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
【摘要】文言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那些優(yōu)秀作品中蘊藏的民族智慧是每個學生必要且必須學習的。所以,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論文將以人教版八年級《愛蓮說》的教學設計為例,從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著手來談八年級文言文教學。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愛蓮說》;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其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那么八年級文言文教學該怎樣實施,筆者將對人教版八年級的一篇文言文《愛蓮說》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一、學情分析
總的來說,八年級學生對古文的學習已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多數同學在字音、詞義、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數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知識水平還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對課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從教學設計到教學過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大體上是讀中品析,賞與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愛蓮說》,力求做到美文美讀,熟讀成誦。
二、教學目標設計
在《愛蓮說》的教學目標設定上,既要對字詞落實,又要掌握本文的寫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時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讓學生體會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風。與九年級語文教學要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不同,《愛蓮說》可以在作者創(chuàng)作思想上講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對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卻不能忽視。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掌握本文重點字詞句,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習托物言志和襯托兩種表現手法,另外,通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fā)學生樹立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教學重點是學習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教學難點則是文中對襯托手法的運用。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我們這些職前教師需要著重鍛煉的部分,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需要探求一種讓學生都參與進來的課堂教學模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把課堂變成他們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減輕師生對于文言文教學的壓力。我認為采用小組合作以及分組競賽的方式更為合適,其中可以由互幫互學、成果展示、量化競賽等部分組成。比如段落翻譯的環(huán)節(jié),分小組討論和展示成果更能調動課堂氣氛,讓更多的學生在交流中通曉文章大意。為了便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課前布置的預習活動中,就要讓學生標出生字、熟讀課文,并閱讀書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學中,還應注重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盡快走入文章情境。筆者認為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現代的教學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貫徹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法即“情境法”中,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既可以用歌曲間接導入,如民歌風格的《采蓮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詩文直接導入,吟誦出學生熟知的古詩詞中有關蓮花描寫的詩句;甚至可以用提問交流的方法,詢問學生喜歡的花朵及原因進而引到北宋周敦頤為贊美他喜歡的蓮花而作《愛蓮說》。
三、教學方法選擇
朗讀法是文言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在傳統(tǒng)的朗讀過程中配以中國古典樂曲,并在電子白板上顯示課文的相關畫面,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走進課文中去。在《愛蓮說》的教學中,教師既可以用新課標推薦的名家朗讀錄音,也可以自己為學生配樂朗誦。音色好的教師親自進行示范朗讀,能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在節(jié)奏和感情方面帶來更容易模仿學習的范式。聽過范讀之后,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體會課文,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形態(tài)特點。在此過程中,提問法也可以與討論法結合在一起。教師利用投影儀出示兩個思考題,讓學生邊聽、邊讀、邊想、邊看。問題1:作者描寫了蓮花什么樣的形象?(用文中七個短句回答)問題2:作者賦予了蓮怎樣的品質?(通過原文揣摩)
此外,還可以實施討論的方法,解決如上問題。教師在“解讀課文”中首先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出蓮花的形象。生長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體態(tài)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清高風度:“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再找出蓮與君子的相似之處,從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純真自然,不顯妖媚;“中通外直”——內心通達,行為正直;“不蔓不枝”——為人方正不攀附權貴;“香遠益 清”——美名遠揚;“亭亭凈植”——高潔獨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尊自愛,令人敬佩。正是具備了這七種高尚的品德,我們才稱蓮為“君子”。作者用菊花來正面襯托蓮花,用“世人甚愛牡丹”反襯蓮的高潔品質,都是為表明他不茍同于世俗、潔身自好的人生態(tài)度。也就是說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寫人們對三種花的喜愛,實質是寫人們對三種人生理想的選擇。是在用隱逸者的消極避世和富貴者的趨炎附勢來襯托君子的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贊。
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學后的“鞏固與提高”,可以采取隨堂練筆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課后作業(yè)——熟讀成誦,美文的背誦是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另一方面,書后習題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方智范,鄭桂華.初中語文[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馬夢杰)