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梅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作業(yè)存在太多的弊端,給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只能被動地完成作業(yè),久而久之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設計具有趣味性、差異性、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的課外作業(yè),可
以使學生變苦做為樂做,變厭學為樂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yè);趣味性;差異性;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作業(yè)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布置作業(yè)不僅能讓學生復習學過的內容,檢測學生對內容的熟練程度,同時能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便更好地備課??上У氖牵L期以來,我們的語文作業(yè)存在太多的弊端:教師過度依賴布置作業(yè)給學生帶來的鍛煉,給學生過大的作業(yè)負擔,作業(yè)的形式和內容非常單一和枯燥,學生失去了對作業(yè)的興趣,只能被動地完成作業(yè),久而久之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如何改革課外作業(yè),使學生變苦做為樂做,變厭學為樂學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做了以下嘗試:
一、設計趣味性課外作業(yè)
眾多的科學研究表明,重復、乏味是學生對作業(yè)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設計比較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yè)時也可以參考趣味課堂的構成,設計趣味作業(yè)。另外,語文作業(yè)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如教完《晏子使楚》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話劇的形式將課文內容表現出來。全班同學以分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話劇,并進行組間比賽,最后對每個小組表演話劇時的語言、形態(tài)、道具等進行評分,由學生集體評出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最佳組合等獎項,盡量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如教完《鯨》后,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描述及自己的想象畫出鯨睡覺的樣子。這樣,通過各種趣味性的作業(y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設計差異性課外作業(yè)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在接受同樣知識的時候學生的掌握速度有快有慢,他們掌握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yè)時就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讓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揮特長的作業(yè)。這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唱唱跳跳,而是結合語文學科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發(fā)展要求,做出有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作業(yè)設計。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在一個大題目后面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yè),讓學生根據情況選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完《桂林山水》后,我設計了以下幾類作業(yè):1.背誦課文;2.配樂背誦課文;3.收集桂林山水美麗的圖片;4.聽寫詞語;5.摘錄課文中的成語。在上面幾類作業(yè)中,學生自由選擇兩至三項作業(yè)來完成,這樣一來,不僅在不同方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提出要求,同時又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提供機會。
三、設計實踐性課外作業(yè)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設計作業(yè)特別是課外作業(yè)時,應有 “三結合”:一是結合所學教材;二是結合家庭生活;三是結合社會生活。如學完《北京的春節(jié)》《各具特色的民居》等課文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地對本地的民風民俗進行調查,并以調查報告或手抄報等形式展示調查結果。這樣,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yè)的過程中,既有調查訪問,又有親身經歷,還能在實踐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并學會展示調查的成果。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推動了民風民俗的傳承。
四、設計開放性課外作業(yè)
傳統(tǒng)的作業(yè)布置的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過度依賴單純重復的誦讀抄寫,忽視思維訓練,把活生生的學生當作一臺機器來使用,作業(yè)流于機械、單一的操作。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應從提高課外作業(yè)的開放性著手。例如在學完《魯濱遜漂流記》等課文后,我布置了以下幾個作業(yè):1.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原著或類似的著作;2.通過查閱資料、調查采訪等途徑了解野外求生必備技能;3.根據你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魯濱遜荒島生涯的一個場景;4.收集生活中或影視上了解到的有關自我保護的事情;5.寫讀后感。學生可從中挑選兩個較感興趣的作業(yè)來完成,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既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與社會活動“接軌”。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作業(yè),既達到了訓練目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及社會活動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五、設計綜合性課外作業(y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成長也應該更全面。在布置作業(yè)時,我努力嘗試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校資源和本土優(yōu)勢,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去探索、去發(fā)現身邊的事物,也鼓勵學生結合其他學科來完成作業(yè),體現學科之間的整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這組內容時,我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回憶、整理自己的小學生活,并邀請家長也參與進來,通過照片集、制作班級紀念冊、寫紀念信文章、寫感謝信、精彩重現情景劇、自編畢業(yè)歌、制作《我的小學生活》手抄報、“我的作品”展示欄、寫畢業(yè)贈言、畢業(yè)演講、給母校提建議等,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yè)改為以圖畫、照片、剪報、演唱、手工制作、情景劇等來表現……多種多樣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通過以上努力,我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自主實踐、自由選擇的權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又能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也就愛上了語文作業(yè)、愛上了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