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聯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文本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古外中今優(yōu)秀文化,是初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極具營養(yǎng)價值的精神食糧。如果在教學中僅思考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不思考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那學生是不可能汲取到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當然也談不上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優(yōu)秀文化;健康身心;吸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性極強的課程,因為它是其他學科課程的基礎所在。所以,人們在教學中都比較關注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課程特征,比較機械地而又屢屢重復地強化著學生基本功的訓練,促使學生在中考中獲取高分。這樣的語文教學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也是與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所格格不入的。作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F拙于筆端的是自己在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上讓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的思考和實踐,權且拋磚引玉。
一、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須學生深挖文本
入選于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出于大家的大手筆。有古之文人騷客的作品,有當今出類拔萃之文豪的作品;有外國文學作品,也有本土化的文學作品。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的顆顆璀璨明星共同筑起姹紫嫣紅的園圃,共同崛起美甲勝天的富礦??v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通過一定的形象和事理去表現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比較深度閱讀能夠織造出促進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精神網絡。但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不能就是簡單的浮面上的閱讀,而應當就是比較深刻意義上的閱讀。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比較自主且有創(chuàng)新意義地挖掘文本所蘊藏著的深刻內涵,教材文本所呈現的人物是各具風采的,不僅僅有像太陽一樣光彩奪目的明星,也有著許許多多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極其微小的星星,他們都在為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貢獻著自己的一切。但在諸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往往有著這樣的不良習慣,學生對英雄人物敬佩過度,而對一些默默無聞于普通崗位的小小星星不帶有任何意義上的點贊。尤其對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不是那樣的同情,不能施以人文性的關懷。這對學生而言閱讀感悟是得不到自己的全面發(fā)展的。所以,學生的閱讀感悟,必須讓學生能夠深挖細嚼,咀嚼出文本的味道,點贊、同情、憎惡,該怎樣的就怎樣,不帶一點含糊。如讓學生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學生就能夠在自己的充分咀嚼中咀嚼出于勒不是十足的敗家子,也應當值得人們去同情。
二、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須學生廣泛閱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有一個比較新的亮點,那就是在閱讀教學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進行比較廣泛的閱讀,而且還提出閱讀字數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去進行廣泛的閱讀不僅僅就是要讓學生去接觸更多的讀物,更為主要的是能夠豐富學生的營養(yǎng),讓學生去接觸到調和的五味,去接觸到香氣撲鼻的百味。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就不能光讓學生去死啃教材文本,而應當讓學生去涉獵更多更豐富的教材文本以外的精彩世界。在平時的閱讀感悟中,人們似乎都存有這樣的怪癖,總是讓學生圍繞教材文本去團團轉,把教材作為圓心,讓學生去作圓。這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應當力劈之。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努力為學生營造廣泛閱讀的氛圍。諸多教育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營造學生廣泛閱讀的氛圍并非就是怎樣的難事兒,而且就是比較十足的容易。如我們同樣以教材文本為圓心,則可以讓學生做出更大的廣泛閱讀的圓來。教材文本的題目可以是圓心,以此讓學生讀到圍繞作品所描寫的事物之更多的作品來;教材文本的主題可以是圓心,以此為圓心,學生可以讀到更多的表現方式不同的作品來;教材文本的作者可以是圓心,以此為圓心可以讓學生讀到作者不同時期不同際遇的極為豐富的作品來。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讓學生進行廣泛意義上的閱讀,學生讀到許許多多毛澤東的作品,學生讀到許許多多相關“沁園春”詞牌的詞作,學生讀到許許多多革命題材的作品。學生所能獲取的精神營養(yǎng)就是那樣的不一樣。
三、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須學生知行統一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尤其是我們初中的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進行廣泛意義上的閱讀,學生是吸收到了不少的營養(yǎng),但學生還沒有能夠進行比較理想的光合作用,形成一種促進自己精神成長的內化力量。所以,我們必須做出的思考是,學生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也還完全必須去做學生知行統一的引領性工作。譬如,我們和學生一起學習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童年的朋友》,一個個學生通過閱讀,通過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間,便比較有意義地發(fā)現,高爾基不僅僅就稱外祖母是朋友,而且說外祖母是他最知心的朋友,說外祖母是最珍貴的朋友,說外祖母是終身的朋友。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的外祖母乃至與自己的長輩有些怎樣的感覺?也許沒有大文豪的感覺這樣深刻,但在教學中,讓學生去極力尋覓長輩對自己的關懷,學生還都是可以尋覓得到的。光讓學生去尋覓不行,教學中還注意讓學生進行道德意義上的體驗。如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思考,自己的長輩為什么就對自己如此的關懷?學生便有意義地感到,人之親情是一種意義上的道德文化,是源遠流長的道德文化。自己的長輩如此關懷著自己,我們又如何對他們進行感恩?讓學生從現在做起的行為,為學生的知行統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產生了比較有意義的效果。
總而言之,讓初中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健康學生的身心,十分迫切需要人們做比較踏踏實實且又充滿創(chuàng)新的工作,需要我們做出比較最新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