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凌霖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
培養(yǎng)小學生計算能力,打開數(shù)學知識大門
?江蘇/金凌霖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貫穿整個小學教學的任務。計算能力,是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計算能力就好比是一把鑰匙,直接通向數(shù)學知識的大門。利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幫助小學生提高自己的數(shù)學水平和成績,更能夠減輕后期的教學負擔。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來談,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這便是興趣對探索的作用。當學生對一件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便會將精力放在這件事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小學生年齡幼小,接觸的事物也少,很容易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興趣。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牢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就此展開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虒W情境,或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來進行知識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計算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學習分數(shù)時,我用一個唐僧分西瓜的故事來引導小學生進行分數(shù)的計算:一天,天氣炎熱,唐僧的幾個徒兒都熱得受不了。他們師徒四人正好路過一片西瓜地,種瓜的老伯看他們又熱又累,就送了他們一個大西瓜。八戒見了西瓜,饞得口水都流了下來,他忙問師傅怎么分西瓜吃。唐僧說:“這個西瓜,八戒吃1/3,悟空吃剩下部分的1/2,其余悟凈吃,為師不熱,就不吃了。”八戒聽完,他想:猴哥吃1/2,而我才吃1/3,便說:“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蔽蚩照f:“我們分到的一樣多。”沙僧弄不明白了,便問師傅這是怎么回事?我將這個問題拋給班里的學生們,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討論這是為什么。利用一個小故事將學生的計算興趣激發(fā)出來,是一種最簡單不過的方法。相比于直接出題計算,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加溫和、人性化。出于對故事的興趣,同學們很快就得出答案:八戒吃這個西瓜的1/3,剩下2/3,孫悟空吃剩下的1/2,就等于吃了2/3的1/2,也就是一個西瓜的1/3,跟八戒吃的一樣多。
教學資源有很多種,教材、輔助材料、多媒體等等。事實上,錯題也是一種資源,雖然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被忽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但是錯題確實是一種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計算能力的好資源。在日常的學習中,養(yǎng)成收集錯題的習慣,可以幫助同學們隨時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尚存在缺陷。糾正這些錯題,有助于學生加深錯題印象,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中,做錯題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錯誤的原因有許多,知識技巧性的錯誤、粗心大意的錯誤等等,將一個個錯題收集并糾正,是高效進步的途徑之一。筆者建議,小學生每人都準備一個錯題筆記本,用于錯題的收集記錄和隨手翻閱。這樣一來,就可以時刻提醒自己,這樣的錯誤不要再犯。合理利用錯題資源,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習效率也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常犯的計算錯誤有這樣幾種。1.看錯符號,例如將20-5=看錯成20÷5,對付這樣的錯題,需要找對學生出錯的原因,以現(xiàn)實情境為基礎,讓學生主動參與,體會運算符號的不同。并讓學生抄完數(shù)算完后,再把每個數(shù)都對照一次。2.沒搞清楚運算順序,例如34-(16+8)先算減法,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種類型的錯誤,要進一步強調“加和減、乘和除是同級運算,在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算式里,都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口訣不熟練,例如32÷4=7等等,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進一步學生口算乘除法的練習,并要求沒算一道都要說出用那句口訣。每道錯題都是學生前進路上的石頭,要合理利用,將絆腳石變成向上的基石。
正所謂“熟能生巧”,只有堅持不懈的練習,才是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法寶。強化小學生計算能力訓練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計算能力對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是小學生必備的基礎能力。因此,想要強化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就必須要加強計算練習。計算能力包括口算能力、估算能力和筆算能力,這些能力都需要教師進行系統(tǒng)性的教學。
在強化計算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有很多,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計算,還要陪著學生進行計算練習。拿小數(shù)乘小數(shù)來說,教材重點組織學生探索筆算的方法,先告訴學生可以把豎式中的兩個小數(shù)都看成整數(shù)來計算,再結合直觀圖示討論,按整數(shù)相乘后怎樣才能得到原有的數(shù)?啟發(fā)學生理解,把兩個因數(shù)看成整數(shù),等于把原來兩個因數(shù)分別乘以10得到整數(shù),因數(shù)擴大100倍,積也就相應擴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來算式的積,應用整數(shù)相乘的積反過來除以100。學生知曉了計算方法后,需要進行多次反復練習才有效。這時,教師可以設計教學任務,每位學生要做多少道數(shù)學題之類的。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督促學生更快地進步。
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都是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缺乏的。相信依據(jù)上面提到的建議,加以不懈的堅持,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逐步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