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峰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論代位權行使效果的歸屬
馬海峰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債權人代位權作為一種債的保全制度,其法律效果的歸屬問題,是代位權法律規(guī)定的關鍵,目前的觀點主要有“直接受償規(guī)則”和“入庫規(guī)則”,按照我國《合同法》及最高法相關解釋,我國采納的是“直接受償規(guī)則",這對我國的法學理論界有很大的沖擊,對司法上的實際操作影響也很大。
代位權;直接受償規(guī)則;入庫規(guī)則
《合同法》第73條規(guī)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由此可見,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第三人的到期債權,并且實際損害了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以自己名義起訴要求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的權利。我國設立代位權主要是為解決“三角債”的問題多提供一個可利用手段,一般是由多個法律關系組成的有別于單純的訴權。[1]
我國法律對于代位權的行使條件和行使方式都做出了簡單的規(guī)定。關于行使代位權以后的法律效果的歸屬規(guī)則,我國合同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采用“直接受償規(guī)則”。
根據我國《合同法解釋(一)》第16條規(guī)定:“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币约啊逗贤ń忉?一)》第20條規(guī)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出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后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可以看出“直接受償規(guī)則”是指在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以后,由次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而債權人就次債務人的履行優(yōu)先于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受償的規(guī)則。如果按照現行法律的“直接受償規(guī)則”,可以更有效地解決“三角債”問題,同時也簡化了訴訟程序,節(jié)約成本。
同時,代位權“直接受償規(guī)則”有許多事實上的不足,主要有:
1.“直接受償規(guī)則”有可能損害債務人、次債務人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債務人怠于行使債權,并不意味著濫用或者放棄債權。所以,債權人行使代位權難免有剝奪、侵犯他人權利之嫌。法律還賦予了次債務人對代位權訴訟的抗辯權,但這與民事訴訟法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不相符,并且可能會損害債務人、次債務人的權利[2]。“直接受償”可能導致其他債權人無法受償,違背債權平等原則。
2.“直接受償規(guī)則”違背了債的相對性原理
根據債的基礎理論,“債之關系僅存在于特定人間,債權人只能對債務人主張,即使是廣義的債之關系在此意義上也同樣具有相對性,換言之在債之關系中雖產生多數權利但均以參與債之關系的他方為對象”[3],而“直接受償規(guī)則”無疑是對債之相對性原則的全盤否定。
3.“直接受償規(guī)則”背離了代位權制度設立的初衷
設立代位權制度是出于保全債務人的總財產的目的,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實現代位債權人的債權。
傳統(tǒng)的代位權制度又稱為“間接訴訟”,是為了彌補強制執(zhí)行制度的不完備,債權人在提出代位權訴訟并且成立后,所得到的財產并不是當然的歸于債權人,而是歸于債務人的一般財產,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入庫”,最后債權人是通過債權從債務人處得到的清償,如果有多個債權人時則平均的得到清償。[4]
因此,傳統(tǒng)的債權人代位權其實是為了保存財產,并不能直接滿足自己債權,這種保存行為,并不只針對于債權人本人,而是作用于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其實是共同擔保的一種,保全的是債務人的財產。[5]
“入庫規(guī)則”在現實運用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入庫規(guī)則”容易造成“搭便車”現象
按照“入庫規(guī)則”,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必須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地實現債權,可能會出現代位債權人不能得到全部清償的情況,而對于其他債權人來說,便構成了“搭便車”現象。
2.“入庫規(guī)則”可能使代位債權人實現債權變得繁瑣
按照傳統(tǒng)的“入庫規(guī)則”代位債權人僅有權請求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為給付而無權直接請求向自己給付。[6]“入庫規(guī)則”并不能夠一定實現代位債權人的債權,有可能使程序變得繁瑣。
通過以上對代位權行使效果的兩種主要規(guī)則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直接受償規(guī)則”使代位債權人可以直接從次債務人處得到清償,體現了法的效率價值。而“入庫規(guī)則”將保全債務人的財產作為目標,體現的是法的平等價值。
我國目前在代位權法律效果歸屬的問題上,過分追求效率,顯然是對平等的忽視?!爸苯邮軆斠?guī)則”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它嚴重違背債的相對性和債權平等性。而“入庫規(guī)則”能夠更好地與法律體系融合,雖然它也不夠完善,但顯然可以逐步改進:
(1)應該限制債務人對于其債權的處分權;
(2)為防止債務人怠于受領,應該賦予代位債權人優(yōu)先受領的權利;
(3)對于優(yōu)先受領的財產,可以在債務人認可的情況下,賦予代位債權人優(yōu)先受償權。
[1]劉靜.代位權行使法律效果歸屬規(guī)則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3:10.
[2]劉靜.代位權行使法律效果歸屬規(guī)則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3:21.
[3]趙震江.法律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4]王澤鑒.民法概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69.
[5]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388.
[6]付琴.論債權人代位權行使效果的歸屬——我國立法回歸“入庫規(guī)則”之合理性[D],華中科技大學,2005:31
馬海峰(1990~),男,漢族,山東威海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專業(yè)在讀研究生。
因此,本文試通過將兩種不同的效果歸屬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說明我國這一規(guī)定只可作為權宜之計,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屬還應奉行傳統(tǒng)理論的“入庫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