的印象普遍較深,反應速度也更快。從這一點來看,該案例教學法還是成功的。
三、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幾點思考
從教學效果來看,采用案例教學法的確比只講理論或者講授理論期間穿插舉例的效果更好,所以今后筆者會更多采用案例教學法,但并非沒有需要改進之處。根據經驗,在《行政管理學》這門課上,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還需做如下改進:
(一)盡可能縮短理論授課時間,給案例教學留出更多學時,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出課堂討論時間。雖然現行做法能夠盡量促使在未知發(fā)言人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都做積極思考,但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不同,個人思考界域較窄,案例教學的作用也就無法發(fā)揮到極致。
(二)同一個案例盡量避免多次使用,以保證案例的新鮮度和學生的關注度。
(三)同一個知識點盡量導入一個以上的案例,這樣從第二個案例開始,才能真正檢驗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運用程度。
(四)反面案例使用較多,正面案例使用不夠。反面案例的使用雖然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不能正確處理行政事務產生的不良后果,但不能使學生體會到正確處理行政事務的好處。因此,在以后的案例教學中,筆者將盡量做到正反面案例對比使用。
[參考文獻]
[1]參見徐艷晴:《案例教學在行政管理教學中的應用》,載《南昌高專學報》,2012年第3期。
[2]參見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學的特點與啟示》,載《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參見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學的特點與啟示》,載《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4]參見徐艷晴:《案例教學在行政管理教學中的應用》,載《南昌高專學報》,2012年第3期。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