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百年來,我國在音樂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研究人員輩出,研究著作和成果也較為豐碩。鄭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為我們把握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讓我收益頗多。
關鍵詞:鄭祖襄;古代;音樂史概論
作者簡介:陳瑞瑞(1990.8-),女,漢,河南省鄭州市人,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1
《中國古代音樂概論》是鄭祖襄給中國古代音樂史專業(yè)研究生講授同名課程的講稿基礎上修訂而來的。作者在開篇便提出“什么是音樂史”的問題,緊接著展開追問“音樂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即什么是音樂,什么不是音樂?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在歷史中,哪些屬于音樂史范圍,哪些則不屬于?”“什么是歷史音樂?”我想,作者的這一系列拋問,也是對為什么寫作做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v觀古今音樂史相關著作,歷朝歷代均有對“音樂”的記載。不同的音樂家有不一樣的思想,必然也產生對歷史不一樣的認識。鄭祖襄的《概論》則是我國第一部從方法論意義的高度對音樂史學進行較為系統(tǒng)研究與梳理的著作。為我們把握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一、該書的內容分析
《中國古代音樂史概論》前后179頁,除了引言和結束語以外,一共四個章節(jié)的內容。中心部分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和“中國古代音樂史史料學”兩大部分構成。第一章正確的區(qū)分了音樂史和音樂史學,對于古代音樂史學的研究范圍、對象和目的、學科特點和研究方法、學習方法都有清晰的認識。第二章,主要介紹了歷史中出現(xiàn)的著作中對音樂的記載。第三章則介紹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史料的相關內容。最后一章“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研究現(xiàn)狀”,作者以始終關注音樂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視角,列舉了近二十年來音樂學術研究中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如燕樂二十八調研究、“敦煌樂譜”解譯、《樂記》美學思想分析等等,集中于樂律學、古譜解譯、曲調考證、音樂美學、外來音樂等幾個重要領域,每一部分都收集排列了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及其論文,其意義不容低估,即便從目錄檢索的角度而言,至少也為學界提供了一份了解我國音樂史學研究的重要學術信息與動態(tài),使人對研究現(xiàn)狀與最新成果一目了然。也對本學科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該書的特點與評價
從內容方面來說,《中國古代音樂史概論》的內容豐富,著作中所涉及的知識面十分的廣闊,但是有十分的精煉和見解,這足以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從語言的運用上面來說,作者并不擺學術的架子,不用讓專業(yè)人士都看懂的“專業(yè)術語”嚇人。中國古代音樂史直白的語言來敘述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閱讀過其他的基本中國古代音樂史著作,其內容是極其的晦澀難懂,但本書卻是完全不一樣的,語言的運用十分的簡單易懂,使讀者能饒有興趣的閱讀下去。
當然,《概論》一書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和補充之處。例如:在全書語境中,作者似乎都缺少對音樂考古的關注,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關照。古物發(fā)掘是說清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最有力的證據(jù),而中國音樂史就像是一條河,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則是河中之生物,是音樂系統(tǒng)循環(huán)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微小的不足并不能掩蓋《概論》的閃光點,作為晚輩后生,拜讀之后深感敬佩和慚愧。
結語:
鄭祖襄的《概論》一書既是“方法論”的指導,也是作者治史之功扎實、學術態(tài)度嚴謹?shù)捏w現(xiàn)。20世紀以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獲得了飛躍性進步,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和多樣,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和創(chuàng)新。但總體上看,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研究仍然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理論探討相對欠缺、對影響音樂發(fā)展諸因素的分析不夠,這都是今后音樂史學研究中應努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既要關注音樂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也要關注其他相關學科的發(fā)展情況。
參考文獻:
[1]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10).
[2]秦序.半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2):1-19
[3]米永盈,孔培培.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讀后感[J].音樂研究,2001(1):101-102.
[4]孔培培.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學習札記[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