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
摘 要:識字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的主要任務,近年來教育界越來越鼓勵和提倡“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快樂教學法。因此,傳統(tǒng)的教師言傳身教的教學法逐漸失去了市場。而兒歌這一兒童文學形式是最受低段學生歡迎和喜愛,最易被低段學生接受的文本。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兒歌,充分發(fā)揮兒歌對學生識字的積極作用。對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兒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一、兒歌促進小學語文識字的優(yōu)勢
1.兒歌符合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
低段小學生還處在認知圖畫、聲音、影像等具象的物體上,對于漢字的認知,他們基本上是當做一個完整的圖形來記憶。而人類在兒童時期,對于圖形和聲音有著天生的敏感度和辨識能力。兒歌這種文學形式,正好將漢字的象形性和兒童對聲音的辨識能力有機結合到一起。同時,由于兒童的學習能力還處在有限的水平,讓兒童短時間內形成音、形、義的全面聯系是不現實的。但是,兒歌教學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縮短學生將音、形、義形成整體聯系的時間。因此,兒歌教學通過將漢字的象形性和兒童對聲音的辨識能力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更符合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低段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2.兒歌激發(fā)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段學生對書本上的枯燥知識有著天生的抵觸情緒,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能夠真正愛上小學語文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面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兒歌教學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兒歌教學通過多變的教學形式,夸張的表達方式,活潑的教學風格,能夠極大地激發(fā)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愉快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學中玩”。由于兒歌具有簡短精練、朗朗上口、韻律性強等特點,所以很容易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開展。
3.兒歌教學便于操作和發(fā)揮效果
相對于其他的教學方法,兒歌教學更便于操作和實施。試想一下以下兩種教學情境:第一種,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對課文進行講解,在識字階段,教師也是反復地領讀和不斷地重復。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同時也會對教師失去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是沉悶無聊的。第二種,教師唱著悠揚好聽的兒歌,一邊唱一邊舞動,豐富的表情和吸引人的教學風格,一定可以使學生樂在其中。而相對于第一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第二種不僅不需要嚴肅的教態(tài)、不用擔心課堂秩序,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簡單兒歌就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兒歌教學更簡易明了,便于操作和發(fā)揮效果。
二、兒歌教學的具體方法
1.情景法
情景法就是通過兒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相應的情景,使學生能夠真切體會到課文所講的內容,在情景中學生會對生詞的理解更加到位,記憶更加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這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生詞包括:圖、梨、籠、頰、浪、梁、燃、勤和勞。教師通過編兒歌的方式將這幾個生字串聯到一起,并且將課文的大概意思通過兒歌表達出來?!扒锾靵砹?,美麗的圖畫,金黃的梨像燈籠,紅紅的蘋果像臉頰,稻海似波浪,高粱似火把,勤勞的人兒最美麗”,教師通過簡單套曲的形式,在課堂上將兒歌唱給學生聽,教會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時將關鍵的字詞融進兒歌,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生詞的記憶。
2.演繹法
演繹法就是教師通過兒歌的形式,對生詞進行演繹和解釋。這種方法不同于情景法,情景法是營造一個學生更容易進入的環(huán)境。而演繹法則是教師通過對單個生詞編兒歌、講故事的方式,將固態(tài)的生硬的無聊的生詞動態(tài)化、趣味化,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生詞的難度。例如,在講解“伐”這個字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兒歌教學“你懷中有個我,我身邊有個你,快快樂樂藏呀藏迷迷,找到了半個我,找到了半個你,親親密密團結在一起,團呀團結緊,有呀么有力氣,南征北戰(zhàn)咱就能得勝利”。通過兒歌的方式,既把“伐”字的構詞結構進行了解釋,又對“伐”字的意義進行了闡述和分析,生動形象,使學生能夠對這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再比如,在講解“雷”這個字時,“轟隆隆、轟隆隆,好像那戰(zhàn)鼓鳴,雨兒落在田野上,禾苗喜盈盈”,通過兒歌的方式唱出來,利用形聲詞可以使學生快速地將“雷”字與打雷這一現象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對“雷”的記憶和理解。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中對兒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優(yōu)勢以及操作方法的分析和探索,兒歌對促進學生學習生詞是有積極有效的作用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兒歌教學的方法,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郭艷華.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探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
[2]朱玉梅.利用兒歌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新課程(上),2016(3):147.
[3]程銳.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研究[D].延邊大學,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