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摘要: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認知隱喻受到了大量的研究,認知轉喻相對較少,而事實上認知轉喻在英語語法和語用中的應用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英語中包含著大量認知轉喻,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和掌握認知能力是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認知;認知轉喻;英語學習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認知方法尤其認知轉喻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愈發(fā)受到重視,培養(yǎng)認知能力成為英語學習中的新重點。
認知作為一種信息處理過程,一種利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它貫穿于問題求解、概念形成和語言理解等最復雜的人類行為中,是在知識表示上的一種邏輯運算。在語言理解過程中,不僅需要語言知識,如詞匯,語法,語義等,也需要關于語言所述對象的背景知識。
二、認知轉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過去人們常把轉喻看作語言層面上的修辭格。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轉喻被認知語言學家看作一種心理機制,這一心理機制構成了人類許多概念形成的基礎。即以源域中較為凸顯的部分來替代目標域的概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轉喻思維提高了語言使用和交際的效率,人們在交際中無需面面俱到地把語言全部表達出來,只需“點到為止”,便可達到一定的交際效果。
普遍認為認知轉喻有以下幾個特點:在這一認知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或載體為同一理想認知模式內的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達;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關系是偶然性的,沒有有概念上的必然性;目標域是凸顯的,源域是作為背景的。
從近些年的研究可以看出,認知轉喻在英語語法及語用層面上的影響日益突出。
(一)語法層面
語法賦予人表達各種思想或觀念的能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法結構來自對現(xiàn)實的象征,學者們大量探討了認知轉喻和一些具體語法現(xiàn)象的相互制約關系,即認知轉喻構成了一些語法現(xiàn)象的語義基礎,以及一些語法現(xiàn)象也制約著一些認知轉喻的運作,使這些轉喻只能部分地體現(xiàn)出來。從認知轉喻角度來理解語法會比機械性地記憶語法知識更有效率。
在語法研究中,詞類轉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詞類轉換中所包含的轉喻大多以行為場景為基礎。名詞轉化為動詞,轉化后的動詞通常指整個行為過程和場景,這樣的轉喻大多是目標域包含源域的轉喻,因此它們之間的意義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如:
a.Marry has authored Chapter Two of that book.
瑪麗已經(jīng)寫完了那本書的第五章。
b.Marry is the author of Chapter Two of that book.
瑪麗是那本書的第五章的作者。
兩者的轉換不單單是詞性轉換,從轉喻的角度來看,例a中的動詞所表達的不僅是施動者代替行為場景中的行為,還表述了施動者對他所參與的整個場景活動的描寫。例b中的名詞則僅代表了行為的施動者。兩者的差異在于動詞指稱一個場景行為(目標域),是一個較豐富的認知域;而名詞指稱行為場景中的施動者(源域)。例a是目標域包含源域的轉喻,而例b是源域包含目標域的轉喻。前者是認知域的擴展,后者是認知域的凸顯。
名詞轉換為動詞后的意義與原詞并沒有太大偏離,由于認知轉喻機制的作用,兩者之間常常緊密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鄰近性。因此,在英語語法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詞類轉換,從其背后的轉喻機制入手,理解名詞和動詞所分別代表的含義,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語用層面
認知轉喻對語用尤其語境方面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在語境背景下,可以運用認知轉喻機制來理解某些看似不合邏輯的句子。
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The ham sandwich just spilled beer all over himself.”
ham sandwich 的理解既取決于上文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同時又取決于下文over himself。兩者同時決定著該詞語的語境。前者決定了事件發(fā)生的場所,即餐館;后者決定了動作的發(fā)出者是一個用餐的男士。這兩個語境因素同時決定著該詞是“The man who ate ham sandwich”的省略形式。
認知轉喻的理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語用推理過程。這樣的語用推理依賴于學習者的感知、百科知識、邏輯知識,同時又與概念的跨空間映射、概念的合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傳統(tǒng)修辭學還是現(xiàn)代的認知語言學,都認為轉喻是一種鄰近替代關系。在英語學習中善于運用認知轉喻機制為理解語言知識提供心理通達,能極大提高對于知識的理解。久而久之,這樣的思維模式會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結語
盡管認知轉喻在語言學歷史上較其他研究方向時間尚短,研究尚淺,但縱觀國內外現(xiàn)有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認知轉喻在語言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多層次的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使認知轉喻的脈絡逐漸清晰,也為英語學習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不僅學習者自身要有意識地運用認知轉喻,教師也可在課堂中為同學們解釋語言背后的形成理據(jù),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某些語言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陳新仁.“轉喻”指稱的認知語用闡釋[J].外語學刊,2008,(2).
[2]鄧敏.淺議轉喻的認知語用理據(jù)[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2.
[3]郭衛(wèi)平.轉喻語用認知—空間映射視角下的概念整合[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
[4]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369,385,383.
[5]汪榕培,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5,186-187.
[6]葉碧慧.英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轉喻視角[J].福建論壇,2009,36.
[7]張輝,盧衛(wèi)中.認知轉喻[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