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柱石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福州350001)
“探究教學”模式在大學籃球傳接球教學中的應用
王柱石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福州350001)
在籃球教學中,傳接球技術的教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采用“探究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和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的普通班在籃球傳接球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分析,說明“探究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從“要我學、教我學”的觀念向“我要學、主動學”轉變,并對如何進一度擴大“探究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提出相關建議。
探究教學;籃球傳接球;應用
在大學籃球課程教學中,傳接球技術的教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籃球傳接球技術本身的準確性、協(xié)調性、合作性等特點,則對其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技術技能形成的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探究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fā),通過自己閱讀、實驗、思考、觀察、討論等方式獨立探索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獲得知識和技能。通過以學生、活動、經(jīng)驗為中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以下特點:
(一)情境性
“探究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即課程的情境性,教師會在上課前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知識點,借助各種多媒體手段,根據(jù)知識點設立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如通過視頻片段、角色模擬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接受任務、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探究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第二個顯著特點。在“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和中心,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方式,對教師布置的任務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動手實踐、提問、匯報,教師在此過程中僅僅擔任指導角色,使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三)交互性
交互性的特征讓“探究教學”模式真正實現(xiàn)了師生互動。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教育,教師單方面地講授影響了學生積極性,“探究教學”模式以問題探究為中心,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協(xié)助學習——師生交流反饋——教師總結的方式,搭建師生交流平臺,促進教學相長。
(一)研究對象
本次實驗以福州外語外貿學院2014級籃球選項班5個班級,共127人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2個班50人為實驗班,另外3個班77人為普通班。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過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籃球選項課進行實驗,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選取6個課時的籃球傳接球教學內容,實驗班按照“探究教學法”進行籃球教學,普通班按照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籃球教學,運用SPSS軟件對實驗班和普通班在籃球傳接球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分析。
(三)教學設計
實驗班采用“探究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獨立探索+合作——發(fā)現(xiàn)知識、思想、方法——實踐應用等方法,并輔之以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利用現(xiàn)代化電教手段等進行課堂教學。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班運用“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
普通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強調集體統(tǒng)一教學、統(tǒng)一練習、統(tǒng)一指導等。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普通班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
(四)實驗控制
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避免實驗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的異常心態(tài),整個實驗過程未告知學生,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在教學課時安排上沒有不同,授課教師職稱及社會經(jīng)驗相當。采用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兩項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后由非本班級任課教師按照籃球選項課教學大綱考試項目及評分標準,對最后技術考試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比較分析。
(一)實驗結果
經(jīng)過兩次教學實驗,在教學實驗結束時,分別對實驗班和普通班進行了籃球傳接球技術考核評定。結果如下:
表1 實驗班(1班)和普通班(2班、3班)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技術評定成績
表2 實驗班(2班)和普通班(1班、3班)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技術
表3 在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教學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表4 在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教學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還是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實驗班的成績均好于普通班,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人均練習次數(shù)實驗班明顯好于普通班,同時,在人均失誤次數(shù)和失誤率上,實驗班的成績均好于普通班。“探究教學”模式運用于籃球傳接配合的教學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胸前傳接球練習的成功率。
(二)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原因如下:
1.“探究教學”模式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階段相符合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是由一系列認識階段和環(huán)節(jié)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劃分為領會、鞏固與應用三個彼此聯(lián)系而又相對獨立的階段。傳統(tǒng)的班級教學中,采用理論講授性教材,著重考慮的是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但學生難以全面領會教學過程的重點、難點,無法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不能做到因人而宜,而且落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無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更不能使所學知識得到拓展和應用。實驗班采用“探究教學”模式,根據(jù)心理學原則以及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把知識、技術、糾正方法、主動思維等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更易貫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直觀性、啟發(fā)性”等教學原則,體現(xiàn)了心理學的領會、鞏固、應用三個掌握知識的階段。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較快進入教學狀態(tài)
實驗班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同時,激發(fā)學生積極情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易貼近師生情感的交流,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情境教學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
3.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觀察和思考
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電腦課件)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觀察和思考,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這是“探究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絕對優(yōu)勢。同時,能夠適時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學生能夠主動思維,產(chǎn)生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合作的必要性。
4.學生“獨立探索+合作”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這是“探究教學”模式在大學籃球教學中的一大特點。此外,“探究教學”模式通過學生提問、團隊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學生語言提煉,提高教學信息反饋的交流效率,以便及時解除錯誤、鞏固正確,促進技能的學習,并且通過團隊協(xié)助方式,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5.更為精煉的教師講解示范有助于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師的講解示范更簡練、精練,能夠真正達到精講多練的目的,這是“探究教學”模式在體育籃球教學中的獨特之處。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及時改進教學策略,補充糾正學生的回答和示范,通過強化正確要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而牢固的傳接配合知識和運動技能;教師強調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使學生能夠明確練習的方法和要求,保證其順利地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有重點的學習。
6.學生自主練習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學生自主練習是“探究教學”模式能否真正落實到實處的關鍵。通過前幾個步驟,學生在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fā)和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到學生自主練習階段,教師會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并給予指導,使學得慢的得到彌補,學得快的得到強化,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場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
(一)結論
首先,“探究教學”模式適用于籃球技術基礎配合的教學,它符合籃球技術配合技能形成的特點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教學基本規(guī)律,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籃球傳接球配合的知識和技能。
其次,“探究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加強信息反饋,提高學習質量,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使學生能夠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更好地學到知識和技能,從中掌握方法,并在實踐中得以拓展和應用。
最后,“探究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課程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提高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大空間,具有一定的深度。
(二)建議
“探究教學”模式在籃球傳接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說明了其在體育教學中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多的體育工作者參與實驗研究,擴大其在體育教學中的研究范圍,使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因此,為使“探究教學”模式能夠在今后的教學中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提出如下建議:
1.教師應盡快轉化角色,改進教學方法
“探究教學”模式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但教師的教學作用非但沒有弱化,反而應得到加強,因為該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安排、教學方式和課堂把控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教師不應該認為“探究教學”模式,學生做得多,教師做得少,相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的能力,就需要在備課及課堂組織上花更多的心思,緊跟時代脈搏和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不斷探索和實踐。教師首先應該在教學中認真貫徹“探究教學”的基本思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鍛煉能力為出發(fā)點,關注行業(yè)熱點和難點問題,將所思所想總結成案例素材等情景資料,搜集更多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教學素材,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技術,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協(xié)助交流、總結運用。其次,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組織、引導和激勵,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監(jiān)督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進行密切監(jiān)督、幫助改進。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了解教育改革動態(tài),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再次,教師應較好把握課堂節(jié)奏,重視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充分把控課前、課中與課后的每一環(huán)節(jié)。
2.構建以過程化考核為主的多樣化評價機制
對于“探究教學”模式能否持續(xù)推進,評價體制的構建至關重要。在“探究教學”模式中,首先,評價的內容全面化。打破傳統(tǒng)教學過于重視成績的單一的評價體系,構建內容全面的評價體系,在知識掌握、技能獲取、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其次,評價的方式應該多樣化。除了常規(guī)的期末考核外,應通過連續(xù)觀察、書面記錄、小組任務、課內實踐等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設定好良好考核的標準和要求,真實地反映學生過程學習的全貌。特別是對體育學科來說,在考核中不僅僅看學生最后記住了多少知識,更應該觀察學生是否在教學過程中投入了情感、轉變了態(tài)度、收獲了心得、豐富了體驗,是否真正熱愛了運動健身,是否在團隊合作中鍛煉了能力,并通過對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關注和引導,將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短期考核和長期考核、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統(tǒng)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徐向榮,劉昀.“雙主體探究教學模式”在籃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1(3):102-106.
[2]何志敏,張學亮.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籃球課中的實踐研究[J].內江科技,2013(3):83-84.
[3]劉芳枝.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社會體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5(4):54-57.
[4]蔣永貴,項紅專.科學探究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60-64.
G642
A
1673-0046(2016)11-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