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華
【摘要】從學生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構造學生審美的意識,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負有培養(yǎng)社會棟梁的責任,那么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可以全面的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將美育教育逐漸的引入到教學中去,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審美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是美育?美育通常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是從審美的視角出發(fā),學會欣賞事物、自我欣賞,以此來增強身心的愉悅感,提升內心的審美,升華自己的靈魂和境界。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們感受美的能力,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以及提高個人的鑒賞能力,從而使得個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創(chuàng)造力得到開發(fā),全面的發(fā)展人的個性化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審美活動本身就是對人的一種造就。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審美意識的構建,良好的審美意識,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幫助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其審美的觀念,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一、深入文章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審美感知力是審美主體全部審美過程的第一步。語文的“美”隨處可見,散落在教材的詞句和篇章中,表現(xiàn)在文章的意境以及寓意中。當然要想收集這些“美”,需要應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將這些“美”串聯(lián)起來。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文中詩人通過構建美麗的秋天夜晚江邊送客的圖;以秋天和楓葉襯托悲涼的氣氛,又將琵琶彈奏之女高超的琴藝展現(xiàn)出來,融入這優(yōu)美的秋景中,與琵琶女的心情相互襯托,表達了聽琴之人悲喜交加的復雜心情,感同身受彈琵琶人的真實內心,由此可見彈奏之人心情十分復雜。分析詩歌中的主人公琵琶女的遭遇,發(fā)人深思是什么造成了琵琶女悲慘的生活現(xiàn)狀,無疑使當時飽受封建社會壓迫的結果。詩人正是將琵琶女的遭遇歸集到當時封建社會背景下,表現(xiàn)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生活艱難和困苦,控訴了當時封建社會制度是造成眾多人家悲劇的根源,充滿了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控訴之情。在分析詩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觀念,以引起學生在思想感情上與詩歌中的主人公的共鳴。
二、推敲語言,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在中學階段語文課程的學習離不開詩歌和散文等多種文章表現(xiàn)形式。其中詩詞歌賦的語言押韻、精煉到位,傳達的意境深刻。每個題材的文章特點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文章的特點進行分類研究,積極采用適當?shù)姆绞揭龑W生對文章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欣賞研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章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審美的意識和境界。
1.對生動傳神的詞語進行推敲。通常情況下,詩人和作家對于用詞的準確性要求非常高,每個詞匯構思之奇妙,既能形象的描述所要表達的內容,又能將內容付之于精妙的意境中,以達到傳神的表達效果。如《荷塘月色》中,對于月關的描寫甚是豐富,分別以不同的動詞來表述,“瀉”“浮”“洗”“籠”從不同的角度將月光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在分析這一現(xiàn)象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分析所用詞語的精妙準確傳神之處,從而非常自然地將學生帶入文章審美的層次,享受文章中的美感。
2.琢磨個性化語言的特征。語言就是刻畫人物的利刃,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語言是表現(xiàn)人物內心活動、個性特點和思想品質等。語言準確的描述,精準的表達人物自身的生活狀態(tài),職業(yè)特征以及生活習慣等。是讀者通過語言的描述,得以了解所述之人的內心世界和基本特征?!读主煊襁M賈府》一文在語言描寫上就有較為突出的成就,比如引導學生體會王熙鳳對林黛玉評價的語言描寫,王熙鳳說:“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今天算是見了?!辟Z寶玉對林黛玉評價的語言描寫,比如賈寶玉說:“這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玉”。它善于用精練的筆墨,簡潔的生活化語言,讓文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積極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和學習文中的精妙詞語之處,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有趣的東西,從而體會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即思想方面的美感。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個性化語言琢磨的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逐漸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官,挖掘深層次的審美對象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币虼苏Z文教學需要從審美的角度入手,全面的開展情感動人的審美感官意識的構建活動,以情感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情感,使得學生對于“美”產生更加直觀的體驗,并留存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通過不斷的積累美的沖動,豐富學生在不同領域審美的情感。
挖掘《邊城》中翠翠的形象就體會出什么是唯美的, 品味《林黛玉進賈府》中的林黛玉,就體會出什么是超凡脫俗之美,審美與審“丑”并行,對于眾多文學作品中“丑”的分析,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的情感,從另一個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知,使得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更加的全面,能更好地認知到“美”的表現(xiàn)形式和意義??梢哉f“丑”是另一種美的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更加完整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審美”的能力,在丑的否定中認識美。在某種意義中,對丑的描述是作者更高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是從反面烘托美的重要性,使得丑的價值可以被“美”更好詮釋。
在語文課堂中鑒賞悲劇型的作品,必須要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善良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同情和互助等審美情感。教師則需要利用這一悲劇題材的作品,深入的引導學生關注悲劇產生的根源,對悲劇進行深刻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悲憫之心。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審美角度的變換,挖掘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fā)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和培養(yǎng)其審美情感。
四、通過寫作及欣賞作品,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1.寫作是內心真實想法的流露,具有將信息外化的特征。教師因人而異的對學生提出不同的寫作要求,將學生的真實感受在閱讀中加以體現(xiàn),并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閱讀之美,用文字和圖畫等形式將閱讀中的美記錄下來,此為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表現(xiàn)為閱讀中將美升華。
2.評點、評價、欣賞,采用適當?shù)姆椒ㄒ龑W生更好的品鑒文學作品,判定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情感,以欣賞和評價文學作品的形式,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如教師要求全班同學共同閱讀一篇文章,并在進行閱讀前提出相應的要求,在閱讀后對書中的內容進行評價、鑒賞和點評。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