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摘 要 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產生,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xiàn)了信息的實時傳播,并且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備受大學生的推崇。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相關工作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網絡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應與時俱進地革新教育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對當下的政策和形勢有更清晰、準確的認知。作者在本文中就“微時代”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勢與政策的認知透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微時代 思想政治 認知透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33
如今,隨著數(shù)字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人們已經進入“微時代”。在高校校園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和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并對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F(xiàn)階段,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形勢與認知作為一門必修課,占據(jù)著重要位置。鑒于此,在“微時代”視域下強化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1 “微時代”的基本特征
“微時代”是以數(shù)字通信技術以及新型移動便捷的顯示終端為主要載體,通過圖片以及視頻等方式進行實時交流和互動的時代?!拔r代”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微博和微信,“微”字精簡地概括出其傳播特征:簡明扼要、見微知著,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傳播的范圍廣,速度快,符合新時期高校學生的心理通特征和發(fā)展需求,因而廣受學生歡迎。簡言之,“微時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彰顯出主體的平等性。在“微時代”的特定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通過微信、微博傳播自己的思想以及發(fā)表言論,使人們感受到空前的自由度,強化了大眾的主體性。
(2)信息傳遞更具簡明性。在“微時代”下,移動便攜終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主要的信息傳輸載體,使各類信息的傳遞更具簡明性,從而使大學生可以充分開發(fā)課余和閑暇時間,隨時進行溝通、互動、閱讀等。
(3)互動性更強。在傳統(tǒng)媒體中,傳播模式是單向的。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互動雙向模式,個人可以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論以及與其它人更好地交流,進而引發(fā)更多的關注以及評論。群眾均可切實參與到熱點事件中,展開交流和互動。
(4)傳播更具流動性以及瞬時性。“微時代”的來臨使傳統(tǒng)網絡傳播模式被打破,并拓展了高校學生的傳播活動范圍,打破了時間的限制,使信息更具流動性,更新速度也非???。凡此種種,使信息越來越碎片化并具有明顯的瞬時性。
2 “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
2.1 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
“微時代”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開放性。如今,微博、微信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方便了思想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便捷,并廣泛參與到教學中?!拔r代”的到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時效性缺失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微博等載體更好地進行學習以及交流。鑒于此,高校思想工作者宜充分挖掘微信、微博的潛力,積極創(chuàng)新和變革工作模式,以此在學生中形成強大的感召力,進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朝著良性的軌道發(fā)展。
2.2 有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動性
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具有顯著的互動性,也是“微時代”的魅力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可以據(jù)此強化師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種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傳統(tǒng)課堂中的說教式教育模式以及灌輸式教育模式,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動性使學生廣泛參與到教學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突顯出來,通過有效互動,實現(xiàn)了多方的良性溝通,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更加顯著。
2.3 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
除了開放性和互動性,“微時代”也具有顯著的傳播性以及集聚性,便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狀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搜集和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的變化以及心理上的細微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以及政治傾向方面的問題,進而有效消除或者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3 “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極影響
“微時代以其獨有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征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沖擊,乃至影響到大學生的言行。微博、微信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容易使大學生的心靈受到腐蝕,進而對當下的形勢與政策形成錯誤的認知。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會迎來更嚴峻的挑戰(zhàn)。此外,“微時代”的到來給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對大學生傳播不良思想、反動信息,無形中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難度。
4 “微時代”視域下優(yōu)化思想政治工作形勢與政策認知的策略
4.1 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強化教育效果
目前,“微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思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以前瞻性的眼光、解放性的思想開展工作,并將微信、微博等引入到教育中,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使其廣泛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為此,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宜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制定符合“微時代”特征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以此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迎合“微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并有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以及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良性認知。
4.2 重視新媒體,強化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
近年來,科技信息化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微博、微信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豐富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宜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使其成為強化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平臺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輿論導向。
4.3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加深形勢與政策的理解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經逐漸落后于時代以及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鑒于此,教育機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宜建設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運行機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組織性,加深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理解。為更好地做到這一點,思想政治工作者宜對微博、微信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建設科學的運營管理體系,對相關信息的收集、編輯、審核以及回復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對于微博以及微信上出現(xiàn)的一些負面新聞和不良信息要及時處理,以免其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對于具有反動傾向的言論要及時予以解釋、說明,從而保障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正確認知。
4.4 樹立正確的微時代觀,優(yōu)化形勢與政策認知
“微時代”的來臨,雖然為大學生帶來便捷,其更方便學生接觸到海量信息以及最前沿的思想、學術觀點。然而,新媒體并不能代替人腦,其無法代替大學生進行思考。為此,作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宜積極變革教育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并消除或減輕微博、微信等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應對主流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文化引起重視,通過對主流政治思想的有效宣傳,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微時代觀,進而優(yōu)化其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
4.5 強化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
媒體素養(yǎng)具體是指大學生對于各類媒體信息的判斷力以及選擇力、反思力等。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中,大學生每天要接觸大量的媒體信息。然而,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尚在形成期,對于各類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容易受到負面或反動思想的影響。為此,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強化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使學生在豐富的新媒體面前,保持理智的頭腦,進而有效判斷各類網絡信息。面對新媒體中的各類政治信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使學生養(yǎng)成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良好習慣,并在課堂上對此類問題和現(xiàn)象積極展開探討以及參與評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并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以及政治參與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并使其更好地認知形勢與政策的目的。
綜上所述,“微時代”具有一系列顯著的優(yōu)點和特征,為大學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動提供了便利。與此同時,“微時代”也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為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對形勢與政策形成良好的認知,思想教育工作者宜充分發(fā)揮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完善工作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微時代觀,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優(yōu)化其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張璐.“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J].商,2014(33).
[2] 吳泰華.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芻議[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7(4).
[3] 唐月梅,張帥軍.淺析“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J].數(shù)字化用戶,2013(25).
[4] 楊立淮,徐百成.“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1(3).
[5] 秦世瓊,郭迎福,黃玲娟等.“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1).
[6] 張玉梅.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才智,2014(26).
[7] 黎月新.淺論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教育界,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