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琤琤
摘 要:蘇童與魯迅這兩位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作家,卻對人的生存處境有著共同的關注。通過魯迅的《藥》與《孤獨者》,可以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解讀蘇童的《河岸》。同時對他們進行比較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三部小說中,作家對人生的荒誕與虛無所引發(fā)的哲學思考是貫穿了整個文章的。如果把魯迅對于個體生存處境的思考,放到對蘇童筆下人物生存處境的分析中去,會有太多的共通之處,他們的小說都表現(xiàn)出了人的生而痛苦,存在的荒誕,以及追尋的虛無。
關鍵詞:痛苦;虛無;追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2
一、人生而痛苦
無論是蘇童,亦或者魯迅,他們的人生似乎都充滿了太多的黑暗。魯迅的一生是坎坷的,少時家道中落,父親病重,遭人冷眼。成人之后,先是不滿于包辦的愛情,而后兄弟失合。再后來困于疾病長達數(shù)年,期間更是被無數(shù)不理解的人所指責。而蘇童亦是如此,自小家庭貧困,九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腎炎和并發(fā)性敗血癥,差點死掉。對于兒童來說,這種經(jīng)歷的影響是一輩子的。蘇童自己就曾說,“我相信托爾斯泰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作家寫來寫去,最終都要回到他的童年。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回顧從小到大的生活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自己對世界感觸最強烈,最文化的時期就是青少年時期?!盵1]因此對于他作品中出現(xiàn)的那些陰暗死亡的氣息,或許是他的一種寫作慣性??墒菬o論魯迅還是蘇童,他們都意識到了個體生存的這種痛苦性。
在《孤獨者》中,祖母辛苦一生,把魏連殳撫養(yǎng)長大,到臨死之前還惦念著魏連殳,她最后留下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2]一個女人,終其一生撫養(yǎng)了這樣的一個孩子,拋棄中間的心酸與孤獨,到最后也沒有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孩子,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悲慘的一件事情。而魏連殳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他是一個真正孤獨的人,他的孤獨只能通過長嚎來發(fā)泄,像一匹曠野里受傷的狼,在慘傷中夾雜了憤怒和悲哀。透過這篇小說來反觀蘇童的《河岸》,小說里面的主人公慧仙,庫東亮,庫文軒都是類似于魏連殳那樣的棄兒代表。他們的家庭從開始就不完整,男主人公庫文軒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身份認同。庫文軒開始被大眾認可為革命后人,是因為屁股上的魚形胎記,這種認可本身就是荒誕的。庫文軒的兒子庫東亮,是整部小說中最悲哀的一個人物,他有父母,可是卻沒有得到家庭之愛,反而是變態(tài)的管制和壓抑。他愛慧仙,可是心理上的障礙讓他永遠都不可能親口對慧仙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他原來是岸上的人,最后卻被告知失去了上岸的自由,永遠的漂流在船上。這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慧仙亦是人生而痛苦的代表人物。她在尋母失敗后,尋找權勢依附,結果被拋棄,而后妥協(xié)于現(xiàn)實嫁給他人。
二、他人即地獄
叔本華說,“這個世界只是‘地獄----在這里,人類既是被折磨者,同時又是折磨別人的魔鬼。”[3]每一個個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或多或少的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個體自身對歡樂與苦痛的感受有時候又是直接地來源于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對于這種關系又可以分為五個方面來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第一種關系是有些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第二種是有些人對待他人沒有憐憫與同情之心,對于他人所經(jīng)受的苦難,以一種“看客”的身份來加劇別人的痛苦。第三種是人與人之間的無形牽連,所謂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對這種關系最形象的表述。第四種是更為復雜的一種關系,有些人想要通過踐踏別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快樂,可是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這樣的做法,反而加劇了自己的痛苦。最后的一種關系是,有些人對于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會把期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并且通過變態(tài)般的管教,來達成自己的欲望。最后兩種關系都是典型的他人即地獄,彼此折磨的代表。
這五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都可以與魯迅和蘇童作品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起來。像是《藥》中的華老栓一家人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而對革命者夏瑜的生命絲毫不關心,就可以很好地說明第一種關系。對于第二種關系,在他們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xiàn)了太多這樣的人。《藥》中,夏瑜本來是一位有志青年,想要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甚至在牢獄中還不忘記勸牢頭造反,可是他的行為在民眾眼里卻是可笑的,甚至被別人當做瘋子。最后更是被殘忍地對待,在被慘遭殺害后,也變成了這些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逗影丁分羞@樣的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了,河與岸本身就是一組對立的詞。在小說中,岸上的人看不起河上的人,認為他們骯臟,下賤。然而河上的人卻有著美好的品質,他們勤勞而又有包容心,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人。反而岸上的人要更邪惡一點,他們冷漠,奸詐,欺軟怕硬,甚至當別人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會以落井下石的方式對其進行攻擊,而不是通過勸慰給他人帶去溫暖。
對于第三種相處模式,在《河岸》中,隨著庫文軒權勢的跌落,無論是喬麗敏,庫東亮,還是與庫文軒有過糾葛的那些女人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傷害。第四種模式,在魏連殳和喬麗敏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魏連殳為了“多活幾日”,被迫地去依附權貴,又因放不下自己內心的“堅守”,只能痛苦的活著。在活著的同時,改變了以往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他先前怕孩子們比孩子們見老子還怕,總是低聲下氣的。近來可也兩樣了,能說能鬧,我們的大良們也很喜歡和他玩,一有空,就到他的屋里去。他也用種種方法逗著玩;要他買東西,他就要孩子們裝一聲狗叫,或者磕一個響頭。[4]通過魏連殳態(tài)度的轉變,現(xiàn)在的這種與人相處的模式,就是第四種模式的真實寫照。最后的那種模式,是《河岸》中庫文軒與庫東亮關系的典型表現(xiàn)。庫文軒因為自己生活作風問題而被“流放”,因此在他看來性是一種邪惡的東西,絕不可以觸碰。因此他瘋了一般的監(jiān)管者庫東亮,不允許他有正常的生理反應,甚至不允許他把手放到被窩里睡覺。在這樣變態(tài)的壓制之下,庫東亮只想逃離這樣的關系,因此在小說中提到了庫東亮的多次奔跑。有一次甚至差一點跟著通往“幸?!钡谋丬囯x開,“五毛錢去幸福。到幸福去。那么好的地方,那么便宜,可惜我去不了”。[5]
三、永恒的幸福是虛無
對于幸福的追尋是每一個個體都會去做的事情??墒巧鐣械拇蟛糠秩巳匀恢皇峭A粼谧穼さ膶用嫔?,他們焦慮、彷徨、失望、痛苦,甚至有些人追尋到抑郁。其實幸福只是一瞬間的感受,當你用心體會的時候,你便得到了幸福。而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那種永恒的幸福,都是指向了虛無?!啊豆陋氄摺分械奈哼B殳從開始對孩子看法的轉變,到后來迫于生計,違心的做了杜師長的顧問,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尋找的那種理想社會的荒誕性。然而即使他做出了妥協(xié),他的內心仍然是抗拒的?;蛟S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如此荒誕的世界,因此他只能通過這樣的一種極端的方式來面對它。像他自己內心的獨白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我真的已經(jīng)失敗,──然而我勝利了。[6]同樣的在小說《河岸》里,也體現(xiàn)出了這種追尋的虛無性。而蘇童自己也說,《河岸》是一部尋找的小說,他們首先是尋找母親,這是一個共同點,其次是尋找身份,尋找家和鄉(xiāng)土,尋找愛,或者干脆說他們必須尋找天堂。其實所謂的尋找天堂就是虛無意義上的永恒幸福。庫文軒對母親的尋找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權勢尋找。至于庫東亮,則是最另類的幸福追尋者,是一種可憐的存在,他甚至連幻想幸福的權利都沒有。他深愛慧仙,每當他對慧仙抱有幻想的時候,對自己連說三聲“空屁”,那種強烈的生理反應便會蕩然無存,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戕害,自己都沒辦法救贖自己,自己設定了自己悲哀的人生,自己放棄了自己。
結語:
魯迅和蘇童,這兩位處在不同時代的作家,都因熱衷于探索人的靈魂而在某種程度上有了共鳴。他們的作品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人生存處境的思考,而且在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方面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某些方面,蘇童繼承了魯迅的傳統(tǒng),在繼承的同時,又開掘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長篇小說本來就包含的多一些,這也無可厚非。他們的作品結局通常都很慘烈,但是通過思考,我們又可以理解到作家通過作品,所傳達給我們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讓讀者們面對如此險惡的世界,仍然有生存下去的勇氣,仍然愛這個殘缺的世界。
注釋:
[1]蘇童,王宏圖:《南方的詩學》,漓江出版社2014:18.
[2][4][6]魯迅:《彷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00,122,117.
[3]阿.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14.
[5]蘇童:《河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