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此文系2015年度漯河市高效課堂研究項目“語文閑暇時間自主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研究”GXKT2015039)
摘 要:“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發(fā)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作為教師,應當把愛心給予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傳于學生,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能“自讀自悟”的最佳境界。本文著重闡述了在課堂教學、語文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笨梢姡淖儗W生的學習方式,已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薄敖逃淖罱K目的在于學生自學自勵?!弊鳛檎Z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成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現(xiàn)談談本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努力和嘗試。
一、課堂自主,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
1.勤動筆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邊閱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徐特立有一條寶貴的讀書經(jīng)驗: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在閱讀中強調(diào)圈、點、勾、畫的重要性,教師就要注意檢查、督促,以便學生養(yǎng)成習慣。我強調(diào)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guī)范了符號,指定了內(nèi)容。內(nèi)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nèi)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2.勤動手的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孩子無聲的老師。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要及時地查閱字典詞典,自己弄懂意思。這樣能避免讀錯、寫錯、望文生義等不良傾向。參考書為學生提供課文要點、創(chuàng)作背景、解答思路等,是學生自學的好幫手。
3.勤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
眾所周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訓練要有層次,即體現(xiàn)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比如在教《說“木葉”》時,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先問:為什么古詩中有單獨用“樹”或“葉”的,而沒有用“樹葉”的?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全文;再問:“木葉”的藝術特征是什么?接下來,引導學生讀深奧的句子。
4.勤動腦的習慣——培養(yǎng)質(zhì)疑習慣,注重自主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閑暇時間對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閑暇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要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知識,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時間,適時指導、點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1)鼓勵質(zhì)疑
有疑則有思,無疑則無思。大膽質(zhì)疑是學生自主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對此我是這樣做的: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協(xié)商的師生關系,淡化教師權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進行提問,如從標題上質(zhì)疑,從遣詞造句的妙處質(zhì)疑,從矛盾之處質(zhì)疑,從標點符號上質(zhì)疑,從寫作手法上質(zhì)疑等。
(2)自主探究釋疑
比質(zhì)疑更重要的是釋疑。一般性的問題,由中差生回答;思考性較強的問題,由優(yōu)等生回答;難點問題,采取討論法,全班式、小組式或鄰座式隨機應變。教師激發(fā)學生思考、發(fā)言、爭辯,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找出答案。
二、活動自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為了讓學生樂于學語文,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我多渠道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1.依據(jù)教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教材中教學內(nèi)容的承載體即課文,是教學活動的依托。合理使用教材,可以讓學生的各方面素質(zhì)在能充分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發(fā)展。
如《鴻門宴》的課堂上,學生對宴會情節(jié)的三起三落極感興趣,對劉邦的狡詐、巧舌如簧有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篇表演性極強的課文,我嘗試著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力求體現(xiàn)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①學生自主挑選合作伙伴,老師進行協(xié)調(diào)。讓學生在已有的文本體驗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加上表情、動作,補充對話,形成劇本。另外,增加故事情節(jié)想象:鴻門宴之后,劉邦和項羽各自表現(xiàn)……讓學生充分醞釀、大膽想象,并進行表演。②學生自主地進行角色講評,以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為據(jù),討論得十分激烈。③學生自主選擇活動的場景、道具,老師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顒忧敖o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活動時給予適時地點撥,活動后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小結不足之處,表揚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的學生,揚起了語文實踐活動的高潮。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及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yǎng)。光靠教材上的幾篇文章,要學生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播放科幻影片,讓學生描述精彩情節(jié);觀看音像作品,讓學生表演精彩片段;聽廣播,收聽新聞熱點,關心國家大事;根據(jù)電視媒體的語言形式,舉辦“焦點訪談”,學生擔任主持人、嘉賓及觀眾,討論熱點;課前“1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公益勞動、社會實踐、觀光旅游等,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些活動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感到知識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快樂,自然能“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不覺間成功將至。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教版).2005.
2.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單位:河南省舞陽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