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筱 嚴秀英 張積家 董方虹
(1中國人民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 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 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 100872) (2延邊大學(xué)師范學(xué)院, 延邊大學(xué)民族教育研究所, 延吉 133000)
隱喻是一種借助于具體概念來表征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 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無形的、復(fù)雜的目標(biāo)域概念, 從而實現(xiàn)抽象思維(Lakoff & Johnson, 1980)。近年來, 心理學(xué)家選取了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典型的抽象概念(如數(shù)字、時間、道德、價值和人際情感等), 通過隱喻范式考察抽象概念與空間、溫度、重量等具體概念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證明隱喻是概念系統(tǒng)組織的基礎(chǔ)。
研究發(fā)現(xiàn), 道德、褒貶、情感和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與上/下、左/右、內(nèi)/外等空間概念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在語言中, 常使用高、低、上、下等空間方位詞描述人的道德, 如高尚、低賤、上品、下流等(藍純, 1999; 陳燕平, 2011)。在英語中也有類似表達,如high-minded, low-minded, on the up and up, down and dirty (Lakoff & Johnson, 1999)。研究發(fā)現(xiàn), 道德概念激活了垂直空間信息:道德詞呈現(xiàn)在空間的上方反應(yīng)快, 不道德詞呈現(xiàn)在空間的下方反應(yīng)快(Meier, Sellbom, &Wygant, 2007; 王锃, 魯忠義,2013)。社會地位高、權(quán)勢高的詞呈現(xiàn)在空間的上方加工得快, 社會地位低、權(quán)勢低的詞呈現(xiàn)在空間的下方加工得快(Giessner & Schubert, 2007; 許曉迪, 2010; Zanolie et al., 2012)。重量和溫度等在觸覺經(jīng)驗基礎(chǔ)上形成的具體概念也用于表征抽象概念,如“貴重”和“輕賤” (用重量表達價值概念)、“熱情”和“冷淡” (用溫度表達人際情感概念)。Schneider,Rutjens, Jostmann和Lakens (2011)發(fā)現(xiàn), 當(dāng)被試得知一本書重要時, 在重量評估時會出現(xiàn)高估。武悅、王愛平、蔣獎和古麗扎·伯克力(2013)考察了重量概念和權(quán)力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 發(fā)現(xiàn)二者可以相互啟動。Zhong和Leonardelli (2008)發(fā)現(xiàn), 在回憶一段社會拒斥的經(jīng)歷之后, 被試認為實驗室的溫度更加寒冷; 在回憶一段社會包容的經(jīng)歷之后, 被試認為實驗室的溫度更加溫暖。Inagaki和 Eisenberger(2013)利用腦成像技術(shù)證明社會溫暖和物理溫暖具有共同的神經(jīng)機制。
親屬詞是表征親屬關(guān)系的詞, 蘊含著豐富的遺傳、婚姻、社會和文化信息。親屬詞反映人類的認知模式, 有輩分、直系/旁系、同輩人中的年齡長幼、親屬性別、稱呼人的性別、親屬關(guān)系所從出的親屬的性別、血親/姻親、親屬關(guān)系所從出的親屬的生命狀況8個語義范疇(Kroeber, 1909)。研究發(fā)現(xiàn), 個體在加工親屬詞時激活了空間概念, 親屬詞所蘊含的輩分關(guān)系激活了垂直空間關(guān)系、長幼關(guān)系了激活左右空間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激活了內(nèi)/外空間關(guān)系(李惠娟, 張積家, 張瑞芯, 2014; 和秀梅, 張夏妮, 張積家, 肖二平, 王娟, 2015)。和秀梅等(2015)比較了漢族人與摩梭人的長幼概念, 發(fā)現(xiàn)兩個民族對親屬詞的左右空間隱喻存在著差異:左右位置不影響漢族人加工同輩的長、幼親屬詞, 摩梭人加工呈現(xiàn)在右的年幼親屬詞顯著快于加工呈現(xiàn)在左的年幼親屬詞。這表明, 在親屬詞加工中存在著部分的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但隱喻方式卻受各自的文化圖式影響。文化圖式是關(guān)于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 它以思維方式、價值觀、宗教信仰、民俗、生活方式等形式存在于人的頭腦中(呂佩臣, 2013)。本研究考察朝漢文化中親屬的長幼關(guān)系, 驗證文化圖式影響親屬詞語義加工的隱喻方式的結(jié)論, 并比較朝漢文化的長幼觀念。
在朝鮮語中, “?” (男稱哥哥)、“??” (女稱哥哥)、“??” (男稱姐姐)和“??” (女稱姐姐)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 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不論男女都叫“??”, 漢語對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依性別的不同有不同的稱謂——“弟弟”、“妹妹”。在稱呼同輩的年長者時, 朝鮮語對稱呼者的性別有所區(qū)分, 而在稱呼同輩的年幼者時, 就無區(qū)分(金受玄, 2011; 李香林, 2012)。中國朝鮮族的丈夫稱呼妻子的哥哥、姐姐時, 不采用“從他親屬稱謂”, 他們依據(jù)自己的年齡而非妻子的年齡與被稱呼者對比, 使用不同的稱呼語。朝鮮語的同輩年長親屬稱謂比漢語更加細化,同輩年幼親屬稱謂比漢語更加簡化。社會語言學(xué)認為, 性別和社會地位影響語言表達。社會地位越高,受關(guān)注的程度越高, 詞匯就越細化, 詞匯量就越多。研究者推論, 朝鮮語的兄、姐稱謂比漢語更加細化, 弟、妹稱謂更加簡化, 這是因為中國朝鮮族人的“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比漢族人更強(李玄玉,2002; 齊曉峰, 2008)。
由朝鮮語和漢語的同輩親屬稱謂的差異推論中國朝鮮族人的“長幼有序”的觀念強于漢族人有一定道理, 但不一定完全可靠。漢族人的長幼有序的觀念也由來已久。“五倫”是古代漢族人最基本的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guān)系的行為準(zhǔn)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長幼有序即老少有尊卑之序, 哥哥要時刻想著弟弟, 對弟弟關(guān)懷備至; 弟弟從小到大有哥哥照顧, 恩情不能忘懷, 因而要敬重哥哥??梢? 漢族人亦具有很強的長幼觀念。漢族人自古以來都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長幼意識。在古代兒童讀物《三字經(jīng)》中, 就有“弟于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的表達。在現(xiàn)代,父母也經(jīng)常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因此, 漢族人的長幼觀念也不可謂不強, 僅從平輩親屬詞的數(shù)量差異推論中國朝鮮族的“長幼有序”的觀念比漢族更強, 不能夠令人信服。本研究擬從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入手, 通過實驗法比較中國朝鮮族和漢族人的長幼觀念, 以驗證已有的“中國朝鮮族人的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比漢族人更強”的推論是否可靠。
和秀梅等(2015)發(fā)現(xiàn), 在漢族人與摩梭人的親屬詞語義加工中存在著長幼關(guān)系的左右空間隱喻??紤]到“長幼有序”是指年長者與年幼者的尊卑關(guān)系, 故采用李惠娟等(2014)考察羌族親屬詞輩分關(guān)系時使用的垂直空間隱喻范式。親屬詞蘊含的輩分關(guān)系激活了垂直空間關(guān)系, 高輩分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上方加工得快, 低輩分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下方加工得快。這種垂直空間隱喻效應(yīng)的基礎(chǔ)是高輩分親屬詞映射高權(quán)勢、社會地位高、受尊重等態(tài)度, 低輩分親屬詞映射弱勢、社會等級低、需要照顧等態(tài)度?!伴L幼有序”是一種等級觀念, 兄弟之間雖然平輩, 弟弟卻比哥哥年幼, 必須服從、尊敬哥哥。因此, 在長幼觀念強的社會中, 平輩年長親屬詞映射社會地位高、受尊重等態(tài)度, 平輩年幼親屬詞映射社會等級低、需要照顧等態(tài)度。本研究擬探討平輩親屬詞蘊含的長幼關(guān)系是否能夠激活垂直空間隱喻, 使得平輩年長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上方加工得快,平輩年幼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下方加工得快。
一個抽象概念可以由多個具體概念來表征, 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隱喻形式, 共同儲存在個體的長時記憶中(Torralbo, Santiago, & Lupiá?ez, 2006)。社會地位高低、權(quán)力大小既可以映射到垂直空間概念上,也可以映射到重量概念上(武悅等, 2013)。已有研究探討了在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空間概念的激活, 重量概念在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是否被激活?在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是否存在著重量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擬采用平輩親屬詞為材料, 考察親屬概念和重量概念的關(guān)系。如果平輩年長親屬詞與“重”的概念相互啟動, 平輩年幼親屬詞與“輕”的概念相互啟動,就說明親屬概念與重量概念之間存在著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因此, 本研究同時考察平輩親屬詞的垂直空間隱喻和輕重隱喻, 二者相互補充, 共同反映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激活尊卑概念的情況, 以期更為系統(tǒng)地比較中國朝鮮族和漢族的長幼意識強度。
30名中國朝鮮族大學(xué)生, 男 13名, 女 17名,平均年齡為20.30 ± 1.51歲, 右利手, 出生于中國朝鮮族家庭, 從小學(xué)到高中均就讀于中國朝鮮族學(xué)校。
2(親屬詞類型:平輩年長親屬詞/平輩年幼親屬詞)×2(刺激呈現(xiàn)位置:上方/下方)被試內(nèi)設(shè)計。
t
(1, 28)=0.68,p
> 0.05。平輩年長親屬詞和平輩年幼親屬詞的平均字母數(shù)(7.39 vs.8.67)差異不顯著,t
(1, 28)=0.84,p
> 0.05。平輩年長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上方、平輩年幼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為年齡位置隱喻一致條件, 反之為年齡位置隱喻不一致條件, 每個詞分別在屏幕上、下方各出現(xiàn)一次。30個異輩朝鮮語親屬詞作為填充材料。采用E-Prime系統(tǒng)編程, 用奔騰4型計算機呈現(xiàn)材料。詞語呈現(xiàn)在計算機屏幕的50%、25% (x, y)或50%、75% (x, y)處。被試端坐在計算機前, 左手的食指放在F鍵上, 右手的食指放在J鍵上。首先在計算機屏幕的中央呈現(xiàn)“+”注視點 500 ms, 接著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呈現(xiàn)親屬詞, 要求被試判斷親屬詞的性別:如果是女性就按F鍵, 如果是男性就按J鍵。被試間平衡按鍵的規(guī)定。被試按鍵以后, 詞語消失, 空屏800 ms以后, 進行下一次試驗。計算機自動記錄被試的反應(yīng)時和反應(yīng)正誤, 計時單位為ms, 誤差為±1 ms。實驗包括60次正式試驗, 60次填充試驗, 實驗材料呈現(xiàn)順序隨機化。在正式實驗之前, 用非實驗材料進行了6次練習(xí)。
M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分析, 結(jié)果見表1。表1 中國朝鮮族人對平輩親屬詞性別判斷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親屬詞類型的主效應(yīng)顯著,F
(1, 25)=46.82,p
< 0.001, η=0.65,F
(1, 28)=39.67,p
< 0.001, η=0.59。被試對年長親屬詞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對平輩年幼親屬詞的反應(yīng)時; 呈現(xiàn)位置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 25)=2.43,p >
0.05,F
(1, 28)=3.02,p >
0.05; 親屬詞類型與刺激呈現(xiàn)位置的交互作用顯著,F
(1, 25)=5.68,p <
0.05, η=0.19,F
(1, 28)=6.27,p
< 0.05, η=0.21。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 年長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和下方的反應(yīng)時無顯著差異,F
(1, 25)=0.01,p >
0.05,F
(1, 28)=0.24,p >
0.05; 年幼親屬詞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F
(1, 25)=5.58,p
< 0.05,F
(1, 28)=4.02,p
< 0.05。實驗 1a表明, 中國朝鮮族對平輩年幼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比出現(xiàn)在屏幕上方加工得快, 對平輩年長親屬詞的加工則不受呈現(xiàn)位置影響, 說明在中國朝鮮族對平輩親屬詞的加工中存在著部分的上下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平輩年幼親屬詞的加工激活了“下”的空間概念。然而, 對平輩年長親屬詞的加工卻不受呈現(xiàn)位置影響, 未出現(xiàn)年齡位置一致性效應(yīng)。究其原因, 是中國朝鮮族的根深蒂固的敬長觀念削弱了平輩年長親屬詞的上下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中國朝鮮族人在初次見面時, 需要仔細審視對方的名片, 比較彼此的年齡之后才開始說話。如果無法比較雙方的年齡, 為了慎重起見, 雙方都使用敬語,日后確定了雙方的長幼關(guān)系之后, 才開始分別使用敬語和非敬語。年輕人與年長者打交道, 需要表示應(yīng)有的禮節(jié), 無論認識與否, 都要讓座、讓道、使用敬語、使用謙恭的姿勢; 年長者則要表現(xiàn)出尊嚴,對看不順眼的事可以直接指斥(孔潤常, 2006)。長幼有序的規(guī)則在中國朝鮮族人的交往中被嚴格地遵守著, 誰要是“沒大沒小”, 就會被看成是粗俗無禮之輩。長幼有序的觀念使得中國朝鮮族人對年長者的敏感度高于對年幼者的敏感度, 因而在加工親屬詞時, 平輩年長親屬詞無論呈現(xiàn)在屏幕上方還是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 被試的反應(yīng)時都顯著快于對平輩年幼親屬詞的反應(yīng)時。
30名漢族大學(xué)生, 男12名, 女18名, 平均年齡 19.67 ± 2.01 歲, 右利手。
同實驗1a。
t
(1, 23)=0.66,p
> 0.05。24個異輩漢語親屬詞為填充材料。實驗程序同實驗1a。M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分析, 結(jié)果見表2。表2 漢族人對平輩親屬詞性別判斷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親屬詞類型的主效應(yīng)被試分析邊緣顯著,F
(1, 26)=3.43,p=
0.07, η=0.12; 項目分析不顯著,F
(1, 22)=2.23,p>
0.05。刺激呈現(xiàn)位置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 26)=0.82,p >
0.05,F
(1, 22)=1.31,p >
0.05; 親屬詞類型與呈現(xiàn)位置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F
(1, 26)=13.67,p <
0.001, η=0.35,F
(1, 22)=10.58,p <
0.05, η=0.28。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 年長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F
(1, 26)=9.43,p <
0.001,F
(1, 22)=7.96,p <
0.05; 年幼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F
(1, 26)=4.25,p <
0.05,F
(1, 22)=3.86,p <
0.05。實驗 1b表明, 漢族人在加工平輩親屬詞時出現(xiàn)了完整的年齡位置一致性效應(yīng), 說明漢語親屬詞的長幼與空間的上下之間具有映射關(guān)系。和秀梅等(2015)考察了漢族人的長幼意識, 發(fā)現(xiàn)漢族人在平輩親屬詞加工中不存在左右空間隱喻。研究發(fā)現(xiàn),左右概念映射數(shù)字的大小、時間的先后、數(shù)量的多少(鄧遠洪, 2009), 但左右概念主要和順序概念相聯(lián)系, “次要在左, 重要在右”的聯(lián)系不如“過去在左,未來在右”的聯(lián)系緊密。上下概念映射尊卑、權(quán)勢、褒貶等概念(藍純, 1999; 徐慧, 2011), 社會地位高、權(quán)力大、重要與“上”相聯(lián)系, 社會地位低、權(quán)力小、次要與“下”相聯(lián)系, “重要在上, 次要在下”的聯(lián)系比“次要在左, 重要在右”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伴L幼有序”是等級觀念, 年長者的地位高、受尊重、重要,年幼者的地位低、受照顧、不夠重要, 因為重要性與“上/下”的聯(lián)系比與“左/右”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所以, 采用上下空間隱喻范式考察平輩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更為合適。實驗1b與和秀梅等(2015)的結(jié)果的差異說明, 上下空間隱喻范式比左右空間隱喻范式對考察長幼意識考察更加敏感, 漢族人對平輩親屬詞加工不存在左右空間隱喻, 卻存在上下空間隱喻, 說明在現(xiàn)代漢族人思想中還存留著長幼有序的觀念。古代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傳統(tǒng)社會以“孝”為核心, 以長幼秩序為基礎(chǔ), 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套禮儀行為規(guī)范。從兩千多年前的《禮記》到宋代朱熹的《小學(xué)》, 再到后世的《弟子規(guī)》, 均是長者用來規(guī)范幼者行為舉止的文本(韓鼎贏,2013)。雖然由于西方平等、自由觀念的輸入及計劃生育的實施, 使得漢族的年輕人尤其是獨生子女的“長幼有序”的觀念有所淡化, 但是, 這種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意識并未完全消失, 尚保留在漢族人的頭腦中。
30名中國朝鮮族大學(xué)生, 男 16名, 女 14名,平均年齡為 21.20 ± 1.78歲, 右利手, 出生于中國朝鮮族家庭, 小學(xué)、初中、高中均就讀于中國朝鮮族學(xué)校。
2(親屬詞對關(guān)系:左大右小/左小右大)×2(天平傾斜方向:左重右輕/左輕右重)被試內(nèi)設(shè)計。
為防止性別和親屬親密程度影響年齡效應(yīng), 選取同性別的平輩親屬詞為材料, 對實驗 1a的朝鮮語平輩親屬詞組合, 得到 12對平輩親屬詞, 包括“?–???” (哥哥?弟弟)等詞對, 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兩個版本。
為了探測親屬詞長幼概念的輕重隱喻, 選取托盤天平、網(wǎng)球和鉛球圖片作為實驗材料, 鉛球置于左邊托盤、網(wǎng)球置于右邊托盤為“左重右輕”條件,網(wǎng)球置于左邊托盤、鉛球置于右邊托盤為“左輕右重”條件。實驗任務(wù)是判斷天平傾斜的方向, 親屬詞對關(guān)系為“左大右小”與天平傾斜方向為“左重右輕”、親屬詞對關(guān)系為“左小右大”和天平傾斜方向為“左輕右重”是隱喻一致條件, 親屬詞對關(guān)系為“左大右小”和天平傾斜方向為“左輕右重”、親屬詞對關(guān)系為“左小右大”和天平傾斜方向為“左重右輕”是隱喻不一致條件。
采用E-Prime系統(tǒng)編程。采用奔騰4型計算機呈現(xiàn)材料。兩個詞語分別呈現(xiàn)在屏幕的25%、50%(x, y)或75%、50% (x, y)處。被試端坐在計算機前,左手食指放在F鍵上, 右手食指放在J鍵上。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注視點 500 ms, 接著在屏幕上呈現(xiàn)親屬詞對, 1000 ms后詞語消失, 空屏200 ms,屏幕上出現(xiàn)托盤天平, 要求判斷天平傾斜方向, 向左傾斜按“F”鍵, 向右傾斜按“J”鍵, 空屏 800 ms后進行下一次試驗。在正式實驗前, 用非實驗材料進行了6次練習(xí)。實驗包括48次試驗, 材料呈現(xiàn)順序隨機化。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2a流程圖(親屬詞對的關(guān)系為“左大右小”、天平傾斜方向為“左重右輕”)
M
±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分析, 結(jié)果見表3。表3 親屬詞對啟動下中國朝鮮族人對天平傾斜方向判斷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親屬詞對關(guān)系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 26)=1.37,p >
0.05,F
(1,46)=1.54,p >
0.05; 天平傾斜方向的主效應(yīng)顯著,F
(1, 26)=7.16,p <
0.01, η=0.22,F
(1, 46)=9.04,p <
0.001, η=0.36。被試判斷“左輕右重”的天平傾斜方向顯著快于判斷“左重右輕”的天平傾斜方向; 親屬詞對關(guān)系和天平傾斜方向的交互作用顯著,F
(1, 26)=8.89,p <
0.01, η=0.26,F
(1, 46)=7.45,p <
0.05, η=0.21。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 對“左重右輕”的天平傾斜方向, “左大右小”親屬詞對啟動時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左小右大”親屬詞對啟動時,F
(1, 26)=5.09,p <
0.05,F
(1, 46)=6.32,p <
0.05;對“左輕右重”的天平傾斜方向, 兩種啟動條件下的反應(yīng)時差異不顯著,F
(1, 26)=1.08,p >
0.05,F
(1, 46)=0.96,p
> 0.05。實驗2a顯示, “左大右小”的朝鮮語親屬詞對啟動促進了中國朝鮮族人對“左重右輕”的天平傾斜方向的判斷, 出現(xiàn)了重量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表明在朝鮮語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激活了重量概念, 存在著“年齡大?重, 年齡小?輕”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實驗 1a證明, 平輩年幼親屬詞的語義加工激活了中國朝鮮族人“下”的概念, 出現(xiàn)了“年齡小?下”的空間隱喻一致效應(yīng); 實驗2a證明, 長幼概念激活了中國朝鮮族被試的輕重概念, 出現(xiàn)了“年齡大?重, 年齡小?輕”的重量隱喻一致效應(yīng)。兩個實驗的結(jié)果一致, 說明中國朝鮮族人的確具有“年長者地位高、重要, 年幼者地位低、次要”的長幼等級觀念。
30名漢族大學(xué)生, 男10名, 女20名, 平均年齡 18.87 ± 2.45 歲, 右利手。
同實驗2a。
組合實驗 1b中的漢語平輩親屬詞, 得到了 12對平輩親屬詞對, 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兩個版本。程序同實驗2a。
M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分析, 結(jié)果見表4。表4 親屬詞對啟動下漢族人對天平傾斜方向判斷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親屬詞對關(guān)系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 27)=0.07,p >
0.05,F
(1,46)=1.03,p >
0.05。天平傾斜方向的主效應(yīng)顯著,F
(1, 27)=4.74,p <
0.05, η=0.15,F
(1, 46)=3.69,p <
0.05, η=0.13。判斷“左輕右重”的天平傾斜方向顯著快于判斷“左重右輕”的天平傾斜方向,這可能是由于被試的右利手所致。親屬詞對關(guān)系與天平傾斜方向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
(1, 27)=0.08,p >
0.05,F
(1, 46)=0.07,p >
0.05。實驗 2b顯示, 漢語親屬詞對關(guān)系對天平傾斜方向判斷無影響, 并未出現(xiàn)重量隱喻一致效應(yīng), 表明重量概念在漢語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并未激活, 親屬詞的長幼概念和輕重概念之間并無對應(yīng)關(guān)系。結(jié)合實驗1b的結(jié)果可知, 漢語平輩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激活了上下空間概念, 不能激活輕重概念。朝鮮語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既部分地激活了上下概念, 也激活了輕重概念, 表明中國朝鮮族人的長幼觀念強于漢族, 證實了李玄玉(2002)和齊曉峰(2008)的觀點。
武悅等人(2013)研究表明, 權(quán)力概念和重量概念能夠互相啟動。重量概念是否可以啟動長幼概念、影響親屬詞的語義加工?實驗3將考察重量概念對親屬詞語義加工的影響。
同實驗2a。
2(天平傾斜方向:左重右輕/左輕右重)×2(親屬詞對關(guān)系:左大右小/左小右大)被試內(nèi)設(shè)計。
基本上同實驗 2a, 不同之處是以天平圖片為啟動刺激, 親屬詞對為目標(biāo)刺激, 任務(wù)是比較親屬詞的長幼。實驗程序基本同實驗2a, 啟動刺激的呈現(xiàn)時間為250 ms。見圖2。
圖2 實驗3a流程圖(天平傾斜方向為“左重右輕”、親屬詞對關(guān)系為“左大右小”)
M
±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做分析, 結(jié)果見表5。表5 不同天平傾斜方向啟動下朝鮮語親屬詞對長幼比較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只有親屬詞對關(guān)系與天平傾斜方向的交互作用顯著,F
(1, 27)=4.41,p <
0.05, η=0.14,F
(1, 46)=5.37,p <
0.05,η=0.20。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 對“左大右小”的親屬詞對, “左重右輕”天平傾斜方向啟動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左輕右重”天平傾斜方向啟動,F
(1, 27)=5.22,p <
0.05,F
(1, 46)=7.04,p <
0.05; 對“左小右大”親屬詞對, 兩種啟動條件的反應(yīng)時差異不顯著,F
(1, 27)=0.66,p >
0.05,F
(1, 46)=0.85,p >
0.05。其余的主效應(yīng)均不顯著,p
s>
0.05。實驗3a顯示, “左重右輕”天平傾斜方向促進了中國朝鮮族被試對“左大右小”的朝鮮語親屬詞對的語義加工, 表明重量加工激活了長幼概念?!白笮∮掖蟆钡挠H屬詞對在“左輕右重”天平傾斜方向啟動下的反應(yīng)時短于在“左重右輕”天平傾斜方向啟動下, 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結(jié)合實驗 2a和實驗3a的結(jié)果, 說明對中國朝鮮族人而言, 親屬詞對隱含的長幼概念和重量概念之間能夠相互啟動, “左大右小”的親屬詞對促進了中國朝鮮族被試對“左重右輕”天平傾斜方向的判斷, “左重右輕”天平傾斜方向也促進了中國朝鮮族被試對“左大右小”的親屬詞對的判斷。
同實驗2b。
同實驗3a。
材料同實驗2b, 程序同實驗3a。
M
± 2.5SD
之外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被試的錯誤率低且分布均勻, 故不做分析。結(jié)果見表6。表6 不同天平傾斜方向啟動下漢語親屬詞對長幼比較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反應(yīng)時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表明, 各種主效應(yīng)和交互作用均不顯著,p
s>
0.05。實驗3b和實驗2b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 說明漢族被試比較漢語親屬詞對的長幼不受天平傾斜方向影響, 說明重量概念未啟動漢語平輩親屬詞的長幼概念。
“長幼有序”是約束兄弟姐妹之間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王穎, 2016)。平輩親屬之間雖然輩分相同, 年齡相近, 但年長者和年幼者處于不同的地位, 言行舉止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年幼者與年長者交往時尤其要注意言行, 否則會被視為粗魯無禮之輩。所以,平輩年長者和平輩年幼者不僅有出生順序和年齡的差異, 還有社會地位和行為方式的差異。研究表明, 親屬詞蘊含的輩分概念激活了垂直空間關(guān)系,高輩分親屬詞隱含權(quán)威、強勢、社會地位高、令人敬重等態(tài)度, 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反應(yīng)快; 低輩分親屬詞隱含微小、弱勢、社會地位低、需要照顧等態(tài)度, 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反應(yīng)快(李惠娟 等, 2014;和秀梅 等, 2015)。平輩年長者與平輩年幼者的關(guān)系和高輩分者與低輩分者的關(guān)系相似, 都存在著年齡、社會地位和權(quán)威性的差異。實驗1發(fā)現(xiàn), 對中國朝鮮族被試而言, 平輩年長親屬詞無論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還是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被試的反應(yīng)均快,平輩年幼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反應(yīng)快; 對漢族被試而言, 平輩年長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上方反應(yīng)快, 平輩年幼親屬詞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反應(yīng)快。這表明, 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激活了垂直空間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平輩年長親屬和平輩年幼親屬在社會地位、權(quán)威、重要性上的差異。
和秀梅等(2015)利用左右空間隱喻范式考察了平輩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 在漢族被試中未發(fā)現(xiàn)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實驗 1b采用上下空間隱喻范式,發(fā)現(xiàn)漢族被試在加工平輩親屬詞時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兩個研究結(jié)果差異的原因是長幼概念與“上/下”的聯(lián)系強于與“左/右”的聯(lián)系。一個抽象概念可以由多個具體概念來表征, 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隱喻, 共同儲存在長時記憶中, 但各種隱喻表征的強度是有差別的(Torralbo & Lupiá?ez, 2006)。有研究者將“上/下”隱喻的意義總結(jié)為:好為上, 差為下;多為上, 少為下; 時間早為上, 時間晚為下; 社會地位高為上, 社會地位低為下(藍純, 1999; 徐慧,2011; Lakens, 2012); 將“左/右”概念隱喻的意義歸結(jié)為:數(shù)量多為右, 數(shù)量少為左; 地位重要為右,地位次要為左; 時間多為右, 時間少為左; 理想狀態(tài)為右, 不理想狀態(tài)為左(鄧遠洪, 2009; Casasanto,2009; Casasanto, & Chrysikou, 2011)??梢? 尊卑(社會地位高低)既可以由“上/下”概念來表征, 也可以由“左/右”概念來表征, 但二者的表征強度不同。例如, 在現(xiàn)代漢語中, 人們使用“上下級”來表示處于不同級別的職位關(guān)系; 在企業(yè)結(jié)構(gòu)圖中, 也用“上/下”表示不同的等級職位, 平級的職位處于同一排, 較少區(qū)分左與右。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 尊卑概念的“上/下”表征強于“左/右”表征。長幼觀念是一種尊卑觀念, 因此, 在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對“上/下”概念的激活程度高于對“左/右”概念的激活,因而更容易出現(xiàn)上下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以往對親屬詞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屬詞的空間隱喻(“上/下”、“左/右”、“內(nèi)/外”)上。本研究首次考察了親屬詞的重量隱喻, 發(fā)現(xiàn)平輩親屬詞隱含的長幼概念激活了重量概念。研究證實, 重要性的概念根植于人的重量知覺之中, 重量和重要性的概念可以相互激活(Chandler, Reinhard, & Sehwarz,2012; Schneider et al., 2011)。武悅等人(2013)對權(quán)力和重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 高權(quán)力詞和低權(quán)力詞在同時出現(xiàn)時(如“經(jīng)理”和“職員”), 前者激活了“重”的知覺, 后者激活了“輕”的知覺。實驗2a表明, “左大右小”的親屬詞對促進了中國朝鮮族人對“左重右輕”的天平的判斷, 出現(xiàn)了重量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表明對朝鮮語平輩親屬詞對的加工激活了重量概念, 存在著“年齡大?重, 年齡小?輕”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實驗3a表明, “左重右輕”的天平傾斜方向促進了對“左大右小”的朝鮮語親屬詞對的加工, 表明對重量概念的加工激活了長幼概念。這說明, 朝鮮語平輩年長親屬詞和平輩年幼親屬詞與“重”和“輕”的知覺之間存在著對應(yīng)關(guān)系, 體現(xiàn)了平輩年長親屬在重要性和權(quán)力上要高于平輩年幼親屬。平輩親屬詞的重量隱喻進一步證實了在朝鮮語平輩親屬詞中蘊含著“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 年長者的地位高、權(quán)力大、重要性高, 對應(yīng)于“上”和“重”, 年幼者的地位低、權(quán)力小、重要性低, 對應(yīng)于“下”和“輕”。
在實驗1中, 中國朝鮮族被試在加工朝鮮語平輩親屬詞時出現(xiàn)了部分的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漢族被試在加工漢語平輩親屬詞時出現(xiàn)了完整的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說明兩個民族都存在著“長在上, 幼在下”的尊卑意識。但是, 實驗1a和實驗1b的結(jié)果不完全相同, 中國朝鮮族人對年長親屬詞的反應(yīng)更快, 即使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下方, 也快于對年幼親屬詞的反應(yīng), 說明中國朝鮮族人對平輩年長親屬詞的敏感度高于對平輩年幼親屬詞的敏感度; 漢族人未出現(xiàn)平輩年長親屬詞的反應(yīng)優(yōu)勢, 對兩類親屬詞的敏感度相當(dāng)?!伴L幼有序”是處理同輩人關(guān)系的行為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 它對長幼雙方的行為都做出了規(guī)定, 但更多地強調(diào)年幼者要如何尊敬、順從年長者。例如, 儒家強調(diào)“孝”與“悌”。《說文》:“孝,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 從子, 子承老也?!薄靶ⅰ钡谋疽馐莾号袨椴荒苓`背父母、長輩的心愿?!墩f文》:“悌, 善兄弟也。”“悌”的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弟子規(guī)》中有:“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因此, 為了遵守“長幼有序”的規(guī)則, 個體必須對身邊的年長者保持關(guān)注, 對年幼者則不必太過于關(guān)注。中國朝鮮族人對平輩年長親屬詞的敏感性高于對平輩年幼親屬詞, 符合“長幼有序”的行為規(guī)則; 漢族人未對平輩年長親屬詞表現(xiàn)出更高的敏感性, 說明漢族人對“長幼有序”規(guī)則的踐行要弱于中國朝鮮族人。劉玉梅(2012)對在京中國朝鮮族的育兒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朝鮮族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強調(diào)尊重長輩(包括平輩年長者)的品德。一位中國朝鮮族母親說:“在北京, 人們不鼓勵對年長者的尊重。年齡比自己大的人, 你可以直接稱呼他的名字, 而在我家里, 你就不能這么叫, 你必須顯示出你的禮貌, 否則會令你的父母丟臉?!庇纱丝梢? 中國朝鮮族人對敬長行為的重視度要高于漢族人, “長幼有序”是中國朝鮮族為人的基本準(zhǔn)則, 不可逾越, 這種秩序?qū)ΜF(xiàn)代漢族人而言是訴諸于個體的自覺, 不是必須遵守的。
中國朝鮮族和漢族的敬長意識差別在平輩親屬詞的重量隱喻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在實驗2和實驗3中, 朝鮮語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與重量概念互相啟動, 漢語親屬詞蘊含的長幼概念與重量概念之間卻無啟動效應(yīng)。中國朝鮮族人把平輩年長親屬詞與“重”聯(lián)系在一起, 把平輩年幼親屬詞與“輕”聯(lián)系在一起, 這是由中國朝鮮族重視“長幼有序”的文化決定的。平輩的年長親屬詞和年幼親屬詞在當(dāng)代漢族人眼里卻并無“輕”、“重”之分, 這是由于漢族社會的文化變遷所致。漢族在古代一直重視“兄友弟恭”的長幼倫理, 但是, 由于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 加之長期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 使得現(xiàn)代的漢族年輕人缺乏與兄弟姐妹交往的經(jīng)歷, 長幼意識相對淡漠(韓鼎贏, 2013)。研究表明, 文化環(huán)境決定親屬文化圖式, 親屬文化圖式影響親屬詞的隱喻方式(和秀梅 等, 2015)。中國朝鮮族把長幼秩序作為禮貌的基礎(chǔ), 現(xiàn)代漢族人的長幼意識相對淡漠,除了對長兄有著特殊的尊重(如“長兄如父, 老嫂比母”)外, 對其他同輩人更多地強調(diào)平等(如“我們都是一條板凳上的人”)。朝漢兩個民族具有不同的長幼文化, 文化的差異導(dǎo)致親屬文化圖式的差異, 進而引起了親屬詞的空間隱喻和重量隱喻的差異。
中國朝鮮族人的根深蒂固的長幼有序觀念源自于教養(yǎng)和敬語的使用。在生活中, 中國朝鮮族的父母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子女尊敬長輩的品德, 要求子女“見到長者鞠躬問好, 主動給長者讓座, 長者離開起身相送”, 等等。子女如果不遵守這些規(guī)范, 會受到父母的訓(xùn)斥。漢族父母也教育子女尊敬長輩、懂禮貌, 但嚴格程度要低于中國朝鮮族的父母, 對子女的不禮貌行為相對寬容。此外, 朝鮮語具有復(fù)雜的敬語體系, 一般每句話的末尾都要根據(jù)聽話人的身份、年齡等分別從“尊敬, 微敬, 平等, 基本階,不定階”中選擇恰當(dāng)?shù)恼Z體, 在使用動詞時, 同樣是睡覺、吃飯、教書, 在表達時卻要根據(jù)動作發(fā)出者與說話人的上下級別、輩份、長幼次序、性別等,把動詞變成敬語體之后才說出來(金貞丹, 2015)。年長者對年少者使用低等級階稱, 年少者對年長者必須使用尊敬階稱。朝鮮語的敬語體系要求說話者注意自己和聽話者的身份。語言影響認知。這種強調(diào)說話雙方身份地位的語言習(xí)慣促進了中國朝鮮族人的長幼觀念的形成。漢語也有敬語(如“您”、“請”等), 卻不存在著敬語的語法體系, 除了書面交流之外, 在漢語口語中敬語的使用頻率也較低(孫貞恩, 2013)。觀察表明, 中國朝鮮族的雙語兒童在家庭中講話時更愿意使用漢語, 因為在家庭中講漢語時較少需要考慮使用敬語體。漢語對說話雙方身份的區(qū)分度遠低于朝鮮語。因此, 漢族人較難以從語言使用中習(xí)得長幼觀念。
隱喻的使用具有文化差異, 受思維方式、價值觀、宗教信仰、民俗、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影響(Duffy & Feist, 2014; de la Fuente, Santiago, Román,Dumitrache, & Casasanto, 2014)。de la Fuente 等(2014)發(fā)現(xiàn), 摩洛哥人在思考時間時傾向于采取“面朝過去”的隱喻方式, 而與摩洛哥鄰近的西班牙人更多地選擇“面朝未來”的隱喻方式。這種時間隱喻方式的差異源于兩個國家不同的時間觀:摩洛哥人具有過去時間傾向, 重視歷史, 強調(diào)已有的經(jīng)驗;西班牙人具有未來時間傾向, 比起回憶過去, 更愿意花時間想象未來。和秀梅等(2015)發(fā)現(xiàn), 漢族人和摩梭人在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存在著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但隱喻的方式卻受各自的文化圖式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在中國朝鮮族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亦存在著部分的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和重量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而漢族被試卻只存在著完整的空間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這種差異反映了兩個民族的長幼文化的差異, 中國朝鮮族更重視長幼秩序, 對長幼規(guī)范要求更為嚴格。
社會語言學(xué)家通過朝鮮語和漢語的同輩親屬稱謂差異推論中國朝鮮族的“長幼有序”觀念強于漢族(李玄玉, 2002; 齊曉峰, 2008)。本研究利用隱喻范式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看法。社會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多采用田野調(diào)查、文獻分析、譜系調(diào)查、案例分析等質(zhì)性的研究方法。近年來, 采用實驗法研究民族心理的文獻有了顯著的增加(蔡笑岳, 羅列, 何伯鋒, 2012; 胡平, 張積家, 2016)。實驗法能夠方便地操縱自變量, 有效地控制無關(guān)變量, 精準(zhǔn)地測量因變量, 可以做因果關(guān)系的推論, 因而能夠提高研究的科學(xué)性、嚴謹性和精確性, 也有利于提升民族心理學(xué)的研究水平(張積家, 2016)。隱喻研究范式通過考察抽象概念和具體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來揭示抽象概念的形成基礎(chǔ), 這種實驗范式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成熟階段, 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親屬詞研究便是典型的例子。研究者成功地利用隱喻研究范式考察了漢族、羌族、摩梭人的親屬詞認知(李惠娟等,2014; 和秀梅等, 2015), 揭示出親屬制度和語言對親屬關(guān)系認知的影響。本研究利用空間隱喻范式和重量隱喻范式比較了中國朝鮮族和漢族的長幼觀念??梢灶A(yù)言, 隱喻研究范式在今后民族心理研究中將會有更多的應(yīng)用, 將產(chǎn)生更豐富的研究成果。
(1)中國朝鮮族人在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存在著部分的上下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和輕重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漢族人在平輩親屬詞的語義加工中存在著完整的上下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2)文化圖式影響親屬概念的隱喻表征, 中國朝鮮族和漢族對平輩親屬詞的不同隱喻方式源于兩個民族的長幼文化差異:與漢族人相比, 中國朝鮮族人更重視長幼秩序, 對長幼規(guī)范的要求更加嚴格。
Casasanto, D.(2009).Embodiment of abstract concepts: Good and bad in right- and left-hand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8
, 351–367.Casasanto, D., & Chrysikou, E.G.(2011).When left is “right”:Motor fluency shapes abstract concepts.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 419–422.Chandler, J.J., Reinhard, D., & Schwarz, N.(2012).To judge a book by its weight you need to know its content:Knowledge moderates the use of embodied cu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 948–952.Cai, X.Y., Luo, L., & He, B.F.(2012).Review on n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8), 1145–1151.[蔡笑岳, 羅列, 何伯鋒.(2012).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狀況.心理科學(xué)進展, 20
, 1145–1151.]Chen, Y.P.(2011).Comparative studies of up-down in the concept of spatial metapho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8(S1), 102–104.[陳燕平.(2011).空間隱喻概念“上, 下”的英漢對比研究.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38
(S1), 102–104.]de la Fuente, J., Santiago, J., Román, A., Dumitrache, C., &Casasanto, D.(2014).When you think about it, your past is in front of you: How culture shapes spatial conceptions of time.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 1682–1690.Deng, Y.H.(2009).A semantic study of Zuo-Y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atepho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West China University.[鄧遠洪.(2009).從概念隱喻的視角研究“左—右”的意義
(碩士學(xué)位論文).西華大學(xué).]Duffy, S.E., & Feist, M.I.(2014).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statements about time.Cognitive Linguistics, 25
(1), 29–54.Giessner, S.R., & Schubert, T.W.(2007).High in the hierarchy: How vertical location and judgments of leaders’power are interrelated.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4
, 30–44.Han, D.Y.(2013).The abol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young and elderly meeting etiquette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Shanghai Theatre Academy.[韓鼎贏.(2013).傳統(tǒng)長幼相見禮儀的終結(jié)與現(xiàn)代重建
(博士學(xué)位論文).上海戲劇學(xué)院.]He, X.M., Zhang, X.N., Zhang, J.J., Xiao, E.P., & Wang, J.(2015).Cultural schema affect the spatial metaphors i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kinship words: The evidence from the Han and the Moso.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7
,584–599.[和秀梅, 張夏妮, 張積家, 肖二平, 王娟.(2015).文化圖式影響親屬詞語義加工中的空間隱喻——來自漢族人和摩梭人的證據(jù).心理學(xué)報, 47
, 584–599.]Hu, P., & Zhang, J.J.(2016).On the think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national psychology.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51–58.[胡平, 張積家.(2016).學(xué)科比較視角下民族心理學(xué)的研究理路與發(fā)展趨勢.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51–58.]Inagaki, T.K., & Eisenberger, N.I.(2013).Shared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ocial warmth and physical warmth.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 2272–2280, doi: 10.1177/09-56797613492773Jin, Z.D.(2015).Transition of the honorific in ancient Korean language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Yunnan University.[金貞丹.(2015).古今韓國語敬語的演變
(博士學(xué)位論文).云南大學(xué).]Jin, S.X.(2011).The study of a modern Chinese and Korea kinship terms syste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handong University.[金受玄.(2011).漢韓現(xiàn)代親屬稱謂語對比研究
(碩士學(xué)位論文).山東大學(xué).]Kong, R.C.(2006).The custom of respecting the aged in Korean.Multinational Family,
(1), 22.[孔潤常.(2006).朝鮮族敬老習(xí)俗.民族大家庭,
(1), 22.]Kroeber, A.L.(1909).Classificatory systems of relationship.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39
, 77–84.Lakens, D.(2012).Polarity correspondence in metaphor congruency effects: Structural overlap predicts categorization times for bipolar concepts presented in vertical spa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 38
, 726–736.Lakoff, G., &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akoff, G., & Johnson, 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Lan, C.(1999).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patial metaphors in Chines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4),7–15.[藍純.(1999).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4), 7–15.]Li, H.J., Zhang, J.J., & Zhang, R.X.(2014).The vertically spatial metaphors of kinship words of Qiang nationality.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6
, 481–491.[李惠娟, 張積家, 張瑞芯.(2014).上下意象圖式對羌族親屬詞認知的影響.心理學(xué)報, 46
, 481–491.]Lü, P.C.(2013).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chemata.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26
, 108–111.[呂佩臣.(2013).基于文化圖式理論的民族院校英語聽力教學(xué).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教育科學(xué)版), 26
, 108–111.]Li, X.L.(2012).A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Chinese and Kore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李香林.(2012).漢韓親屬稱謂語對比研究
(碩士學(xué)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xué).]Li, X.Y.(2002).The addressing of “brother and sister” and national culture.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5
(3), 98–100.[李玄玉.(2002).“兄弟姐妹”稱呼語與民族文化.集美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5
(3), 98–100.]Liu, Y.M.(2012).Attitude and behavior on child-rearing of Korean parents in Beijing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劉玉梅.(2012).在京朝鮮族父母育兒方式研究
(博士學(xué)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xué).]Meier, B.P., Sellbom, M., & Wygant, D.B.(2007).Failing to take the moral high ground: Psychopathy and the ve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mor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 757–767.Qi, X.F.(2008).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Korean sibling kinship terms.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25
(5), 55–58.[齊曉峰.(2008).朝鮮族“兄弟姐妹”稱謂與漢族稱謂的對比.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5
(5), 55–58.]Schneider, I.K., Rutjens, B.T., Jostmann, N.B., & Lakens, D.(2011).Weighty matters: Importance literally feels heavy.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
, 474–478.Sun, E.Z.(2013).Comparative studies of honorific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Heilongjiang University.[孫貞恩.(2013).漢韓敬語對比研究
(碩士學(xué)位論文).黑龍江大學(xué).]Torralbo, A., Santiago, J., & Lupiá?ez, J.(2006).Flexible conceptual projection of time onto 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Cognitive Science, 30
, 745–757.Wang, C., & Lu, Z.Y.(2013).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 of moral concepts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5
, 538–545.[王锃, 魯忠義.(2013).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間隱喻及其對認知的影響.心理學(xué)報, 45
, 538–545.]Wang, Y.(2016).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Ti.Studies in Ethics,
(1), 33–37.[王穎.(2016).論悌德的內(nèi)涵及現(xiàn)代價值.倫理學(xué)研究,
(1),33–37.]Wu, Y., Wang, A.P., Jiang, J., & Guliza, B.(2013).Relation between power and weight in priming task.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33
(2), 168–174.[武悅, 王愛平, 蔣獎, 古麗扎·伯克力.(2013).啟動任務(wù)中重量與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心理學(xué)探新, 33
(2), 168–174.]Xu, H.(2011).Review of domestic studies on noun of locality from spatial metaphor perspective.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7
(6), 42–44.[徐慧.(2011).國內(nèi)基于空間隱喻的方位詞研究綜述.河北北方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7
(6), 42–44.]Xu, X.D.(2010).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patial metaphor of social status in modern Chines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許曉迪.(2010).現(xiàn)代漢語社會地位的空間隱喻實驗研究
(碩士學(xué)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xué).]Zanolie, K., van Dantzig, S., Boot, I., Wijnen, J., Schubert, T.W., Giessner, S.R., & Pecher, D.(2012).Mighty metaphors: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 that power shifts attention on a vertical dimension.Brain and Cognition, 78
, 50–58.Zhong, C.B., & Leonardelli, G.J.(2008).Cold and lonely:Does social exclusion literally feel cold?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 838–842.Zhang, J.J.(2016).On the 10 relationships of n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44–50.[張積家.(2016).論民族心理學(xué)研究中的十種關(guān)系.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