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花
摘 要:人教版數學新課程標準在編寫“解決問題”的內容中,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基礎,選擇更加開放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來進行思考。體現出數學教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特點。新課程的調整不僅僅是在學習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的改變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深受教育理念的影響。結合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并對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決問題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92-01
小學數學教學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素養(yǎng)。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本文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
1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
1.1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鍛煉學生的能力,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公,教師只是教學中的主導者和幫助者。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情況,要求學生強行記憶數學公式,強化訓練很多練習,結果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工具,對公式的運用很熟悉,但是過程和內容是怎樣得來的卻毫不知曉。有的老師甚至讓學生記住公式就是了,至于怎樣得來的,不要去管。
1.2 思維模式的固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對學生的培養(yǎng)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比較普遍,這樣就容易形成學生思維模式的固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很少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首先想到的是老師解決?,F在的課堂主要以考試考題為主來進行教學,解題思路的固定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死板,而且因為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思考問題不全面。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因為考高分而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由此忽略了教學中對學生解題策略和思路多樣化的培養(yǎng)。
例:A同學的鉛筆盒里有3支鉛筆、1塊橡皮擦,B同學的鉛筆盒里有5支鉛筆、2塊橡皮擦,C同學向A同學借走了1支鉛筆、1塊橡皮擦,請問A和B同學還剩多少塊橡皮擦呢?在這道題中A和B同學都有鉛筆、橡皮擦,但是C同學向A同學借走了1支鉛筆、1塊橡皮擦,大部分學生在看此題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去算C同學向A同學借走了鉛筆與橡皮擦后,A和B同學還剩多少支鉛筆和多少塊橡皮擦,由此可見,由于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而直接映射到了學生身上,從而導致學生思想的固化,所以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及培養(yǎng)學生學會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2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2.1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教材編排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中選擇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插圖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小學第一學段的插圖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意義和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價值。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的插圖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的插圖包括單元導圖、思考題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插圖,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圖片來展示生動形象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找出問題,并進行分析,得出運算方法,再通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生活智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改變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老師教,學生學。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手段有了一定的改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數學課堂教學顯得有了一定的活力。但是,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了摸索,認為小組合作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編入插圖的首要功能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一副或者一組圖片構建一個數學場景,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這些插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融入到生活場景中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在熟悉的數學場景中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通過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但是在生活場景圖的使用過程中仍然出現很多問題。插圖和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兩位數的加減法及口算方法的計算中,要求學生能夠讓數學知識來解決進位加法和減法,要能夠算出結果。教師可以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己去尋找答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討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將自己的學習結果在小組內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每個小組可以由一個同學來匯報學習結果,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出現更多的碰撞。解題思路和方法可能除了書本上的還有其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評價與矯正,引導學生拓展思維。
綜上所述,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還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設計各種活動,把教學目標分散到每一個小任務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是用文字進行描述,而大多數的數學規(guī)律和數學知識都是采用圖片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直觀的形象來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滲透,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影響而得到改變。數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進行體驗,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才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