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本質上來說其實是暗示教學法,如果能夠正確使用,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
關鍵詞: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中職語文教學;教學創(chuàng)新
中職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模式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致使目前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降低了教學的質量。
一、中職語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語文是我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必須課,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保證社會工作崗位對他們較高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的要求。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也將成績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考核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
主要問題有以下兩大類:第一,教學手段過于死板,教學的過程本來應該是師生間不斷進行互動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但現階段的中職語文教學中,老師占據著主體和絕對化的地位,教學模式不外乎就是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聽,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整個課堂毫無生氣,而且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幾乎不能消化吸收并將知識完全納為己用,毫無教學高質量可言。第二,教學觀念落后,由于中職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是社會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學校對學生的專業(yè)課比較重視,對于語文這樣的基礎課程就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老師也是一種得過且過的心理,這就導致在學生心目中形成語文并不重要的觀念,對于語文學習的目標就是應對考試,這就造成現在中職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局面。
二、潛移默化 潤物細無聲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中職生的學習基礎往往不夠牢固,對教材課文的理解較弱,但是中職語文的教材卻又與高中的語文教材有一定的契合,這就導致學生一開始就可能因為難度大而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而且教材中的長篇哲理性散文以及文言文,更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所以如何打消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恐懼,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是當今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
面對教學效果不理想,我們必須結合中職學生這一群體的年齡特點來采取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比如,老師可以通過設定一定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以《春江花月夜》一詩為例,由于學生對景色描寫場景的想象力不夠充分,不能很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這時候老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曲子,利用音樂將學生帶入一個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中,然后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中深情朗誦,慢慢進入一個深邃、清幽的意境,這樣的設定情境的方法不但能夠調動起來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利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謂一舉三得。
(二)拓展閱讀和啟發(fā)式教學并行
在課堂中學生往往不能積極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無論老師怎么啟發(fā),學生還是有所迷茫。究其原因不過就是課外積累過少,導致看課文時就像“霧里看花”,所以,老師可以根據課文的要求提前告訴同學相關讀物,鼓勵大家去多看,這樣等到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因為對背景都有了解,學生學習時也就不會迷茫,不知所措,而是根據老師的講解查漏補缺。比如在《致橡樹》一文中,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掌握“象征”和“意象”,老師可以在課前推薦大家一些相關的影視作品,或是詩歌讀物,等到老師再上課的時候,通過這些影視作品中的相應內容來啟發(fā)學生理解對應詩歌中的愛情觀,幫助學生將課本和生活聯系起來,引導歸納課文中詩人的愛情觀。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學生主導,教師引導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傳統的教學方法無論老師教的有多嗨,從學生自身而言都只是“紙上得來”,而在創(chuàng)新的教學法中學生通過分組分析討論亦或是情景模擬則是“躬行”。這樣其實在無形中改變了教學模式,由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變成了學生自主自發(fā)的去學習,這樣的教育效果必然比傳統教學方法強千倍萬倍。更不用說學生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學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的“不確定性”的知識,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小結
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主旨,改變了教學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能夠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較少的感受到教育者本身的意圖,這種含而不露的教學的方法在無形中調節(jié)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避免了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產生,尤其是對強調自我個性的中職學生而言,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使學生在無對抗的情況下無形中接受知識的熏陶,全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竇俊玲;中職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探究[J];語文學刊;2015(01):161-162.
[2]王秀林;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企業(yè)導報;2014(18):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