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然 蒙苑寧 段冉 陳雅潔 劉艷峰 劉艷麗
【摘要】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對詞匯教學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開啟了詞匯教學的新篇章。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學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們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而提升英語技能的基礎則是掌握大量的英語詞匯,因此英語詞匯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原型范疇理論的形成為基礎,對原型范疇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研究,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原型范疇 大學英語 詞匯學習
一、引言
眾所周知,英語教學離不開詞匯教學,但詞匯教學不能強加硬灌給學生,那么如何有效實施英語詞匯教學也成為了近年來諸多語言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不僅要盡可能地擴大自身的詞匯量,還要牢記每個詞匯的意義,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僅是有印象,難以做到完全掌握。同時英語詞匯又在快速的增長中,現代英語的詞匯總量已經達到了200多萬,是世界上詞匯量最大的語言之一。近年來,國內許多語言研究者認為,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能夠指導英語詞匯教學。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這一理論也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并越來越受到當代英語教師的關注,逐漸將原型范疇理論運用到英語詞匯的教學中,從而提高了詞匯教學的質量。
二、原型范疇理論的形成
傳統的原型范疇理論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把唯理主義作為理論依據,認為范疇是要由充分的條件聯合定義的,某些事物如果具有相同的內在特征,那么他們則屬于同一范疇,范疇的界限是清晰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維特根斯坦通過對game的研究,論述了范疇邊緣的不確定性,同時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即范疇并沒有固定的明確邊界,隨著新事物的出現,其范圍是可以隨之擴大的。近幾十年來,家族相似性也在西方語言學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諸多語言學著作中都有其身影。直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Eleanor Rosch又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建立了原型范疇理論,即同一概念的范疇內的成員并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條件,但其需要一個能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員作為原型,與之接近的被稱作典型成員,反之缺少原型特征的則被稱為非典型成員。詞匯作為語言學中的一部分,是以多種形式并存且互相聯系的。詞匯以一種復雜且巨大的關系網存儲在學生們的記憶中,據此可推斷,原型范疇理論對英語詞匯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原型范疇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對以上原型范疇理論的理解和研究,得知原型范疇具有顯著的認知特點,能夠指導我們進行有效的詞匯教學。事實上,自原型范疇建立以來,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語言學的各個方面,從詞匯到句型再到語法,每一處都滲透著原型效應。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原型范疇理論,著重基本范疇領域詞匯的教學,以及多義詞和一詞多義等方面的教學,重視原型范疇構詞法的使用,注重隱喻教學,逐漸擴大詞匯教學。具體而言,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注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注重基本范疇詞匯的教學。英語學習中,使用頻率較高且構詞能力極強的詞匯被稱作基本范疇詞匯,其特點是音節(jié)的數量較少,詞型較為簡單,學生學起來也很容易記憶和掌握,這些詞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基本詞匯為原型,分析并講解其下位范疇的詞匯,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詞匯量的擴充,還能夠提高學生在寫作以及口語等方面的水平。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基本范疇詞匯,把其放在詞匯教學的首要位置,而一些抽象的范疇詞匯等都應該放在基本等級詞匯之后。反之,如果不注重基本詞匯的教學,只是一味盲目地追求偏詞和難詞,就會給閱讀和寫作帶來諸多教學問題,從而也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2.注重多義詞或一詞多義的詞義教學。多義詞或一詞多義,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詞具有彼此有聯系的不同意義。根據原型范疇理論,在一個詞的詞義中,有一個詞意是最基本的,其他的意義都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輻射和延伸出來的,從而也就形成了詞義的輻射范疇。Lakoff和Brugman以over一詞為例,解釋了多義詞意義之間的關系。一個多義詞的各種意義構成了一個意義范疇,每個意義之間并沒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它們卻以某種方式發(fā)生聯系,并有許多較為典型的成員構成。在英語的詞匯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只是簡述某個詞匯在一定語境的意義,忽略了講解詞的中心意義,從而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因此,在講解多義詞時,教師應重點講解原型意義,培養(yǎng)學生根據上下文推斷全文具體意義的能力,使其學會融會貫通,靈活使用詞匯。
3.注重對隱喻的教學。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隱喻思維能力也是隨著人的認知發(fā)展而產生變化的,屬于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尤其是認識抽象事物時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認知語言學家Lakoff將隱喻大概分為三類: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本體隱喻。人類首先認識自我,之后才會認識到周圍的事物,進而認識到較遠的事物,其次才開始認識抽象概念。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們認識的事物越來越多,那么范疇中的成員也會越來越多,這時人腦就會采用隱喻的方式,利用事物間的關聯性把語言的表達從一種概念投射到另一個概念中去,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認知性投射。教師如果在詞匯教學中從實體隱喻角度進行適應的講解,必定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隱喻,從而有利于學生的詞匯量掌握。
參考文獻:
[1]李莉文,任長蕙.大學英語詞匯習得及對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