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疑是探求物理新知識的開始,也是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和開始。如果老師在物理課上能夠創(chuàng)設精巧的質疑情景,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筆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學生活中,經過不斷地探索、調整、歸納、總結,整理出一些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以“浮力”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創(chuàng)設質疑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質疑情景;創(chuàng)新思維;浮力
孔子說:“學貴有疑”,“學則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質疑是探求物理新知識的開始,也是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和開始。如果老師在物理課上能夠創(chuàng)設精巧的質疑情景,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筆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學生活中,經過不斷的探索、調整、歸納、總結,整理出一些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拋磚引玉,誠望與各位物理教師共同探討。
以“浮力”一課為例。
一、 有趣的設疑,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上課伊始播放熱氣球載著重物上升、大型鋼鐵制成的艦船在海面上航行、死海里游客躺在水面上看書等視頻(學生在觀看時會很好奇,有的學生還會小聲地議論),這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得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老師就迅速抓住這個機會提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些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呀?”學生們定會齊聲回答:“想!”老師即可說:“好,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浮力。老師這里有一塊木塊,把它放在水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現(xiàn)在請各位同學試試?!保▽W生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一會兒之后,老師說:“好,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學生:“木塊會漂浮在水面上?!崩蠋煟骸澳敲次覀兿胍幌耄緣K漂在水面上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定會積極思考并爭先恐后地發(fā)言。
這樣設計的開場白,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就有了創(chuàng)新的欲望。興趣越大,創(chuàng)新能力就越能發(fā)揮出來。
二、 有序的設疑,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老師點名學生發(fā)言。學生:“我認為是水把它托起來的?!崩蠋煟骸坝幸欢ǖ牡览?,說說你的理由。”學生:“木塊在水中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沒有下沉,就是因為水把它托起來了?!崩蠋煟骸按蠹蚁胍幌?,木塊受到水的托力即浮力的作用而浮在水面上,如果會沉到水底的物體還受到浮力的作用嗎?”學生齊聲回答:“不能!”還有學生在下面小聲嘀咕:“可能也受到浮力的?!钡@得底氣不足的樣子。老師又問:“那么怎么證明自己的猜想呢?”學生:“實驗?!崩蠋煟骸昂芎?,你們的桌子上就有石塊和彈簧測力計,誰來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沉到水里的物體受到還是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大家先來看老師手上的彈簧測力計,把小石塊掛到它的下面,可以測出什么?”學生:“可以稱出石塊的重力。”“如果老師再用另一只手把小石塊輕輕地往上托一下,你們覺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會如何變化?”學生:“肯定變小?!薄澳敲茨銈內绾卧O計實驗驗證自己上面的猜想呢?”學生:“把掛在測力計下的石塊慢慢浸入水中,看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否變小?!蓖瑢W們積極動腦、認真思考,回答到了點子上。
筆者認為這種通過創(chuàng)設“由果導因”的質疑情景,在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設置疑問從而形成懸念,很好地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 抓住關鍵設疑,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老師布置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先讓學生觀察課桌上的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圓柱形、盛有水和濃鹽水的容器各一個),問:“利用這些器材如何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呢?”學生進行討論并舉手回答,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不失時機地提問:“今天我們探究的內容關鍵是要抓住什么問題呢?”學生根據提示有目的地進行思考并回答:“今天我們探究的內容是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物體慢慢浸入直到浸沒在液體中,觀察測力計示數(shù)的變化(浮力),分別探究與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浸沒的深度、液體密度的關系,分析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得出結論?!崩蠋煷罅Ρ頁P學生愛動腦肯發(fā)言,這大大鼓舞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討論共同完善實驗方案后,學生開始動手做起實驗來。老師進行巡回指導。
抓住實驗的關鍵設疑,讓學生們圍繞這個關鍵點展開討論,找到突破口,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物理規(guī)律,對深刻理解物理規(guī)律很有幫助。有利于物理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學生帶著問題設計實驗,效果會很好。
四、 層層設疑,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學生做完實驗后,老師讓學生輪流上臺展示他們所設計的實驗。
第一組的學生上臺演示,先測出圓柱體的重力。將圓柱體慢慢浸入到水中,注意浸入的體積的變化和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變化,還可以看到燒杯中水面的升高。得出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結論。
老師對這組學生精彩的表演和解說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接著又問:“還有哪一組探究的因素與第一組不同的嗎?請第二組的同學上來展示你們的實驗?!?/p>
第二組的學生上臺演示: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圓柱體浸沒在水中后,慢慢增加在水中的深度,仔細觀察測力計的示數(shù)沒有變化,于是得出結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無關。“還有其他組探究的因素與前兩組不同的嗎?上來演示你們的實驗,并把你們的結論展示給大家?!?/p>
第三組同學上來演示: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圓柱體浸沒在水中和濃鹽水中的示數(shù)不同,得出:浮力的大小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的結論。而且,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
老師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五、 鼓勵奇思妙想,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經過實驗探究討論之后,學生們常常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教師可能當場難以答復,也可能不明其理,此時,教師一定不要為維護自我的虛偽而將其扼殺,或“想當然”地胡編亂造,而應當對這些新奇的想法給以鼓勵,借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一些錯誤的概念,教師必須準確而清晰地予以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基礎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深深地根植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指導、點撥、鼓勵學生們自己進行歸納總結,將知識網絡化,并且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從而確保知識的關聯(lián)性和完整性,同時也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總之情景設計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義。需要教師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理解并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需要將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tǒng)一。只有充分重視問題情境的設計并不斷地優(yōu)化,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物理的極大熱情,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課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學策略[D].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許亞平.教學智慧追求[D].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姚建光.江蘇省特色教育論叢,參與式教學卷[D].原子能出版社.
作者簡介:吳燕,江蘇省宜興市,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