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潔
(鄭州工商學院藝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舒伯特鋼琴即興曲(Op142No.3)的分析與演奏
謝瓊潔
(鄭州工商學院藝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舒伯特生于十九世紀初,是當時奧地利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音樂,不僅具備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同時也傳承了古典主義的音樂特征。舒伯特用自己渾然天成的靈感創(chuàng)作寫下的這首即興曲(Op142No.3),不僅旋律優(yōu)美動聽,在創(chuàng)作手法和曲式結構上也更加的豐富多彩,所以才使整首曲子把內在形式美和外在聽覺美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
舒伯特;即興曲;浪漫主義;分析;演奏
(一)即興曲的時代特征
即興曲出現(xiàn)于19世紀初,這時的浪漫主義樂派剛剛產生逐漸的替代了古典主義樂派,而即興曲也是這個時期的產物。1789年法國資產主義革命爆發(fā)刺激了當時的整個歐洲,封建體制在戰(zhàn)爭中逐漸瓦解,新的社會體制順應而生,人們終于從過去的壓抑中逃離,開始追求著自由和平等,渴望著能夠更加奔放的去宣泄個人感情,于是人們就開始嘗試著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感受去創(chuàng)作音樂,浪漫主義的音樂也就油然而生了。即興曲就是一種所謂的即興創(chuàng)作,是作曲家未經任何準備僅憑借靈感在器樂上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而舒伯特正是這種音樂體裁的創(chuàng)始人,即興曲也由舒伯特命名而來。
(二)即興曲的風格特點
“浪漫主義”風格雖然不同于“古典主義”,但在根本創(chuàng)作上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的,是在繼承了古典主義作曲家的傳統(tǒng)作曲風格手法之外,更加追求形式上的突破,曲式上的創(chuàng)新,體裁和表現(xiàn)手法不再循規(guī)蹈矩,而更加的富有特色和豐富多彩?!袄寺髁x”更加濃烈的宣泄著個人的情感,用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去追求更多的自由和奔放,抒發(fā)情感,彰顯個性就成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本質。舒伯特則是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音樂的第一位作曲家,舒伯特的8首即興曲,大都采用復三段式的形式,在即興自由的同時也講究構思嚴謹。在情感的表達上極富浪漫主義的華麗色彩,在結構調式上并沒有脫離對古典主義的傳承。即興曲聽起來旋律柔美動聽,富有歌唱性,充滿詩意;即像一副水墨畫,篇幅短小卻意境悠遠,也像一首小詩,深刻并觸動人心。
即興曲Op142No3是一首變奏曲式題材的音樂作品,全曲由一個主題加上五個變奏段落構成,主題是由舒伯特在已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作品《羅莎蒙德》中的其中一段歌曲上突獲靈感而進行的即興創(chuàng)作,主題旋律清耳悅目婉轉動人極具歌唱性。變奏曲是在教堂音樂中逐漸產生發(fā)展的一種新的體裁,是在一個主題的基礎上反復地進行豐富多彩的擴展或變化并按照統(tǒng)一的構思要領而組成的樂曲。
主題在?B大調上進行,4/4拍子,為方整樂段,由兩個樂段(a、b),四個樂句構成,是一個待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每個樂句都由基本上相同的曲調引出,第一樂段(a)是由重屬和弦到屬和弦的半終止構成,第二樂段(b)是由屬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終止。主旋律是連跳音,左手是分解和旋式的伴奏音型,整體柔美而富有韻律。變奏一樂段為方整樂段,由兩個樂段(a1+b1),四個樂句構成,待再現(xiàn)的單二部。變奏二也是?B大調,方整樂段,由兩個樂段(a2+b2)構成,四個樂句構成,待再現(xiàn)單二部曲式,不完全終止。變奏三在變奏二的基礎上從?B大調移調到了同主音調式的?b小調,由于調性從大調轉移到小調上,音樂色彩也跟著起了變化,相對前兩變奏稍顯暗淡,也形成一種強烈的色彩差。變奏四為?G大調,在變奏三的基礎上轉至其下方大三度的降G大調,是一種近關系的轉調。變奏五曲子重新回歸到降B大調上,調性的回歸意味著主題的再現(xiàn),也將整個旋律線條收到了尾聲階段。這個段落仍由兩個樂句(a+b)組成,作者在接近尾聲前的最后一刻仍運用大量的音階、切分音的形式去渲染這最后的輝煌。整首曲子已接近尾聲,在結束的地方重新回到了最初的旋律,是主題部分的再現(xiàn),反復出現(xiàn)兩次,也由單音旋律演變成了柱式和旋旋律,最后由一個屬七和弦銜接到主和弦的過度,使整首作品逐漸而又舒緩的進行到了尾聲部分迎來一個完美穩(wěn)妥的全終止。首尾的相互呼應,也給整首曲子拉下了最完美的帷幕。
舒伯特是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即興曲更是浪漫時期的代表作品,演奏浪漫拍的作品就要求我們必須能更細致的處理作品,能更投入的表現(xiàn)整首曲子的感情特點。所以我們在演奏時一定要把握旋律性和個歌唱性這兩個要領,才能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整首曲子低調而華麗的美。
曲式分析我們已經看出,主題部分是四個樂句組成的方整樂段,而每個樂句的旋律線條也基本一致,都是由右手的單音旋律和左手的分解和旋伴奏而構成,節(jié)奏相對簡單明了,每個樂句的后半句都采用了裝飾音等手法進行了旋律的擴充,所以在演奏時,要能在盡可能相同的旋律下演奏出不同的層次效果。演奏力度上要做到弱起隨后漸強最后再逐漸收弱的的感覺去彈奏。要能夠做到很精致的觸鍵,要很有控制的做到雖慢觸鍵但聲音仍不會飄的深下鍵的方法。踏板的裝飾可以隨著力度的變化去有所改變,弱的旋律可以采用點踩,隨著旋律的增強踏板也可相應的變長。
變奏一樂段采用四部和聲的手法,由四條旋律線條同時進行,在演奏時要把握演奏復調作品的特點,把握好整體旋律感的同時也要突出每個單獨線條的進行。右手由附點節(jié)奏的主旋律和分解和弦的伴奏旋律組成,強調突出上方的附點主旋律,由于主旋律的音比較少,在彈奏時還要注意整體線條的流動性。右手的另一條分解和弦構成的旋律線,要多運用手指的控制去演奏,切不能因它旋律的密集型而掩蓋了主旋律的色彩。左手的兩條旋律并進構成了切分節(jié)奏,在演奏時,也要運用手臂的力量和小指的支撐突出最底部的重低音,用其他手指勾勒出切分的節(jié)奏感。演奏一定要做到旋律綿延起伏而又一氣呵成,在練習時要多加強調小指的支撐和觸鍵練習。
變奏二不同于變奏一的是它的旋律與伴奏在左右手間進行了顛倒,左手擔任起了主旋律的重任,而右手則退去光芒變成了陪襯,但是不管是主或者次在整個音樂的進行中都同樣重要。左手運用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的主旋律線條,要求我們在演奏時必須能做到放松的彈奏,同時也要求手指的顆粒性,要把每個音像串珠子一樣串起來,干凈清晰卻又均勻流暢。右手采用柱式和弦的切分音伴奏,要求在演奏時要做到大臂的力量完整無誤的能夠傳送到支撐好的和弦手指尖,音色要挺拔透亮。踏板要采用切分踏板和點踏板的合理替換,使旋律能夠清晰而流暢。
變奏三不同于前兩個變奏,在音樂情緒上進行了轉換,也是整首曲子最富有感染力的一個段落。所以在演奏時首先要把握好音樂情緒,不再是抒情歌唱的感覺,而是鏗鏘有力、跌宕起伏,要能在情感表現(xiàn)上抓住人心。變奏三的左右手多為八度或是大的柱式和弦,要求彈奏者必須能牢固的做好手指的支撐,在支撐好的同時要能合理運用手腕的彈性去快速的放松,這樣才能確保在大篇幅的大跨度彈奏下,演奏者能夠輕松自如的表現(xiàn)音樂的宏偉性。左手在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中加了連跳音,要能夠有主有次,要讓整個伴奏聲部洶涌澎湃激蕩人心。
變奏四左手旋律把附點十六分音符和同音連線構成的切分音合理的與短暫的三十二分音符融為一體,使整個樂段情緒一掃變奏三的激情和洶涌變得活潑調皮、豁然開朗,所以在演奏時要把握好樂段情緒。而整個變奏四同復調作品一樣,主旋律是穿插在左右中的,要做到有應有答,游刃有余。在每個主旋律表達時要強調譜子上的重音記號,運用全臂的力量去推出旋律的高峰。突出主旋律的同時要注意收弱分解和弦的伴奏聲部,給主旋律更廣闊的空間能夠靈活的交錯在高音區(qū)和低音區(qū),去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
變奏五在主題旋律音的基礎上進行加花裝飾采用一連串的六連音音階式的進行引出了這個段落的主旋律,悠揚而動聽,如行云流水般綿延不絕,不用于變奏一二的是,整個由于織體的豐富多彩后使整個樂段情緒更加成熟,更加意味深長。而在右手一連串的旋律進行下,左手只采用了簡單的切分節(jié)奏伴奏,也使整段旋律賦予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在彈奏時由于右手旋律的音階進行更加的要求手指獨立性和顆粒性,旋律清晰均勻不能拖泥帶水。在清晰的基礎上也要能做出整個旋律的起伏和流動感。踏板要跟著左手每組旋律切分音彈完后去切換踏板,以保證旋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在尾聲部分中,音樂主題再次出現(xiàn),仿佛把人們漸漸地從整首曲子的夢境中緩緩帶了出來,讓人更加回味無窮。在演奏時要注意觸鍵的感覺,不能盲目的下鍵,要控制好下鍵力度和速度彈出更加意味深長的感覺,踏板也要收放自如,更清晰的表達出每個樂句。在主題曲調反復出現(xiàn)兩次之后整首曲子也在漸弱和減慢中走向了尾音,首尾呼應,完美落幕?!?/p>
[1] 張美杰.舒伯特《即興曲Op.142》創(chuàng)作特點與演奏分析[D].青島大學,2013.
[2] 趙玫.舒伯特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及鋼琴即興曲研究[D].山西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