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契約自由的交易環(huán)境中,除生命、身體、健康等人格權外,人格權已漸漸兼具有財產權之性質,此在姓名、肖像等人格權范疇更為顯著。本文將財產性利益中的人格權與契約聯系起來,分析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對權利人生前和死后的人格權契約化提出了構想,并論述了對人格權契約化的救濟方式。
【關鍵詞】人格權;契約化;財產性利益
近年來,隨著經濟活動的繁盛,人格權糾紛開始嶄露頭角,走向社會的大舞臺,而我國關于人格權的立法尚未完善,學術界與理論界關于人格權的探究也日漸增多。
肖像權作為人格權之一,我們不禁要思考,在當今社會商業(yè)化發(fā)展的今天,當人格權中的財產權益被用于商業(yè)化或民事范疇內時,是否可以通過一種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將其生前和死后的人格權中的利益契約化,用契約的形式保障人格權的行使,促進人格權利益發(fā)展的最大化。
一、財產性利益將人格權與契約化相連接
人格權是專屬于權利主體,以受法律保護之人格利益為權利客體,以實現人格尊嚴平等、自由為目標。社會向前發(fā)展,姓名權和肖像權漸漸被賦予了一定的財產權益,將傳統(tǒng)的人格權不可分離、不可讓與的說法打破,躋身于市場經濟之中。而人格權中的財產性利益在進行市場轉換時,將人格權與契約化間接連接起來。
縱觀法律規(guī)定,皆是在提倡契約自由化,在公平、自由、平等的經濟環(huán)境中,實現契約自由。在自然人將其部分具有財產性質的人格利益進行許可使用或間接交易時,社會性的協(xié)定恰恰通過契約關系顯現出來,人格權的契約化便應運而生。
二、人格權契約化的必要性
人格權契約化,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衍生出來的,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第一,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具有間接財產性質的人格權,被卷入商業(yè)化浪潮中,推進了人格權的商品化。為避免侵權發(fā)生,需要用一種形式將人格權中的利益穩(wěn)固下來,當事人雙方在使用人格權中部分財產利益時,以一種平等的民事關系訂立契約,將人格權契約化,保障商品經濟中人格權的正常行使。第二,人格權商品化下的產物。人格權契約化,是在商品經濟社會中,人格權日益商品化的產物。第三,現實社會的需要。傳統(tǒng)民法理論構建的對人格權保護的法律制度不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針對人格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yè)利用,適時摒棄不相符的傳統(tǒng)觀念和理論,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
三、人格權契約化的法律依據
首先,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次,《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和第100條都規(guī)定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再次,刑法規(guī)定了對犯有侮辱、誹謗、誣告陷害等罪予以刑事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guī)定對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但未構成犯罪的,處以拘留、罰款或警告?!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14條和第43條對消費者的人格權也有所保障。
法律總是滯后于社會生活,雖然條款中未對人格權契約化進行規(guī)定,但是在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任何一種權利皆有可能具有經濟效益而橫行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經濟下的人格權在進行商業(yè)利用或者授權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契約化方式實現了人格權的財產利益。因此,現有法律間接地為人格權的契約化提供了法律基礎,為人格權的契約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可行性。
四、對權利人生前與死后人格權契約化的構想
傳統(tǒng)上的人格權是權利人固有的權利,與權利主體相伴相生,不可讓與、不可繼承。而社會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人格權發(fā)生了變化,人格權中的部分權利被納入了財產的范疇,將其與財產利益相結合。傳統(tǒng)上,財產權可與權利主體分離,人格權則否?,F今,人格權逐漸被市場經濟分離成兼具財產性的人格權與非財產性的人格權。兼具財產性的人格權,如肖像權、姓名權活躍在市場經濟的大舞臺上,而對于姓名權、肖像權財產性人格權的使用,筆者贊成對權利限制性的讓與。權利人在生前可通過契約形式,在處分自己財產性人格權時遵守正常的市場秩序,行使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人格權商品化的同時,實現人格權的契約化。
我國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肖像權等兼具財產性利益的人格權的讓與使用或是繼承。對死亡人是否享有人格權依然是學術界爭議的話題。筆者認為,當傳統(tǒng)的理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或是與現時代的發(fā)展相悖時,應該適時地考慮轉化理念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兼具財產性利益的人格權應該允許繼承人繼承,可借鑒著作權中財產權利的規(guī)定。根據《繼承法》中相關規(guī)定,在公民死亡后,其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在法律規(guī)定的保護期限內,可由其繼承人繼承。
對于財產性人格權的繼承、轉讓的保護,可以對財產性人格權的繼承設定保護期限,在保護期限內通過契約形式,將人格權契約化,明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避免產生侵權糾紛。保護期一過,這些名人效益中的肖像權、人格權等皆成了公共社會資源,允許公眾在不違反國家、社會、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正常使用,使社會資源進行高效配置。
五、對人格權契約化的救濟
在市場經濟社會,人格權與財產權結合在一起,推動著人格權契約化的發(fā)展,任何人侵害這種權益,都應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在未對財產性人格權進行契約化之前,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害,則是構成的侵權,侵害了權利人的權益。應采取侵權責任的救濟方式,以財產損害賠償為主,其他責任方式為輔承擔侵權責任。
另一方面,在民事主體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對財產性人格權達成契約化的合意時。按照契約自由的市場秩序,雙方權利義務明確,能夠在行使自己正當權利的情況下,不妨礙對方的權利行使。而一旦有一方違反了人格權的契約化,在契約達成的情況下,一方則構成違約,此時,應采取違約責任的救濟方式,可以結合我國民法中的違約的相關規(guī)定,本文不在此贅述。在市場經濟中,人格權契約受到侵害時,對受害人構成的違約或是侵權,都應該有相應的措施對人格權契約化進行救濟,保障受害者的正當利益。
參考文獻:
[1]張民安.公開權侵權責任研究:肖像、隱私及其他人格特征侵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2]王利明.論人格權商品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4
[3]何東旭.論人格權中的財產利益.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簡介:
高倩(1991-),女,安徽人,碩士在讀,上海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