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華
摘 要:一直以來在初中教學設計中,更多的側重于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但是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而新課改以來,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采取新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要求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今教學的主要任務。為此,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合作學習法
新課改以后,針對初中數(shù)學的教育,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對于其以后的發(fā)展都是很有好處的。結合新課改的這一特點誕生了很多新的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合作學習等。筆者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研究現(xiàn)以以下幾種教學方式為例進行探討,希望對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一、合作學習法
根據(jù)《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學習方式的說明,教師應該懂得: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是必要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應運而生。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應用這一教學方式呢?筆者認為應該分為以下幾點:
1.選擇合適的內容
開展合作學習時需要老師對所教授的知識有一定的選擇,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課程,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操作的可行性。
2.進行一定的設計
任何成熟的教學都需要一定的教學模式,這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這樣就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shù)學《中心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筆者在上課之前就讓學生去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是中心對稱圖形?
(2)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中心對稱圖形?
(3)這些中心對稱圖形之間有什么共同點?
通過這樣基本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這樣學生在授課之前也會克服畏難心理,更易于接受所講授的知識,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
3.正確合理的分組
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整體的教學效果,應該盡量照顧每一個學生。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忽視那些學得慢的同學,而這些同學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由于本身沒有優(yōu)勢,很多學生就不愿和其結成小組,這樣就會造成他們教育的缺失。為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措施,例如實行“一幫一”等活動,在分組的過程中盡量兼顧,讓學生互幫互助,這樣就做到了學習中的“一個也不能少”。
4.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
評價是合作學習的核心部分,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前,必須設計好合適的評價標準,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有利。
筆者認為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合作教學應該采用“鼓勵”的評價方式。例如,在合作學習中如果某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效果要高于其他的小組,對于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應加分;對那些小組內某個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鼓勵,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教師應該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其發(fā)表意見,進而促進他們學習,這樣就能減少組員間的能力差異,這對于整個班級的發(fā)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生活化教學
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學過程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因此,隨之誕生了以教學和生活相聯(lián)系的生活化教學這一新穎的教學方式。在運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除要遵循以上所談到的四點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會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實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去進行數(shù)學知識的傳授,這樣就能創(chuàng)立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課程。
2.在實際的生活中有很多應用數(shù)學的場景,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教學運用的實際性。在利用這一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拉近初中數(shù)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數(shù)學的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就會讓初中數(shù)學在生活中更加的具體化,從而使數(shù)學學習從抽象中抽離出來,學生在此過程中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更多地從生活情景出發(fā)。
3.初中數(shù)學知識決定很多問題的解法可能不止一種,這樣在傳統(tǒng)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教給學生傳統(tǒng)的解題思路,但是很多問題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就能很好地解決。在應用生活化這一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從生活情景出發(fā)設計解題思路,這樣在實際學習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從生活中受到啟發(fā),從而學到更好的解題方式。
三、課堂實驗教學
在數(shù)學課堂之上,在教授了基礎知識后,讓學生通過動手活動去學習知識,就是“課堂實驗”。教師可以針對課堂知識設計教學實驗,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動手實踐,這樣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知識,能夠讓學生更直觀獲取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筆者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在教授軸對稱的知識的時候,就在課前給學生準備了一些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等,這樣學生體會到軸對稱的特點,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
通過以上分析,在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中,要想使教學能夠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應用新的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過于形式化,其根本的教學出發(fā)點還是應該從課程的根本與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結合這一特性將教學方式與講授知識完美地結合,這樣,在實際課堂設計的時候才能真正提升授課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從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起自身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振杰.如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6(11).
[2]何積培.讓數(shù)學課插上一雙靈動的翅膀:數(shù)學課堂生活化小議[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