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平
【摘要】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呈現出多元狀態(tài)與鮮明的個性,“問題驅動”應是課堂高效的有效策略。讀書的過程是一個質疑、析疑、再生疑的過程。在此策略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好角色,恰當地運用問題,通過“問題驅動”把學生學習狀態(tài)調節(jié)到最佳境界,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關鍵詞】 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問題驅動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036-01
0
課堂教學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課堂中有效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認知才能不斷深入,學生的思維才能不斷地歷練,學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斷地超越與升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用好“問題驅動”從而達到課堂的高效性呢?
一、“問題激趣”,定位課堂目標
每一篇課文、每一節(jié)課都必須有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才會有的放矢。課堂目標如何出示是很有技巧與講究的,如果采取直接展示式,這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課堂提問的巧妙設計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fā)認知的需要和學習的興趣。如《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一組問題,并以“問題激趣”,定位課堂教學目標:
(1)“記承天寺夜游”這是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說成一句完整的話。經過學生閱讀,師生總結出:“蘇軾和張懷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賞月景”。(2)蘇軾和張懷民是什么關系?經過學生閱讀,師生總結出:“朋友”。(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于哪一類,并從文中找出根據。經過學生閱讀,師生總結出: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笔潞笤诜此即苏n的教學中,感悟到本文里的文言知識并不難理解,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課下注釋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內容。在比較了多種版本的教案后我認為:若將本文的解讀僅停留在文言翻譯和問題的解說上,那就削弱了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因此,教學目標就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通過提問讓學生注意和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引起學生的注意與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全身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快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達到課堂高效的目的,在教學設計第二課時中擬從立足于文中的一個“閑”字,以朗讀貫穿,巧借資料旁征博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培養(yǎng)身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問題生成”,催生創(chuàng)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所學內容的特性及學生的認識水平,設計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戰(zhàn)性的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如:
教學《歸園田居》時學習到“悠然見南山”一經典名句,對此句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質疑,就是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和獨立地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質疑,可以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才能培養(yǎng)學生在讀中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多讀、多思考,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有效地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問題交流”,演繹多元對話
新課標指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對話”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學生經過“問題探究”這個學習程序后,教師可在課堂設置一個“對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交流思想與觀點,匯報學習的收獲。
如一位老教師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就以問題交流的形式呈現課堂教學:(1)“我欲乘風歸去”你認為作者想歸到哪里去?是否真的想歸去?(2)如果你是蘇軾的弟弟子由看了哥哥寫的《水調歌頭》你最感動是哪一句?為什么?(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4)你認為作者從離愁別緒中走出來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尋求這些問題答案的同時,就會領悟作品的作者是個遭貶謫、求解脫、思親人的形象,而他在詞末發(fā)出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及對普天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也會讓學生悟到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當然教師的提出問題的交流應該從易到難有一定的梯度。問題太容易會讓學生感到無味讓提問流于形式;問題太難會讓學生望而卻步。而提問從易到難有一定的梯度符合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同時兼顧了不同水平的各種學生。話說回來,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注重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育,在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