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蚌埠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弱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yīng)用
李 清
(蚌埠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由對弱聲唱法的涵義及本質(zhì)的理解入手,較為詳細的闡述了弱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優(yōu)越性,探討弱聲唱法的教學訓練方法以及如何全面理解弱聲唱法等,讓我們對弱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及運用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弱聲唱法;聲樂教學;頭聲;聲區(qū)
“弱聲唱法”是指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要求學生使用小音量演唱的練習方法,音量小了,但對聲音的質(zhì)量要求卻不打折,同樣強調(diào)聲音的位置﹑氣息﹑音色等,某種程度上它更強調(diào)頭聲的獲得。弱聲唱法是一種從精神層面到肌肉層面,從外在到內(nèi)心都很松弛的發(fā)聲方法,弱聲唱法發(fā)出的聲音較為美妙﹑純凈,具有頭聲區(qū)和胸聲區(qū)的混合音色,同樣追求聲區(qū)﹑音色的統(tǒng)一。
我國的傳統(tǒng)聲樂理論認為“夫氣者,音之帥也”[1]西方的聲樂教學體系中也認為“歌唱就是呼吸”,筆者認為一味片面的強調(diào)呼吸,甚至把呼吸看成是主宰聲樂問題的法術(shù),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歌唱者在練唱時如果不仔細考慮聲帶的閉合擋氣功能,長期下來會使聲帶受到嚴重的創(chuàng)傷,“弱聲唱法”則較好的解決了聲帶的閉合擋氣功能,事實上“弱聲唱法”也早被一些聲樂教育家所采用,如意大利派的托西·曼契尼﹑新意大利派的杜普雷,聲樂家加爾西亞(子)等[2]。弱聲唱法的本質(zhì)在于一個“弱”字,歌唱者不僅要把聲帶和各個器官周密配合起來,還要調(diào)整呼吸?!叭趼暢ā本哂凶园l(fā)性和自然性,聲音聽起來更加地自然﹑柔和﹑悅耳,因此它是一種相對自然放松的歌唱方法,在日常的聲樂教學中應(yīng)該大力倡導。
林俊卿大夫在《歌唱發(fā)音的機能狀態(tài)》一書中說:“唱最弱的音時,呼氣牽張聲帶的作用幾乎沒有了。聲帶的張力幾乎全要靠拉動聲帶的肌肉來維持”[3]。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對于拉緊聲帶的肌肉進行的“強聲練唱”訓練而言,“弱聲練唱”大大減輕了聲帶的肌肉壓力,這又絲毫不會減弱聲帶的閉合擋氣功能,弱聲練唱可以有效的保護聲帶的肌肉群。
人們在歌唱發(fā)聲時,聲帶會產(chǎn)生一定的震幅和頻率。振動幅度決定音量,振動頻率決定音高。這些又取決于呼氣牽張力度與聲帶的閉合擋氣能力?!皟陕晭г接昧繑n,擋氣的作用越大,聲帶越容易被呼氣牽張。從另一方面來說,倘若將聲帶維持在某一靠攏狀態(tài),而在發(fā)音時加強呼吸,則呼氣越強,聲帶越被牽張,發(fā)的音自然越高?!盵4]因此可以看出聲帶的閉合擋氣的能力和氣息作用于聲帶的力量是一對對抗性的因素,也是弱聲練唱的機能原理之一。在弱聲練唱時,氣息對于聲門的作用力是微小的,聲帶的振動也是微弱的局部振動的狀態(tài),對于聲帶肌肉群的壓力還是歌者精神的緊張程度,“弱聲唱法”都是一種很松弛的狀態(tài),尤其對于喉頭也是一種保護,沒有硬撐的感覺,這是弱聲唱法特有的機能狀態(tài)所決定的。
相對“弱聲唱法”,“強聲唱法”是各種練唱方式中最為普遍強調(diào)和追求的。“強聲唱法”過多追求在練唱過程中的聲音洪亮,聲音的力度強﹑張力大,音調(diào)盡可能的提高等?!叭趼暢ā毕鄬τ谖覀兤綍r普通的強聲練唱方式有很多的天然優(yōu)越性。首先歌唱中的情感體驗和采用的音量﹑音色﹑氣息控制關(guān)系密切等,這些要素倘若首先經(jīng)過弱聲進行反復練唱,使聲帶及其關(guān)聯(lián)器官﹑精神充分調(diào)整好之后,慢慢予以加強練習,獲得較為準確的感受后再去放開進行強聲練唱,這樣提升作品的表現(xiàn)力要比一開始就去強聲練唱更為科學。其次有利于保護我們的嗓音。一味地加大音量和提高音調(diào)的練唱,往往使我們嬌貴的嗓音長期受損,很可能會傷及嗓音的藝術(shù)生命。越是期望延長歌唱者的藝術(shù)青春,越要注意嗓音的保護。因為弱聲練唱本身就是運用很小的音量來進行練唱,它大大減輕了聲音負荷,嗓音絕不會像強聲的練唱方式那樣而顯得異常疲憊。再者,聲樂藝術(shù)中追求的就是干凈﹑美好﹑多變的嗓音音色,“弱聲唱法”可以幫助歌者找到獲得干凈﹑柔和及多變的嗓音音色感覺,找到感覺后再進行由弱到強的練唱就會事半功倍。
“弱聲唱法”強調(diào)的就是一個“弱”字,在教學訓練中,較為有效的練習方法是首先發(fā)聲上從哼鳴練習開始。要求上﹑下排牙齒不能咬得太緊,雙唇稍微閉合,舌根盡量放平,口腔內(nèi)好像含著一點東西,哼唱時唇部及鼻腔稍向前凸并有輕微的振動感覺,聲音像是從鼻梁上端(眉心之間)發(fā)出似的[5]。學生在起初練習的時候,也許一時找不到“所謂眉心震動”的感覺,用“嘆”的哼鳴,來找到“眉心”的位置比較有效,哼鳴時一定不能盲目追求過大的音量,因嗓音條件不一,有的歌唱者哼鳴的音量天然就大,有的歌唱者哼鳴的音量則相對較小,不必在意。練習時只要歌唱器官處于最為放松的狀態(tài),聲音自然會容易找到“眉心”的共鳴。只要在哼唱一個長音時,能慢慢把下巴放下來,直到口大大地張開,這時對哼唱時形成的聲音共鳴不會有太多干擾,這就是正確的哼唱共鳴[6]。再者哼鳴練習時也不能因為是弱聲練習,就忽略了氣息的控制。即便是這種弱聲練習對氣息的要求相對較弱,但在練習時依然要保持氣息的“穩(wěn)﹑慢﹑勻”,小腹有一種向外的張力,就像一把傘被撐開的感覺,只不過這把傘是頭朝下倒著被撐開的。獲得哼鳴練習的經(jīng)驗后,接下來就要進行有開口音的弱聲練習。在正確的哼鳴位置上慢慢張開唇部來唱各種母音,首先口形要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都強調(diào)要“打開喉嚨“唱歌,打開喉嚨唱歌其實和鼻腔共鳴是同時進行的。如果口形張開的過大那么氣流就會從口腔排除,發(fā)出的聲音就顯得很虛,口形較小時不但有利于氣流的封閉和喉嚨的打開,更有利于找到正確的共鳴位置,感覺熟練后,口形可以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進行放大。其次音量要弱,弱聲練唱更有利于歌唱者對聲音的控制。意大利歌唱家蘭培爾蒂說過:“應(yīng)該努力使輕聲的效果比強聲更好,輕聲是表情的基礎(chǔ),沒有它就不必指望長期的輝煌前途。[7]”
通過對“弱聲唱法”的涵義本質(zhì)﹑發(fā)聲原理﹑練習方法等的闡述,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弱聲唱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應(yīng)用?!叭趼暢ā痹诮虒W中一直沒有被重視起來,強聲練唱方式似乎是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最多手段,學生對此也最了解。如果在教學中引用“弱聲唱法”,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并且這種唱法本身就是有效的練唱方式之一,可以為學生積累更多的練習經(jīng)驗,老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充分接受。所以說弱聲唱法的應(yīng)用,對于聲樂教學中各種傳統(tǒng)練習方法來說也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弱聲唱法”和“頭聲唱法”很相似,在練唱過程中,必經(jīng)的階段肯定是尋找頭聲,對于聲樂學習者,頭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聲音洪亮飽滿﹑具有穿透力,“從生理上說,歌者的喉內(nèi)肌的收縮促使甲狀軟骨前擺,使聲帶拉長變薄,由聲帶的整體振動到部分振動再到邊緣振動的變化過程,也是從中聲區(qū)向高聲區(qū)發(fā)展的過程?!盵8]。弱聲唱法中特有的生理運動機能更容易幫助歌唱者獲得各肌肉間相互配合,及迅速找到頭聲的感覺。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在聲音的要求上有高﹑低,強﹑弱之分,只有通過一系列的的對比和變化才能體現(xiàn)出音樂作品情緒的波動與變化,提高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剛強﹑火辣﹑激烈﹑磅礴的“強聲”表現(xiàn)方式相比,“弱聲”的優(yōu)勢是能更多的表現(xiàn)靜謐﹑柔順﹑溫和與內(nèi)在。因此運用弱聲練唱能更好的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中表達自己的多方位感情,增強藝術(shù)感染力。因此可以看出,弱聲練唱在老師的教學中﹑在學生的日常練習中﹑在聲樂藝術(shù)表現(xiàn)中,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弱聲唱法”的價值是巨大的,當然它要與其它聲樂教學方法相互搭配訓練,取長補短,全面﹑合理的運用各種發(fā)聲技巧,才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遵循的重要原則。
[1]吳修林,曾瑩.現(xiàn)在思潮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之走向的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07(06).
[2]陳彥衡.說譚[J].中國音樂,1983.
[3]那查連科,王啟璋,譯.歌唱藝術(sh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9.
[4]張俊.歌唱訓練中微聲唱法微探[J].大眾文藝,2011(05).
[5]那查連科,王啟璋,譯.歌唱藝術(sh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9.
[6]林俊卿.歌唱發(fā)聲的機能狀態(tài)[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7] 陳麗平.如何改變聲樂學生歌唱中的“喊聲”現(xiàn)象[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8][美]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李維渤,譯.訓練歌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J616
A
李清(1972—),男,安徽蚌埠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